曲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盘点!老乡你都知道吗?

一个地方的非遗项目

是当地的灵魂所在

曲沃

不仅仅是一座迅速崛起的新新城

更是一座有着丰厚人文韵味的老城

保护与传承家乡的非遗项目

是曲沃人的职责所在

2018年12月,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确认了曲沃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曲沃县名始见于西周初期,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设置曲沃县,县名自此历代无更改,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在这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又留下了哪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呢?今天就来看看咱们身边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1

任庄扇鼓傩戏

任庄扇鼓傩戏是山西省曲沃县任庄村民"遵行傩礼,禳瘟逐疫,祈福祛灾",于每年仲春进行的一项古老的中国民俗祭祀表演活动。

任庄扇鼓傩戏据考证形成于北宋,《曲沃县志》记载,北宋许孝恭利用在汴京主管宫中仪仗、梨园教场之便,把一些年事已高的老艺人请回故里,教族人演习宫廷中的常设礼仪“傩礼”,并以本族系成员设坛祭祀,从事表演扇鼓傩戏。戏中奉请的神,除儒、释、道三教外,还有各类俗神。

02

曲沃琴书

曲沃琴书是一种形成并主要流行于曲沃及周边山、陕、豫三省交界地带的地方传统曲艺形式。因表演时手持八角鼓和单扇钹交替击节伴奏,故旧称“鼓儿书”或“铰子书”。一般认为是清代道光年间由河南南阳传入当地的“越调”与当地的方音和小调结合发展演变而成,至今约有130年左右的历史。

03

曲沃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是传统戏剧,属于皮影戏腔调,因其主要特色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其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也被称为“阮儿腔”。一说叫“湾儿腔”,以产生流行于黄河湾处而称谓。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1

晋都文锣鼓

曲沃锣鼓以典雅、悠扬、清晰、动听而见长,与粗犷、豪放、雄浑、激越的威风锣鼓形成了鲜明对比,可谓一文一武,由于曲沃为古晋建都之地,受到宫廷音乐影响的曲沃锣鼓与这里人们憨厚内向的性格、朴实包容的民风相结合,形成了曲沃民间锣鼓“文”的特征。故称“晋都文锣鼓。”

02

郑家民间工艺

03

曲沃民间剪纸

除此之外,还有封王堡古赵庄娘娘庙会、交里桥二月二庙会曲沃四牌楼传统古会(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华佗神医庙会、晋国青铜铸造技艺、曲沃小米陈醋、曲沃羊汤、曲沃交里桥饸饹面、吉祥王氏烧伤等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1

方城花棍舞

方城村位于曲沃县城东北方20公里处,是夏朝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几千年来,人们繁衍生息,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以花鼓、秧歌、蒲剧、花棍舞、秋千为普众,其中尤花棍舞为主,流传久远,久观不厌,直至现在。

花棍舞,由集体形式出演,参加的人数越多越有气势,15岁-60岁的人都可参与,道具相对比较简陋,锣、鼓、伴奏即可,每人手拿一根1.5米长的木棍或竹棍,就可以参加训练。

02

曲沃盘底布鞋

曲沃盘底布鞋制作技艺是广泛流传于曲沃县城乡,以彩色盘花千层底为特色的传统技艺。

曲沃彩色盘花布鞋制作历史悠久,与当地民间婚俗密不可分。至今曲沃仍保留有姑娘出嫁穿“十果鞋”的传统习俗。此外,虎娃鞋、眉眼鞋、猪娃鞋等彩色盘花儿童布鞋也是曲沃儿童满月、百天和周岁人生礼仪中不可或缺的民俗元素。

03

义门李氏捏骨

义门李氏捏骨,是曲沃县北董乡义门村李军民家传的中医治疗骨折、关节脱位、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等运动系统疾病,在曲沃及周边地区有着广泛影响的一种传统中医诊疗方法。

百年来,义门李氏捏骨传统疗法以口传心授的家族传承方式父子相承,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和丰富其传统疗法,既是中医自然疗法的民间实践,又是中医家传的典型代表。

除此之外,还有晋都漆器、郑家民间漆画、郑平蒙眼剪纸、鲁艳芳剪纸、曲沃羊汤、太乙万灵膏、曲沃小米陈醋酿造技艺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年古县——曲沃,在历史的长河中,积蕴下丰富的非物质遗产,这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气质,就是这些让曲沃成为一千多个县城中与众不同的那一个。她养育着25万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曲沃儿女,也诚挚的欢迎四面八方的朋友到曲沃观光、游览、投资兴业

来源:诗经山水晋都曲沃

Hash:a41f55b261011fcfe7c68c18fbe645767ce20cd9

声明:此文由 曲沃老乡俱乐部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