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二里半,东西半里宽,原来这才是最初的邯郸
每条老街都象征着属于那时代的繁华与苍凉
每个时代都在我们心中烙下深深的记忆
这记忆不会随着岁月变迁而磨灭
始终留在老街人的心中
记得老人们讲邯郸老城以城内中街为界
北边的叫北城街,南边的叫南城街
南北二里半,东西半里宽,这就是邯郸老城
这座老城还有一奇怪之处
那就是东西南北四座门
却只有西、南、北三个城关
这也就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
这就是邯郸城里三大怪,东关在里不在外~
走在这老城的“市中心”,从学步桥到回车巷仿佛穿越时空一般,“学步桥、张国彦旧居、秦始皇诞生处、王琴堂故居、文昌阁、城隍庙、邯郸老县衙、邯山书院、慈禧行宫、蔺相如回车巷”短短的二里半却承载了数千年的历史。
老街的起点学步桥
在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
当时学步桥是跨越沁河的唯一桥梁,
被称为“三辅锁钥”(义为京畿之地)
而它的得名来自于成语“邯郸学步”
短短四个字就能让人联想到
数千年前故赵旧都邯郸的繁华
可以说是邯郸最为标志性的建筑了
记得老人说:“沁河,昔日河水荡漾,夹岸杨柳成荫,是邯郸古城的一大景观,那时候沁河之大,甚至可以划着船一路北上划到天津”
我只记得小时候
沁河已经干涸像条小溪
河床上长满杂草
夜晚成片的蛙鸣搅得人无法入睡
再后来河水污染
就再也听不到青蛙的叫声了……
取而代之的是淤塞的垃圾和恶臭的河水
直到数次沁河“清淤治理”如今学步桥两岸
终于再现了河水荡漾,夹岸杨柳成荫的景观
成为人们仲夏之夜消暑的好去处
走过了学步桥
便是明代兵部尚书张国彦的老宅
这老宅便是邯郸一中的前身
据说当时的校园里每座房屋
都是建在高台上的青砖灰瓦大瓦屋
院里种着海棠树
每到花期海棠花香便溢满园内
成语 “奇货可居”中的女主角“赵姬”
也是在这附近朱家巷一带诞下了
千古一帝秦始皇
这一古建群最终没能撑过强烈的余震
再往前走便是始建于乾隆年间
冀南第一学府“邯山书院”
在近代列强打开国门的黑暗时刻
邯山书院成为了邯郸第一所新式学校
积极介导“新学”,反对“旧学”,宣扬新思想
在学校中推广新的文化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
为邯郸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邯山书院往前便是慈禧行宫
是八国联军后西太后慈禧从陕西避乱
回京途中路过邯郸修建的行宫
据说当时慈禧一行经过邯郸南门
望见这里有三座青石牌坊
上面有先帝手书"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字样
但慈禧却碍于面子不愿意下轿
便避开牌坊绕道东门才进入行宫。
一路向前快到城内中街的终点
回车巷便赫然映入眼帘
大名鼎鼎的成语故事
“将相和”便发生在这里
明代万历十二年邯郸知县萧察
根据民众“心碑”在墙壁上镶嵌
“蔺相如回车巷”六个石刻大字
虽然故人已成黄鹤去
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依旧镌刻在这回车巷碑之上
镌刻在邯郸人的心中永远不会褪去
在城内中街的尽头
除了那一座座古迹外
小时候城内中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
便是那株苍劲青翠的老槐树
据老人们说这株古槐少说也得几百岁了
微风袭过,伴随着槐花香气,片片槐花飘落
老槐树下一朵朵系红领巾的祖国花朵
脚踏落英,头顶着阵阵“槐花雨”在这嬉笑玩耍
老城改造前每当路过此地
总会想起这儿时的美好回忆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条老街开始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座座商铺开始占领沿街的老建筑
可是随着社会进步
城内中街则开始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曾经的老城市中心
公共设施老旧管理混乱
反倒变成了脏、乱、差的城中村
文化遗产渐渐损坏成文化遗憾
与儿时记忆中的老街相比已是面目全非
为了顺应
城市化发展建设的战略规划
城内中街开始了大规模改建
现如今老街中只剩下
忙碌的建筑工人和迈着悠闲步伐的老人
后记
城市里每一处的“消失”
都是一场变革
它代表着一个地方变得越来越好
道路不断拓宽,高楼拔地而起
城内中街完整的纪录了
一代代老邯郸人成长的轨迹
生于斯,长于斯
那些旧时光的记忆在每个人心里扎了根
版权声明
本文由「畅享邯郸」出品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联系电话:0310-5304116
March
Hash:b672e80f76e3abaf4680e92fadfbaa6b5af1b431
声明:此文由 畅享邯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