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游河北之保定三、桃李满天下,热血沃 中华——红二师追思

育德中学旧址出来,沿街南行约100米就是保定最繁华的裕华路,路口东南角即历史上著名的“红二师”。

“红二师”即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保定二师”),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下关街,由近代著名教育家、时任直隶学校司督办的严修先生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九月,始称“保定初级师范学堂”,隶属于直隶省学务处。1909年改称“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1912年改称直隶第二师范学校,隶属直隶省教育司。1928年6月随省易名“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隶属河北省教育厅。1932年9月改称河北省立保定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定名河北保定师范学校,但民间仍沿袭保定二师的称谓。保定人更骄傲的称它为红二师。

保定二师曾与湖南第一师范,以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一并被誉为“中等师范的光荣代表”。“该校以教育质量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为特色,百余年来,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师昌绪,中纪委原第二书记王鹤寿,原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林铁,浙江省委原第一书记铁瑛,中组部原副部长杨士杰,教育部原副部长臧伯平,河北省委原副书记、河北省顾问委员会主任杨泽江,东北师大原校长丁浩川,作家梁斌,美籍科学家郭晓岚等。现在保定市一线的中小学校长和老师,80%以上都是该校的毕业生。一些同志还走上了市、县领导岗位,为地方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5年毛泽东同志接见时任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铁瑛(保定二师毕业)时,也称赞保定二师是“一所好学校”。

裕华路口西北角的老河北饭店

保定二师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下关。西下关是一条街的名字,出保定火车站沿繁华的裕华路向东三四百米,第一个路口右拐即是西下关街。清朝末年,保定城墙尚在,此地位居城外,为“西关南阁外附郭一带田亩”,毗邻护城河和一亩泉河,少人烟,多野趣,风水上佳,又远没有城内的喧闹。可谓一乡僻野中,安心读书风水宝地。

“渔歌互答多幽兴,且对沧浪濯我缨”,大概正是相中了此地独一无二的风水吧,清宣统元年(1909年),当在原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基础之上开办的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的校舍不能满足要求,要另择新址扩大规模时,这片闲雅之地,便顺当自然地当选了。于是“庀材鸠工,大兴土木”,丁丁当当的声音打破了原有僻静,自1910年一直持续到1911年。新的“第二初级师范学堂落成”,成为一件轰动的新闻,著名的大公报报道说,“其讲室宿舍均已落成,该堂现在城内假地开办,日内拟即移至城外”,可见其影响绝非仅囿于一地。

西下关街上的老驴头红二师店,老驴头主打驴肉火烧,保定名吃之一

红二师北靠裕华路,西邻西下关街,东以保定护城河为界,南滨一亩泉河,是一东西宽约100米,南北长500多米的狭长地块。学校大门坐东朝西开在西下关街上。

二师始建于上世记初的清朝末年,一百多年过去了,如今不论是保定的城市规模还是二师学校的规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二师这夫地方 的主人也是几经更迭,可不论怎么变化,红二师这块风水宝地依然是教育用地,从里边传出的仍然是朗朗的读书声。现在这个地方是保定师范附属小学。

红二师我进去过一次,那还是50多年前的文革初期,大串连的时期,学校是开放的,不论大人小孩随便出入,我和几个小伙伴到里边转了一圈,那可不是旅游,是瞎玩,对红二师依稀还有些记忆,只记得里边是一排排灰色的小房,很是典雅。操场边上还有个纪念碑亭,里边竖有七六惨案纪念碑。

这次重返保定,是真正的旅游,本想再去红二师一游,但走到门口才发现纪念馆锁着门,现在这个院里边还是学校,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对外开放。我只能在门口照几张照片。聊补安慰。

关于保定二师的建筑情况,网上荡的的一篇文章介绍得比较详细:

“校舍规划整齐完备,布局严谨合理”,董金义先生曾任保定师范校长,亦是早年的二师毕业生,他在一篇文章中对二师校园的回忆充满深情。

二师建筑物多坐北面南,东西成列,“中间有长廊纵贯南北。校园北端居中有大礼堂。礼堂北、东两面环以二层楼的北斋。礼堂向南依次为单身教员居室,各种办公室、图书馆、学生教室、实验室。再向南是南斋,共有五排学生宿舍和自修室。南斋东侧有学生盥洗室、浴室、养病室。南斋西南面是音乐教室和学生大伙房。南斋东南面是大餐厅。餐厅南是大操场。最南端是花园荷花池”。

“校舍的全部房屋均为民族风格的建筑,青瓦灰砖红柱,房屋前后有游廊环绕连接,各室窗明几净,宽敞明亮。各庭院均有花草果木掩映其间。护城河岸边有垂柳护堤,遮荫蔽日。整个校园俨然一座美丽的古典园林,是极其优美幽静的学习环境,是有志于教育事业的青年翘首向往之圣地”。

(摘自《对一所师范学校的纪念》燕赵都市报刘学斤)

二师自办学那天起就是官校,真属省教育厅,因此二师是官费,只要考上了,可以获得保障,所以河北的贫寒家庭的孩子都愿意报考,“二师每次招生,省内外报名者甚多,往往是录取四五十名,报考者就有几千名”。二师录取的学生,“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来自社会中下层,比较了解熟悉广大人民的苦难;二是知识水平较高,求知欲强”。这也迁就了二师的学生一是质量非常高,二是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快。

因保定二师的学生出身贫寒者居多,接受新思想较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学生曾多次掀起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早在1922年,二师校园内就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3年发展了共产党员,1924年建立了党支部。到30年代初期,校园内建立了很多半公开的赤色群众组织,党团员及党的外围组织的赤色群众,占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中共保属特委、保定市委就设在校内,领导保定市及周围各县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由此,保定二师被誉为“北方小苏区”

时至今天,西下关人言及保定师范,总爱叫“红二师”,一个红字,可抵千言万语,响亮,传神,而又内涵丰富,红二师的称呼源于血腥的1932年。

1932年,大半个北中国已沦入日人之手,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正逼临河北。蒋大总统说学生要安坐,要以学习为已任。那些学生不想坐在宁静的教室里学习么?可天下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平静书桌“不救国,毋宁死”,国难之时二师学生挺身而出,他们和众多爱国学子一样,走上街头,以呐喊与热血,以笔与信念,唤醒沉默,启迪民智,立于抗日救亡潮前。共产党员担当了这股洪流的中坚力量。

这引起了反动当局的震怒。1932年4月,省教育厅查封了二师,宣布该校提前放假,并将50多名学生开除,30多人勒令退学,校长撤职,从而引起了二师抗日救国护校斗争的爆发。6月,二师50多名返校学生成立了以杨鹤声、曹金月等为首的护校委员会。面对500多名武装军警的包围封锁,二师学生不畏强暴,坚持斗争15天。恼羞成怒的敌人竟下令屠杀,7月6日拂晓,数百名全副武装的军人攻入学校,格杀打扑,同学们奋不顾身,与敌肉搏,贾良图等八名同志当场壮烈牺牲;边隆基同志身负重伤,牺牲于医院;曹金月、杨鹤声等四位同志高唱国际歌,慷慨就义于敌人刑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七·六”惨案。在这次斗争中,共有有十二名共产党员和一名共青团员英勇牺牲,37名学生被捕入狱。其中17人判处徒刑。“二师学潮”被血腥镇压。

正义的事业是压不垮的,校内很快又恢复了党的组织。“七·七”事变后,二师学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纷纷投笔从戎,走上抗日斗争的前线……。二师毕业生、著名作家梁斌创作的名著《红旗谱》和二师教员、著名作家李英儒创作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对“七·六”护校革命斗争均有描述,这一事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网上荡来的红二师7、6惨案纪念碑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保定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保定师范学校并入新的保定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11月,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创建保定学院。2003年8月8日,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新校区在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区奠基,2004年11月18日学校正式迁入新校区(保定市七一东路3027号)。2007年3月,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院校,并更名为“保定学院”2011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保定二师东侧的护城河

Hash:3e002dd1a7e97aced3700de0848f2435057a9e97

声明:此文由 北海龙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