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之沧州篇

编者按: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数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六周年,由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打造“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以“古运新说”为主旨,从杭州出发,过扬州、访苏州、抵北京,探寻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沧州

大运河流经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城市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沧州篇

沧州,是京杭大运河流经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城市,贯穿沧州全境,全长253公里,从南到北穿越吴桥东光南皮泊头沧县运河区新华区青县8个县区。

沧州段大运河两岸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其中包括桑园码头、连镇码头等十余处重要码头,还有马厂减河、兴济减河、捷地减河等重要水利枢纽。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沧州篇

明清时期,每年数百万石的粮食,需经运河运抵北京,而沧州的长芦盐、金丝小枣、沧酒、泊头鸭梨、御河棉等丰富的物产,也都通过这条南北经济大动脉运往全国各地。繁忙的运输拉动了两岸繁华的经济,成就了青县、兴济、沧州、新桥、东光、连镇、桑园等重要商埠,促进了古代沧州的经济繁荣。

大运河南来北往的商船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贸机会,令人民生活富足,而且带动了大运河畔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历经千百年的岁月变迁,沧州逐渐衍生出当地特有的运河文化。

图为《古运回望图》沧州段采风资料图

如今的沧州市依然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位于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冀中南城市群及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中国历史第一侨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西邻雄安新区,是雄安新区的东南门户,是中国大运河旅游规划"十六节点"重点城市之一。这些优势,给沧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活力,其武术杂技文化也大放异彩。

沧州武术杂技文化大放异彩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沧州篇

沧州尚武,对武术情有独钟。据史料记载,沧州民间武术源于春秋时代。隋代以后,大运河航运业兴起,大运河穿过沧州境内,连镇、泊头等重要的码头都成为大宗商品必经之地,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相关行业也都随之发达兴盛起来。

明末清初,沧州武术十分兴盛。当时,沧州武师多从事镖行,赢得了“镖不喊沧”的名声。各地镖局为表示对沧州武术界的尊重,镖车经过沧州地面时,就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喊镖号,若在沧州喊镖,则有逞强之嫌。

除了当镖师出名,沧州的武师在科考中成绩也十分耀眼。据统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源起或流传沧州的门类、拳械达52种之多,占全国129种门类、拳械的40%,乃中国武术发源地之一。

大运河蕴育了武术,也衍生了“侠义文化”。沧州上千年的尚武之风,使得沧州人自古以刚毅、勇敢、豪迈、直爽著称,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风”之说。

沧州武林名师的侠义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如击败沙俄大力士,受到康熙皇帝召见嘉赏的丁发祥,助谭嗣同变法声震京城的王正谊,神枪李书文,镖师李冠铭,双刀李凤岗等。

1992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武术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2006年5月20日,沧州武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沧州市的石同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图为《古运回望图》沧州段采风资料图

除了沧州武术,吴桥杂技也十分有名。沧州市吴桥县拥有练杂技的古老传统风俗,在两千多年的变迁过程中,吴桥杂技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着。受到全国杂技界的推崇,其影响远播五洲,素有“十方杂技九籍吴桥”“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吴桥杂技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以“吴桥”而命名的国际性杂技盛会——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是我国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杂技艺术节。被国际杂技界誉为世界东方杂技大赛场。在杂技艺术节期间举办的经贸洽谈活动也伴随着杂技艺术节规模与影响的不断扩大而逐年发展。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从第七届起由文化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借助国家级和省级的平台,吴桥杂技的舞台更加绚烂多姿。与沧州武术一样,都体现了沧州运河文化的特色。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深入实施“五大工程”

图为新时代运河沧州段资料图

为了更好还运河于人民,近年来,沧州市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打造大运河文化重要的承载地、城市生态休闲走廊、城市重要标志。

沧州市系统实施了河道清淤、垃圾清理、生态修复全覆盖等工程,打造了沧州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生态修复展示区段的大运河形成一处独特的“Ω”形大弯,但由于长期缺水少水,河道里曾经杂草丛生,苗圃、鸡窝等私搭乱建非常扎眼。现在,“Ω”形状的运河河水蜿蜒曲折,河畔花草树木相得益彰,三三两两的市民或漫步、或健身,轻松惬意。

图为运河沧州段生态修复展示区资料图 来源:新华

河北省人大代表、沧州名人美术馆馆长石磊认为,打造大运河河北沧州段国家文化公园有着天然的资源禀赋。大运河沧州段河道保存完好,河道依然保持畅通使用,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大运河固有的生态面貌,同时大运河沧州段谢家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申遗点。

特别是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实施“五大工程”,扎实推进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高质量建设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积极构建“一线多珠”格局,有力带动提升了新型城镇化水平。

大运河延续着流淌千年的历史文脉,包括沧州市在内,河北省大运河沿线各地均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为载体,把散落的文化遗产珍宝重拾、擦亮、串联,不断发掘和梳理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为了加强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大运河文化传承和利用,沧州市计划出台《沧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将对沧州市行政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进一步规范化。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按照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要求和大运河活态遗产的特点,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不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推进全域旅游 打造“一线多珠”发展格局

图为新时代运河沧州段资料图

千百年来,大运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沧州百姓,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独特的文明与繁荣。如今,依河而建,依河而兴的沧州再次吹响集结号。

2017年,河北省被列入全国7个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之一,沧州市渤海新区、河间、青县、南大港产业园区被确定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9年,《沧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9-2025)》评审通过,该规划是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沧州市政府以旅游为优势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战略实践。

沧州市沧县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域旅游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继续深入挖掘大运河资源,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沧县全面对接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对沿线河段进行重点打造,年内将开工建设4个大运河文化项目,包括捷地减河文化生态提升改造、捷地运河生态文化带建设工程、兴济运河美食小镇二期和香海蝉林田园综合体续建。同时,前期谋划沧州铁狮和旧城遗址公园环境整治与展示提升二期、杜林回族乡登瀛桥国家级文物保护、黄递铺舞狮文化运河生态改造、纸房头乡大运河“倒虹吸”生态公园、崔尔庄纪晓岚文化旅游工程三期和中国大运河·沧州枣文化园等6个项目。

图为新时代运河沧州段资料图

2020年,沧州市结合运河沿线各县(市、区)的产业特点、文化优势和生态资源,初步形成的“一线多珠”发展格局,又谋划实施了61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项目,总投资276亿元。这些项目建成后,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将成为推进文化、生态、产业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工程。

如今,沧州市确立了“一带˙一城˙两翼˙两极˙八集群”全域旅游新格局。“一带”指的就是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将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向“米”字形、“十”字形发展,突出体现沧州大运河“通江达海”等特色。同时,以文化为主线和灵魂,以水为命脉和基础,以运河聚集商气和人气,统筹规划、全域高标准打造,塑造“通江达海走大运,世界运河看沧州”的运河枢纽城市形象,构建河海相济、文盛武强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开启沧州的运河新时代。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沧州篇

因河而生,因河而兴,因河而美。大运河不仅是沧州人的情感纽带,还是沧州人的文化源泉和记忆符号。近年来,沧州全面开创沧州特有的“运河时代”,还运河于人民,不断修复和改善运河沿线两岸生态环境,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融合,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新进展。相信沧州会带全新的运河城市给大家,也期待这里运河故事开启新的篇章。

总策划 谷建华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出品

附:

关于《古运回望图》

《古运回望图》之创作,旨在弘扬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漕运盛景之再现,贵在推崇厚德载物之中华气量。

公元新世纪开元之年,华夏再沐朝阳,春风又绿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华先生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弘扬运河文化为己任。斥巨资,募群贤,研史料,重考察,集众家之才智,请诸师之妙笔,穿越六百年时空,探寻当年漕运盛景。历时五载,征修四次,终成《古运回望图》。

全卷通高83公分,长210公尺,以明代航运鼎盛时期为背景,以运河为主线,自通州始至余杭终,经京津冀鲁苏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余城镇,浩浩荡荡,三千余里,一气贯通,气势恢宏。画面兼工带写,五色丹青,师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细腻,疏密得体。山水迤丽,柳岸花明,漕艘栉比,往来如梭,闸坝码头,廪粟云屯,城镇市井,百态人生,纵观全卷,三千里漕运风情尽收眼底,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其中。正可谓,漕运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

Hash:02ecf1961dc7e4b004cefceb710bab652971f940

声明:此文由 央广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