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十三关指的是哪十三关呢?
“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又称万里长城,世界十大奇迹之一,昔日虎踞龙盘的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保境安民的军事性工程,今日长城首要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世界性的旅游景点供人们揽胜怀古。
长城十三关指的是哪十三关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关 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筑城建关,这里遂成为了扼东北、华北咽喉要塞的军事重镇,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关。
▲ 山海关
山海关是万里长城第一关,此段长城便自此入海,长城屹立山脊,蜿蜒曲折,似巨龙般遒劲,气势夺人。
▲最早的一块“天下第一关”牌匾摄影|程成
— 角山长城 —
角山长城建于明洪武初年,从山脚旱门关到大平顶共1536延长米。
城墙大部分就地取材,毛石砌筑,局部为城砖和长条石砌垒,角山长城的高度和宽度,有明显的随山就势特点。
这里长城高度一般为7-10米,宽度平均4-5米。在山势陡峭之处,也有利用山崖砌筑的,可窄到2.7米宽。这些墙段,外侧十分险峻,难于进攻;内侧又十分低矮,便于登墙作战。
山海关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北依燕山,东傍渤海,地扼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平时,这里是关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隘;战时则是兵家必争之地。前人曾以“两面三刀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诗句,来形容其险要。
山海关一战,关系着明朝灭亡之后由谁接替天下大位。原本看好的李自成,由于吴三桂忽然的引清军入关,而出于对清军入关助战毫无心理准备,同时缺乏对清军骑兵作战的经验,虽然实力坚强,但最终仍为清军所败。清军也从此役之后,得以顺利进驻中原,建立大清王朝,接掌了明朝之后的中华江山。
第二关 黄崖关
长城十万里,独数黄崖关。黄崖关长城景区位于天津市蓟县最北端30公里处的东山上,初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1460年建八卦关城。明代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重新设计,包砖大修,这一段长城建筑特点是,台墙有砖有石,敌楼有方有圆,砌垒砖有空心有实心。
关城塞堡、敌台水关,应有尽有,接山跨河,布局巧妙,集雄险奇秀于一身。因其设施齐全、建筑独特、具有小而全的特点,被长城专家称为中国万里长城之缩影。
黄崖关又称“小雁门关”,为津门十景之一的蓟北雄关。
黄崖关的关城是要塞核心,方方正正四面围墙,这个围城部分就是正关。从南城门进入关城,抬头看到匾额写着“黄崖口关”。
黄崖关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从北向南由三道军事防线构成:
第一道为黄崖关段二道边(龙凤岭长城),位于主体城墙北侧,长约869米,作用是把当时来犯的敌兵阻隔在最外一层,御敌于城外。
第二道为主体城墙,长约4114米,这是长城的核心地带,全力阻挡敌兵进入城内。
第三道为八卦关城,环城长约1055米(含北侧主体城墙149米),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如敌军突破前面的两层防线进入城里,就利用八卦关城,通过设置的弯曲难辨的街道,让敌兵无法前进,更无法逃窜,“瓮中捉鳖”。
— 黄崖水关 —
黄崖水关是京东长城著名的水口关隘。控扼枸河谷地,东连太平寨,西接黄崖关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始建。上建雉堞马道,下设五孔水洞。全长75.5米,通高12.15米。雉堞垛口设铁炮铜铳,五孔水洞筑栅障闸门,战时迎战敌兵,平时驻关收税。因年久失修,墙垣倾圮,1992年天津市政府在原址上修复,并在关旁架津围公路豁口便桥,以通关城东北角楼。
第三关 居庸关
居庸关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北京昌平区内,得名始于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后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关。
燕国时已成为军事要隘,汉代已经颇具规模,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成吉思汗灭金即入此关,现存关口建于明洪武年间。
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代居庸关有南北两个外围关口,南边的叫南口,北边的为八达岭口(北口),关城就设在南口北边的峡谷(关淆)中。
城设南北门,南门筑有瓮城,一条困喉通道穿入南北门。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
居庸关长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要扼控此口,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
居庸关关城建筑完备,设有衙署、仓储、书馆、神机库、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设施,文化内涵极为深刻。
— 居庸关云台 —
居庸关云台位于居庸关关城内,建于1342-1345年,是元代大型过街喇嘛塔的基座。云台的雕刻均极为精致,是元代石雕艺术的杰作。其中包括了喇嘛教中的各种天神,并有用了梵、汉、蒙、藏、维吾尔、西夏六种文字阴刻的《陀罗尼经咒》全文。
1961年,居庸关云台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关 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城东为万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为拒马河,城南是黄土岭,一向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它南面以十八盘道为险阻,北面近以浮图隘口为门户,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
▲ 河北省易县城紫荆关
紫荆关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道,始建于战国时期,东汉名为五阮关,宋朝时期名为金陂关,与居庸关和倒马关号称内三关,是内长城的重要关口。后来因为山多有紫荆树而改名为紫荆关。
作为重要关口,历经战争140多次,饱经沧桑,也见证了悠久的历史,是当年战争历史的重要文物和遗产。
紫荆关关墙有1800多米长,共有城门9座,地势险要,气势壮观。其城门用石条坐基础,砖砌面封顶,坚实厚重,第一道关门上有“紫荆关”题字,关门内是通向关城的十八盘。关内要通过南天门、南门、北门等,恍如到了古代关卡,层层防护。
十八盘曾是联系和沟通北方各族人民的必经之路,也是军事上抵御外来侵犯的重要关口。紫荆关第一道关门在坡下村的峡谷中,门前有营房和庙宇。第二道门即南天门的东壁上有石牌两块。第三道门即南门上也有题字,北门上还有紫荆关遗址。
紫荆关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研究长城关隘建筑,古代军事科学的重要遗存。现在,这里只能依稀看出些遗址,岁月使这里已经物非人非。
第五关:倒马关
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村,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年间,与居庸关、紫荆关合成为内三关。倒马关城东门、西门已在修公路时拆毁,北门亦在早年被拆,关城城墙仅西面城墙大体断续残存,可辨外侧为青砖包砌,内侧为卵石砌筑,其余三面均被拆毁,只局部可略辨残迹。
▲ 河北省唐县倒马关
第六关:平型关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明正德年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周围900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
▲ 山西省平型关
平型关又因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役而闻名。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锐的板垣师团主力在平型关遭到了林彪元帅率领的八路军的全力攻击,在此一役歼灭日军近千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
第七关:偏头关
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明洪武年间修筑,明朝时,偏头关既是晋北门户,也是晋北与内蒙古互市的通商口。
▲ 偏关县偏头关
第八关:雁门关
雁门关,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 “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雁门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一说雁门关,人们马上想到宋代杨家将为国前仆后继的故事,雁门关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楼与李牧祠,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
第九关:娘子关
娘子关为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井陉县西口。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现存关城建于明代,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 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
第十关:杀虎口关
位于山西与内蒙的交界处,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是晋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边缘地区,也是从内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转下太行山所必经的地段,明时称杀胡口。明朝时蒙古贵族南侵长城,多次以此口为突破点。
▲ 明王朝派兵出长城作战,也多由杀虎口关出入
第十一关:嘉峪关
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
▲ 甘肃省嘉峪关
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和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
第十二关:阳关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
▲ 甘肃阳关故址
第十三关:玉门关
说起玉门关 ,大家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
▲ 玉门关遗址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又称小方盘城,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墙高达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部。
▲ 夜色中的玉门关遗址
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你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 END-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乡土人文地理(hvillage)
你知道吗?
▼
Hash:2e8d4ee118224a592369653a444ac3667735f568
声明:此文由 莱西市图书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