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民沔阳故城、昭烈故都——旧州铺
旧州铺,也叫沔阳城、萧何城、兴刘寨,位于勉县县城东约3公里处,是两汉三国重要历史文化遗迹,也被称为昭烈故都。南北分别有定军山、天荡山两个古战场,西有古代军事战略要地古阳平关,东有诸葛亮制作木牛流马屯田养兵之地黄沙驿,旧州铺作为政治中心居于中央。
(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沔县疆域图局部)
旧州铺,相传最早是由楚汉相争时(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萧何所筑,名曰沔阳城,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
东晋(公元317—420年)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记载:“高帝(刘邦)东伐,萧何常居汉中,足食足兵,筑沔阳城,置沔阳县。”
北魏(公元386—534年)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沔水又东,径沔阳县故城南。城,旧言汉祖在汉中,萧何所筑也。”
沔阳因水而得名。古代汉水也称沔水,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禹贡》有“浮于潜,逾于沔”,相传由孔子编定的《尚书》也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秦汉时期的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水经》中只有沔水,没有汉水之称谓,《水经注》则沔、汉同时出现,其中有这样的记载“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漾水东流为沔,盖于沔合也”,所以流经旧州铺南面的汉水也就是沔水,现在称汉江。
古人有“山南水北为阳”之说,所以萧何在沔水之北所筑之城就叫沔阳城,也因为是萧何所筑,也被称为萧何城,北齐政权于公元550年左右修撰的《魏书·地形志》中记载“后魏华阳郡治华阳县,有萧何城(即沔阳城)”。
由此开始,自萧何筑城后的八百年间,从西汉、东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即公元前202年一直到公元581年,不论行政区划如何变化,沔阳城一直是沔阳县的县治所在地。
在此期间,汉末三国时的公元219年,刘备经过定军山之战打败曹操,迫使曹操退出对汉中的争夺后,在沔阳设坛称汉中王,开启了蜀汉王朝的基业并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故后人称这里为“兴刘寨”、意思指刘备的帝王之业是从这里兴起的,也因刘备去世之后的谥号为昭烈皇帝,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昭烈故都”。
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陈寿用文字真实再现了这一盛大的称王大典仪式,《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秋,先主为汉中王。遂于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于先主”。据实地考察,设坛大体位置在沔阳故城西门外,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现有烈女庙(当地百姓称女儿庙)在其遗址上。
后来常璩在《水经注》中不但记录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并刘璋,北定汉中,始立坛,即汉中王位于此。”还介绍了东晋时期的沔阳城的概况,“其城南临汉水,北带通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观其遗略,厥状时传。”根据常璩描绘,东晋时期的沔阳城,南面靠近汉水,正对定军山,北面有一条通衢大道,南面靠水岸一边,已崩塌了三分之一,城应该是被水毁了一部分,当时的人们也只能从留下来的部分来看出沔阳城的大体轮廓。
公元264年,魏国灭蜀汉后,设梁州,州治沔阳城,后迁至南郑。《华阳国志》记载:“魏元帝(曹奐)景元五年平蜀,将蜀地分梁、益二州。梁州治沔阳”。也就是说,在西晋初期,旧州铺既是沔阳县县治所在地,也是梁州州治所在地。另外根据其中记载“沔阳县州治。有铁官。”也可得知,古代沔阳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于是西晋在梁州州府沔阳设有专门管理铁矿开采和冶炼的官员。
隋唐至两宋,沔阳县被撤。沔阳城属西县,县治在西山谷口白马城(今勉县老城武侯街)。
到了元朝(公元1206——1368年),沔阳城又恢复了其地方行政中心的地位。公元1258年到公元1283年间沔阳城既是褒州的州治又是铎水县县治所在地。《勉县志》记载:“1258年蒙古军队进占汉中后设褒州(初为梁州,后因与凉州同音,遂改梁为褒)及铎水县,治所同在沔阳城(今旧州铺)”。《褒城县志》记载:“元铎水县,东北至褒城六十里,则今沔县之旧州铺也”。也有史籍如清代彭龄所著《沔县志》认为铎水县在今黄沙,是值得商榷的。
铎水县之得名,个人觉得应该是因度水而来。旧州铺以东的河流,当地人称沙河、旧州河,现在叫堰河,古时叫度水。《水经注》记载:“沔水又东,径沔阳县故城南。汉水又左得度水,出阳平北山,又南径沔阳县故城东,西南流,注于汉水”。从郦道元的描述来看,旧州铺以东的河就是度水。或因为度、铎发音相似,所以元朝在度水之畔的沔阳城所设之县就叫铎水县。现在的堰河之名,或因为古代为引度水灌溉而修建有山河东堰和山河西堰的缘故。
古时度水河里有各种鱼类,农历二月和八月鱼最肥美,人们一般在这两个大好时节下河捕鱼。这在《华阳国志》中有记载:“沔阳县州治。有铁官。又有度水,水有二源,一曰清检,二曰浊检。有鱼穴,清水出鱼奥,浊水出鲋,常以二月、八月取。”《尔雅·鱼释》指出鱼奥就是鱼舆。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认为,鱼舆俗称黄刺股,鲋就是鲫鱼。
南宋末年,经过宋金之战的反复争夺后,公元1207年,兴州(州治在略阳)改名为沔州。元朝统一中国后,1283年沔州由略阳迁到了沔阳,并撤消了褒州,沔州治就在原褒州治所和铎水县县治所在地沔阳城。据《略阳县志》记载:“南宋开禧三年,改兴州曰沔州,州治略阳。”《元一统志》记载:“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废褒州,由略阳移沔州,治铎水县”。
《汉中府志》记载:“ 1283年,元朝将沔州治所从略阳迁至沔阳。沔州隶属于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广元路,领铎水、大安、略阳县。南郑、褒城、城固、西乡4县及凤州、洋州、金州(今安康)属兴元路,隶属于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陕西省)。”也就是说整个元朝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汉中被一分为二,分属陕西、四川两省,而州府和县治同在沔阳城的沔州以及下辖铎水县,即今黄沙河以西的勉县,还有略阳、宁强,属于四川省。而黄沙河以东的褒城、南郑、城固等县则属于陕西省。
公元1368年,元朝统治结束,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根据明代邓士龙所撰《平夏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将军徐达派兵攻占兴元路及广元路沔州。《明史·地理志》记载:徐达占领汉中后改兴元路为兴元府,后又改为汉中府,将原属四川广元路的沔州及其铎水、略阳、大安县改隶于汉中府。也就是说,从1370年起,以沔阳为州府的沔州及所辖铎水(今勉县)、略阳、宁强开始隶属于陕西省。
《汉中府志》记载:“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沔州知州王昱,移州治于白马城稍西谷口,撤铎水县,将旧州置铺”,或许因为铺舍置于原沔州州治所在地,沔阳便有了一个新的名称——旧州铺。根据《元史兵志四》记载:“(舖)铺,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所以,旧州铺应该类似于一个官差驿站。明代沔县类似的铺舍除了在县治所设城铺(今老城)外、向东有新添铺(今县城)、黄沙铺,向西有土官铺、沮水铺等。也有史料认为铺即军巡铺,古时负责治安的军卒巡逻时驻扎、办公的地点。
从此,历史上曾先后作为梁州、褒州、沔州州治和先后作为沔阳县、铎水县县治的地方行政中心的沔阳城,降格成了类似于官差驿站旧州铺,昔日辉煌逐渐消失,喧嚣繁华也日以宁静。而沔水、沔阳留给这方热土的历史印记,却永远留存。公元1374年七月,降沔州为沔县。公元1935年,沔县县治由老城(武侯街)迁至菜园镇(今勉县县城)。公元1964年,沔县改为勉县。
如今,沔阳故城早已面目全非,成了一个典型的陕南村镇模样,设有勉阳街道办旧州铺社区,原西门城头顶端的“沔阳旧址”、“昭烈故都”砖刻门匾,也不复存在。唯一能够证明其过去显赫地位的历史遗迹,就是刘备设坛称汉中王遗址了,而经历整整一千八百年风雨的坛址现在仅剩下一些模糊痕迹,只有光绪年间署沔县事杨恩锡立的“先主初为汉中王设坛” 碑石一通,向人们诉说着它的过去。
(旧州铺的清代光绪年间所立“先主初为汉中王设坛”石碑)
【作者简介】黄利民,勉县武侯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爱好文学及两汉三国文化。
审核:田也,作者:黄利民,责编:天辉,序号:971
Hash:efa4d8b263e7581e309d8b7e33a1b6f810997084
声明:此文由 赤土岭文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