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长城,见证了张家口的历史,最美长城,且看它们!
长城的美,可不只是表面所看到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张家口段长城的历史,更深层次的感受长城的美吧!
提起长城, 大家的第一印象也许是八达岭长城,但殊不知,我市是现行长城最多、 时代跨度最大的地区。我市现存战国(燕、赵)、秦、北魏、北齐、金、明等朝代,计1476公里的长城,烽火台1000多个,分布十分广泛,延伸市区、康保县、沽源县、涿鹿县等地, 其建筑方式多种多样, 有夯土的, 有堆石的,有砖砌的。正因如此,我市有了“长城博物馆”的美称。
{
大境门段长城
见证张家口发展与变迁
}
大境门段长城, 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是在北魏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 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大境门是中国万里长城中四大关口之一,它沿山势修建,就地取材,以石垒筑,灰浆勾缝而成。大境门外东、西太平山巍然对峙,地势十分险要,是蒙、汉、回、藏等多元文化友好交流的场所, 在清代 (公元 1644-1911), 是北方十分重要的商业都市,被称为“路陆商埠”“皮都”。
战争与和平, 生命与死亡,繁荣与凄凉,在这里周而复始,更迭演绎。大境门段长城历尽沧桑, 是张家口历史的见证, 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与之密切相关。
{
青边口段长城
“没有城墙”的长城
}
位于桥东区东望山乡青边口村的长城属明代宣府镇中路外长城, 取山石干插垒砌而成,全长5000余米。这里的长城已没了城墙, 原来巍峨于山岭间的墙体已化作一堆堆大小不等的石块, 散乱地铺在山上, 依着山势, 延绵不断,铺展开来。
青边口段长城是通往塞北的重要隘口,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北魏、北齐、 明代都曾在此处修筑长城。青边口城始建于明初。据说,常茂曾在此地降服了一位武艺高强、 占山为王的好汉秦边虎, 常茂临走, 留下秦边虎在此镇守,起土为城,这个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 以后演变成了青边口。
{
独石口段长城
因独石而命名的长城
}
独石口段长城位于赤城县北, 是明长城宣府镇上的一座重要关口,有 “上谷之咽喉,京师之右臂”之称。独石口,顾名思义,因南卧孤根“独石”,北通险绝“隘口”而得名。这座耸立于关前的独石上, 镌刻着“突兀孤秀”“一石飞来”两组大字。元末明初它就以“朔方屏障”驰名天下。1424 年明成祖朱棣北征时驻独石大阅将士,1430年移开平卫 (今内蒙古多伦)于此,始建关城,初为黄土夯筑, 后改用青砖包砌。在明代200多年间,这里战争频繁, 边泰之日甚少,“土木之变” 时独石口曾被蒙古族瓦剌部攻破,关城遭到毁坏。
独石口长城修筑完备于明嘉靖年间。西起为今宣化、崇礼、赤城三县交界处的大尖山 (锁阳关北),到独石口向东南下,沿黑河与白河的分水岭, 经镇安堡、 龙门所至后城的马道梁入延庆永宁四海与八达岭段相接,全长460余里。
{
庙港段长城
明长城的“样板工程”
}
庙港长城, 也叫样边长城。据传,当年明朝时期在修筑居庸关长城时,为了保证长城的建筑质量,特地选择庙港附近的崇山峻岭中的险要地段建造了样板工程,并以此为样板,供负责修筑长城的人参观采样。它是明长城修筑时的试点和典型, 也是怀来县境内保存最完整, 建筑质量, 规格最高的一段长城, 堪称长城中的精品。
庙港长城由整齐的石条砌成,城基宽5.5米、顶宽4米左右、 高度在4至8米之间。这段绵延3公里的长城,还有许多科学的配套设施, 墙上用石板砌出檐来做排水之用,另外还有泄水孔,以排雨水。这段长城内侧每200米设有一个门洞,城上有石阶,供士兵上下城墙用。 城墙较宽,可容四匹马并行或8个人并排, 外有女儿墙, 内有垛口, 每300米设有敌楼或墙台。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Hash:4a258e9a17f64b693ac318b347ef50f9bd6ef114
声明:此文由 河北吃喝玩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