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万全•洗马林城记——“商贾云集的洗马林”
洗马林村早在清朝时期就建置为镇,那么洗马林自然就是集镇发展之秀。洗马林历史悠久,工商企业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明清就是商贸集散地,陸路商埠。
到康乾盛世就成为商贾云集,市繁业兴的大集镇。集镇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洗马林从明朝设驿站,建城堡、盖庙宇、唱庙戏、庙文化成了洗马林市井繁荣的主要支柱。繁荣的市场总是和活跃的文化娱乐融为一体,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目的的。过去的洗马林号称“戏窝子”村,年唱庙戏70多天140多场,唱戏与庙会相结合,招来十里八村的人来看戏购物。
民国《万全县志》记载:“洗马林村居山湾,背靠北山,面向南川,水利方便,物产丰富,士农工商,集居而来,形成了农、工、商、牧行交易中心,张北、尚义、沾源、化德、商都、兴和、康保、宝昌等地的粮食、油料、牲畜、皮毛等原料经土边坝、青羊沟坝、杏园沟坝口等地源源不断地运往洗马林加工销售。成为塞外农牧产品的集散地”。当年的洗马林商号、店铺、摊位、作坊鳞次栉比,交易市场人声鼎沸,“诚信、货真、得心”是行规,交易公平合理、诚信第一、童曳无欺、以德取利、井然有序,呈现出市井非常繁华的景象,所以人称:“旱码头”。
三大作坊
酿酒、榨油、粮食加工业。油酒缸房加工的原料,来至张北、尚义、沾源、化德、兴和、商都、宝昌等坝上各县。这些粮食、油料大部分从青羊沟坝、土边坝、杏元沟坝口进入洗马林进行交易。这三大作坊有50盘磨(24盘水磨和26家畜力磨),川流不息地运转加工民众食用的白面、夜面、油料、还有曲料,榨胡麻油,胡麻加工。
1、酿酒缸坊有六家,增盛裕、中和永、中福永、三裕成、裕太泉、勇玉泉,洗马林的酿酒历史悠久,规模巨大,年产酒580万斤。
2、民国《万全县志》191页卷二记载“麻油,用菜子或胡麻造成,其法先将菜子或胡麻炒熟以水磨磨之成麻葛,置锅中蒸之然后用拉草包葛垒磊于油梁下(巨木),压巨石多块葛被强压出汁,统称麻油,惟以胡麻造成者为佳,食用点灯均可,四区洗马林多设油房制造之,推销本县张家口各乡镇及宣化、怀安等地,为我县工业品之大宗。”
3、大小面铺五十家,日加工的白面,夜面,油酒作坊原料54万多斤,除供本村食用,主要为油酒作坊加工原料。
百货业
经营百杂货布匹及绸缎的店铺有:东裕源永、玉源成、西裕源永、用记、四冲德、玉顺昌、春盛全、恒顺昌、兴盛公、永瑞成、德源昌、俊和成,大小百货门店共十二家,他们主要经营千家货,就像如今的超市。这些老字号到解放初期已有210多年的经营史。
其他小的杂货店,经营小土布,营业方式以现金、促销、订销、包销等,经营形式多种多样。这些老字号门店已于1974年拆除新盖,拆东裕源永门店时地板下有大量的铜制铜元拆出,地板用制钱,铜元衬底,称“金砖铺地,财运享通”。
粮油市场
据道光《万全县志》记载,“明永乐三年(1405年),官府建洗马林义仓3间,实储谷二百二十五石”。
可见洗马林粮食交易历史悠久,洗马林一直是坝上各县的粮食集散地这些粮店,也叫车马大店,管餐、包住,车马大店都集中在东门街和东门外。城内没有粮店和车马大店,一是从环境卫生考虑,二是从安全考虑,三是城门关得早,开得晚不便于车马通行。一座车马大店便是一个粮食、油料交易场地。
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繁荣的洗马林粮食油料交易市场停止了交易,随着各地粮食机加工业的选起,粮油加工成了无米之炊,粮食加工业被电力机械带替,其他行业也随之关闭。那时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景象不见了踪影。改革开放以来,国合商业渐衰,个体商贩兴起,工商企业以另一种模式取代。
来源:《漫话古堡洗马林》 作者:郭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任利民 王玉闵
主编:刘一蒙
Hash:581585bd12b9daf310c76343ad7b7ef391bf2281
声明:此文由 张家口原创阅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