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万全区洗马林堡为何被誉为扼守草原的咽喉?
吕海峰
话说,如果我们提起洗马林这个地方,相信知道的人还真不多。因为,它仅仅是归属张家口万全区的一个小乡镇。然而,在古代,洗马林镇这个小地方却是非常牛气。甚至,堪称是扼守草原的咽喉。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
首先,我们先共同了解一下洗马林的基本简况。它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一直都是一座军事要堡、张库大道的起点之一,曾经商旅云集,繁花似锦。据有关史料记载和口碑资料相传,洗马林村始建于唐代,但因当时居住人口太多,村落太大,故而一度被称为“万家村”。距今至少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
因而,在洗马林这一块战略要地的历史长河当中,历代的刀光剑影都闪烁着耀目的光芒。征战、厮杀、侵略与反侵略、争夺与反争夺在这片土地不断重复上演。尤其自明朝以来,洗马林更成为了重兵屯驻之地,各路军旗在这里天天迎风招展、城头也不断变换着大王旗。也正因如此,明正德五年,皇帝朱厚照在盛夏之际,亲自巡边来到了洗马林城西,并在城西的水边树林洗饮马匹,结果,人马具爽,因此,御赐名为“洗马林”。
明清时期的洗马林,堡内是古建林立,文化发达,其中,尤以玉皇阁为最。玉皇阁坐落在城堡正中心,构筑独特,宏伟壮观,是我国境内现存非常完好的明代道教古建筑之一,为此,现为“国保”级文物。
玉皇阁建筑为方柱梯形结构,由基台和殿阁两部分组成,台基边长二十米,高七米,由一边长为二十米的方台和以南边为下底前伸五米,并向中间收缩成上底为七米的梯形台组成。基台结构为:石条砌底约一米高,石条上全部是城砖,白灰勾缝,基台总高为七米,建筑面积为462.5平米。从基台东侧小门而入,登三十级青砖台阶(现改为斜坡道),可以登上楼台。
当然,洗马林的城墙也是非常牛气。依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城堡“周四里零六丈,墙高三丈五尺,底宽四丈五尺,顶宽一丈七尺”,马面分布四面,共16个。又据《宣府镇志》记载,洗马林堡有“城楼二,城铺六。门二,南曰承恩,西曰观澜。”显然,从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洗马林的城墙是又厚又高。故而虽然历经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风吹雨打,但如今依然尚可辨认,尤其在洗马林城的西北部城墙更是保存较好,底宽6—7米,顶宽1.5—2米,高8米。
关于洗马林堡城门,在古代的历史典籍《畿辅通志》中更是有明确记载,“洗马林堡有门二”。等到了后来,又开了第三座门——北门。其中,南门和西门保存较为完整,北墙一有砖券残存,城门淤闭,仅在其东侧墙上开一道方形木框砖门。洗马林堡西、南、北三门均设有瓮城,俗称“瓮圈”,长43米,宽17米。当然,其中最为独特的一道门叫“北门”,面向朔北,常年不开,故而也被称为“死门”。
又因为,洗马林历来都是一处军事战略要地,所以,其军事价值相当高。镇内的马场街和城郭外的教场街也都是因为其军事意义而闻名。依据《万全县志》记载:“明崇祯年间,驻军一千四百六十一名,马六百七十一匹。 正德年间,马六百六十三匹。 嘉靖三十七年,马二百五十八匹。万历年间又增百匹,到崇祯年间马六百七十一匹。即便是到了相对安定的康熙十二年,洗马林堡兵岁支饷银二千二百三十二两,米四百六十一石六斗。雍正十二年, 洗马林堡官兵岁支俸饷银二千三百七十三两一钱, 米三百七十石八斗。显然,这里简直就是一座航空母舰一样的大军营。
只不过,到了清朝中后期,洗马林堡的军事功能开始逐渐减弱,向着商业驿站逐渐转变。此后,又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洗马林就成为了万全区西部重要的工商贸易中心。所以,在万全旧志中对此明确写到:洗马林“村居山湾,背靠北山,面向南川,土地肥沃,水利方便,物产丰盛,士农工商,集居而来”,是农、牧、商各业的交易中心。
总之,张家口万全区洗马林堡为何被誉为扼守草原的咽喉?那就是自从唐朝开始,洗马林作为一座兵家必争之地,其军事意义与军事价值都相当高,堪称为进入张家口坝上草原的咽喉。(吕海峰)
Hash:ed7ed0a09c10cb74de5d2bea31d12aa783e70246
声明:此文由 吕海峰专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