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座七百多年的祠堂,花四十年才建成,木柱原料来自东南亚

广州没有古镇?不是的,番禺区沙湾古镇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游览的地方。

不说不知道,原来沙湾古镇的留耕堂已经有七百多年历史,这座祠堂的最前方有一口四方形水塘,水塘后面是大天街,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和植物倒映在水塘里,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留耕堂从公元1275年开始建设,经历了40年时间才建成,是沙湾何氏祭祀祖先的场所,保留了元、明、清多个朝代的建筑特色。

到沙湾旅游,很多游客都要到留耕堂一探究竟,只是不明白这座祠堂为何取名“留耕”。

原来留耕堂三个字出自祠堂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这样写的“阴德远从祖宗种,心田留与后人耕”。

很多人说南方人团结,重要原因是南方人比较重视宗族文化,走进沙湾这类古镇、古村会发现至少有一座或以上的公共祠堂。

这些祠堂不仅是建筑精品和旅游胜地,更是追忆祖先,增强宗族观念和族群认同感的桥梁,有了公共的祀奉对象,同个族群的人更容易团结在一起,遇到事情互相鼓励和帮忙。

沙湾留耕堂为五开五进中轴对称格局,建筑面积3334.25平方米,建筑物的配色庄重、大气、典雅。

据统计,整座祠堂的木柱和石柱加在一起有112条,比如走进象贤堂,眼睛所及之处,柱子便密密麻麻。

象贤堂有很多横匾,上面写着“大宗伯”、“文魁”、“族盛家荣”、“进士”等字样。

从这些匾额上可以看出沙湾自古以来人才济济。

象贤堂进深17米,在古祠堂中较为罕见。大宗伯在明朝是礼部尚书的民间称号,在这里指的是明洪武年间礼部尚书何起龙。建造象贤堂,原意是纪念何氏宗祖何德明,“象贤”两字正是何德明的号。

据统计,象贤堂共有四条石柱,24根木柱,三纹鸟兽和花果虫鱼等雕刻则精致、复杂,令人叹为观止,是较有价值的文物

留耕堂的屋顶有石雕、灰塑一类工艺雕刻动物形象惟妙惟肖,前人的建筑智慧令人侧目。

由于年代久远,留耕堂经历过数次大修,据说木柱的材料是从东南亚采购回来的,这得益于广州对外贸易业的发达,也和当地华侨众多有关。

在留耕堂前的大天街发现8个石座,原来这些石座在古代是用来插旗褒扬考取功名的乡民的。

旅游小贴士:到留耕堂游览需要购买联票。可以从广州地铁3号线市桥站B出口出来后乘坐番67路公交车在达沙湾古镇南门站下车,步行到达目的地。

Hash:9cd1959fbb399629120e87e7f8b7b3f01ae50dd4

声明:此文由 一路南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