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开(二)——崖门古炮台之英雄光辉

崖门古炮台,是家乡新会的著名旅游景点,我曾四次到此参观。

第一次是念小学四年级时,学校组织了部分“优秀学生”到国母殿、古炮台参观。那时候由于年纪还小,并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由于是第一次集体旅游,感觉就只是兴奋而已。

第二次就到了18年后的2013年2月份,那时候正好放假闲在家,就一个人去了。但由于天气状况糟糕,景致和心情都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深刻记住了两棵100多年树龄的木棉树,想象着古炮台中融入满树的红木棉,那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木棉花开之时再到古炮台。

2015年3月21日,我跟朋友第三次来到古炮台,虽然后栽的木棉树已经挂满红花,但两棵老木棉树还是含苞待放,而且天气情况也不算好,于是就有了第四次。

当天,春风和煦,阳光明媚。虽然两棵老木棉树不少红花已经落花归土,但树上还盛开着的红花已经足够满足我的愿望,终于等到在“红棉盛放,天气暖洋洋”之时与古炮台相遇,领略让人敬畏的英雄气概!

崖门古炮台遗址,位于广东江门新会区崖门镇崖门东岸银洲湖出海处,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据《彭志》记载: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设立沿海炮台。当时的崖门炮台是在现炮台的北面,叫“旧炮台”(今已废)。1809年,清庭嫌旧炮台距海较远,于是迁至现址,称“新炮台”。据《林志》记载:崖门新炮台,嘉庆十四年(1809年)建,道光十八年(1838年)修,咸丰六年(1856年)知县陈应聘由冈州局拨款重修,并添子炮台。

崖门古炮台建好后,曾多次击沉倭寇和葡寇侵扰的贼船。鸦片战争前夕,清两广总督林则徐派重兵驻守,令英国侵略军望而却步。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游击队也曾凭借崖门炮台的险要抗击日本侵略军。

古炮台为半圆形,弧长约150米,高约7米,面海而立,背靠崖山,砌石为基,灰沙夯土筑墙,环筑如城堞。炮台分上下两层,下层炮位22个,上层炮位21个。上层有临海观察走廊,后有指挥台。

古炮台还有可通海边的正门和侧门,正面门额刻有“镇崖台”三字,侧面门额刻有“炎海风清”四字,可谓威武与惬意相结合!

古炮台现存三门古炮,炮重2吨,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佛山铸造。据传1840年间,林则徐曾加派官兵严守,配足22门大炮。1854年,这些大炮曾被农民起义军移作攻打县城之用。

古炮台内的两棵老木棉树,树龄相近,都是132岁左右。较高的一棵为新会二级古树,树围400厘米,树高25米。这对亲密无间的老朋友,守望着崖门出海口,严肃、威武,英姿勃发!

人从路上走过,或许他的背影会像扫帚一样扫去走过的痕迹,转身回望,不禁疑惑,我是从哪儿走过来的?但今天的幸福生活,它走过的是无影的路,路上的痕迹不会被扫去,一直都在那,我们需要去重温、体会、感悟!

石纹斑斑,野草艾艾,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清晰而强烈地诉说着历史、诉说着那一场场大大小小的战争!

经历过炮火洗礼的老木棉树依然苍劲,眼前早已不是侵略对手,而是那来来往往的船只和犹如一道长虹飞架于昔日古战场的崖门大桥。

一起聆听两位“老人”讲诉过去的惨烈和如今的祥和!

战争武器和平之花,孰轻孰重?

以史为鉴,促进发展!

在发展之路上、在出海之时,都有观音菩萨和英雄花的保驾护航!

走出正门,行走于海边乱石之上,溅起的浪花犹如讲诉着当年那场惨烈无比的宋元大海战:战争最后,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南宋灭亡。

穿过海边乱石堆,来到渡口,准备乘船渡过当年的海战海域。

一边掌舵一边哼着曲儿的潇洒船长。

纵使海面大风大浪,但相对于当年爱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这又算什么?!

到达彼岸,古炮台虽远却近,而且更近了!

今天吹的什么风?和平之风!吹着的感觉多舒服啊!您感受到了吗?

Hash:c6dc1f3d83e6bd5df62ed38ca526f0e1d41cf911

声明:此文由 平常心旅行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