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不羁的元代建筑

公元1280年,元朝统一中国,结束了宋、金、西夏三方对峙的分裂局面,战争逐渐停息,社会相对安定下来。这个国祚短暂到不足百年的朝代,在建筑上开创了粗放不羁的风格。

元代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北部)规模宏大且形制得以沿续,“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里,十一门”。明清两朝皇城——北京的规模就是这一时期创建的。留存至今的元代太掖池万岁山(今北京北海琼岛)也是元代的盛景。

因蒙元统治者建筑工程技术低落,木构多用原木作梁,大胆地减省木构架结构,因此外观粗放。因为蒙古人好白的原故,元代建筑多用白色琉璃瓦,大部分建筑简单粗糙。

这一时期,族传统建筑的正统地位在此时期并没有被动摇,并继续发展。官式建筑斗拱的作用进一步减弱,斗拱比例渐小,补间铺作进一步增多。

元上都遗址包括完整的宫城、皇城、外城,和护城河、铁幡竿渠。宫城外围是皇城,南北墙正中各一门,加筑方形瓮城,东、西墙各开两门,加筑马蹄形瓮城。皇城内街道布局整齐、主次分明、相互对称。

元大都崇天门

从皇城北门的瓮城西墙起,有一条土墙直抵外城土墙,把外城分隔成南北两部分。北部是皇家苑囿和金顶大帐“棕毛殿”的建筑所在。称为北苑,当时这里有“高榆矮柳,金莲紫菊”(许有壬《北苑马上四首》)。

元大都宫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大明殿为前朝,延春宫为后宫。宫城北部为御苑,宫城西部为太液池。太液池两岸,南为隆福宫,北为兴圣宫。三宫鼎峙,形成以太液池为中心的宫苑区。三宫周围绕以萧墙,又称红门拦马墙。

元代王振鹏《龙池竞渡图》局部

蒙古族建筑溯源,是在古老的蒙古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国以后,相对有了比较安稳的社会条件,遂有了大型土木建筑问世。

遵循蒙古族的传统,皇宫中出现了若干盝顶殿、棕毛殿和畏兀尔殿等。“棕毛殿”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型蒙古包失腊斡尔朵(又称金顶大帐或竹宫),是举行“诈马宴”的地方。

蒙古族在不同时期建筑的三大宫殿:蒙古族三大宫殿为哈拉和林的万安宫,元上都的大安阁,元大都的大明殿。其中,万安宫是蒙古帝国第二个皇帝窝阔台营造的都城哈剌和林皇宫的主要宫殿。

元世祖皇帝思太祖创业艰难。俾取听居之地青草一株,置于大内丹墀之前。谓之誓俭草。盖欲使后世子孙知勤俭之节。至正间,大司农达不花公作宫词十数首。其一云:墨河万里金沙漠。世祖深思创业难。却望阑干护青草,丹墀留与子孙看。

《草木子》

忽必烈为了在上都营建宫殿,就于至元三年(1266年)拆迁熙春阁,经由水道陆路将材料运往上都。拆下的木材以“万计”,在黄河运输时,“整桴而下”的军士就有300人,还动员许多民工“壅遏水势”。在汴京的熙春阁“高二百二十尺,广四十六步有奇,从则如之”。

《元上都》

高大而富丽的宫殿——万安宫建筑在城的西南部,有宫墙环绕,周约二里。据目击者法国使臣卢布鲁克所记,万安宫中殿辟三门皆南向,殿内圆柱两列,北面置一高台,为御座所在,座前有左右阶梯接地。御座左右两则均置平台,右侧为诸王座位,左侧为后妃座位。

御座前空地为奏事或进贡的臣僚、使节等人站立处。中门之前立一株银树,树顶上装一个吹号天使。树的根部有四头银狮,每一树枝上绕一条金蛇,各有管子通到树下地窖,窖中预藏若干仆役伺候。

开宴时,司号仆役吹响天使所执号角,其他人则将各种饮料倾入管内,于是银狮、金蛇同时口吐马奶和诸色美酒。这一套巧妙机关是巴黎名匠威廉所造。”

《元朝史》

此外,由于元朝统治者崇信宗教,尤其是藏传佛教,这一时期的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原来只流行于西藏的喇嘛教,这是在内地开始传播,建了不少寺塔,一直延续到明、清二朝。

【申明】文章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权,请留言给我们及时删除!

Hash:0ffbbc509fbd798271fe2e87ca0f65d2748ba435

声明:此文由 四合茗苑中式设计机构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