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广东封开发现的三座砖室墓
王 欢
【摘 要】2015年11月,考古工作者对广东封开县江口镇发现的三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出土陶瓷器17件。墓葬为长方形券顶单室砖墓,无墓门、墓道,注重密封,年代推测为明末清初。为研究广东地区明清时期社会结构、经济文化面貌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广东封开 长方形券顶单室墓 陶坛 明末清初
2015年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广东肇庆市封开县江口镇因人工取土暴露的三座砖室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墓葬位于封开县中等职业学校北侧,西距西江约700米,海拔高度30米(图1)。三座墓葬均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出土陶瓷器17件。自东向西分别编号为M1、M2、M3。格略有不同。墓内淤土为黄褐色,结构较致密,土质细腻纯净。墓底残留棺灰痕迹。从保留的少量殖骨推测,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头向为北。随葬品集中摆放在墓室南端的石灰层上。
图1 封开明墓位置示意图
M1 方向13°墓坑口距地面120厘米,长310、宽142,底长300、宽132厘米,深200厘米。墓顶距墓坑口105厘米,墓室长280、宽112、高95厘米。双层墓壁,两层之间没有咬合,单砖直铺,错缝叠砌,四壁有白灰痕。墓底单砖横铺两道,一道距北壁21.5厘米,另一道距南壁45厘米。见有少量肢骨残骸。墓顶为单层券,对缝券拱。券外平铺一层单砖,压住券顶缝隙。每券中央为3块刀形砖,余皆为条形砖。条形砖长27、宽12.5、厚4厘米,刀形砖长27、宽12.5、厚2~4厘米(图2)。
一、墓葬形制
三座墓均为单室砖墓,平面呈长方形。墓上有较厚的现代建筑垫土,开口于原山体表土下,打破生土。营建方式是先挖好墓圹,在墓圹内一次性砌成四壁,拐角处错缝咬合。下葬后券顶,墓圹内填灰沙加固。无墓门、墓道、壁龛等其他设施。墓底不铺底砖,由石灰铺垫,厚度约4厘米。墓砖为灰色、青灰色,分条形砖和刀形两种,墓砖规
图2 M1平、剖面图
1.陶坛 2.青白瓷盘 3.青花瓷碗
M2 东距M1约5米。海拔高度、方向同M1。墓坑口距地表120厘米,长273、宽120厘米,底长263、宽110厘米,深202厘米。墓顶距墓坑口120厘米。墓室长243、宽90、高82厘米。墓室四壁为单砖错缝直铺叠砌。墓底单砖横铺两道,一道距北壁26厘米,另一道距南壁37厘米。墓内保留部分人骨,头骨两侧见有两根铁钉,墓底残留棺灰痕迹。墓顶为单层券,对缝券拱。券顶外有白灰。每券中央为2块刀形砖,余皆为条形砖。条形砖长28、宽13、厚4厘米,刀形砖长28、宽13、厚2~4厘米(图3)。
图3 M2平、剖面及顶视
1.陶碗 2、4、5.陶坛 3.陶钵
M3 东距M2约23米,方向45°。墓坑口距地表100厘米,长355、宽152,底长345、宽142厘米,深158厘米。墓顶距坑口50厘米。墓室长315、宽112、高108厘米。双层墓壁,两层之间没有咬合,均为单砖直铺,错缝叠砌。四壁有白灰痕。墓顶为双层券,使用条形砖和刀形砖混合券顶,对缝券拱。券顶白灰填缝。条形砖长25.5,宽12,厚4厘米,刀形砖长25.5,宽12,厚2~4厘米(图4)。
图4 M3平、剖面
1、3、 4、 5.陶 坛 2 .陶 罐 6 .青 花 瓷盘 7 .青花瓷碗
二、随葬器物 (一)M1
陶坛 1件。M1:1。覆钵形盖,圆唇,平顶,顶面饰斜条状刻划纹。锥状钮。器身修长,直口圆唇,唇外有一圈凸棱。肩部两重沿,向上翻卷呈盘状,下层沿面较宽,有四个对称排列的穿孔。鼓腹,最大径在上腹部,下腹部斜直内收。上腹部饰多道浅弦纹,贴塑四个人物(武士)像,对称排列。下腹部和底部各贴饰一道水波纹凸棱。高喇叭形圈足,其上有一穿孔。红褐色胎,盖上部及器身上腹部施酱色釉,有流釉现象。盖口径11.2、顶径5、器身口径7.6、腹径16、足径13.6、通高26厘米(图5:1;图版1)。
图版1 陶坛(M1:1)
青花瓷碗 1件。M1:3,敞口圆唇,弧壁,平底,圈足。通体施青白釉。口沿与底部内外壁均饰双弦纹,外壁中部及内底绘花草纹。口径13.3、底径5、高5.2厘米(图5:3;图版:3)。
图版3 瓷碗(M1:3 )
青白瓷盘 1件。M1:2,敞口撇沿,圆唇,微弧壁,浅腹,平底,圈足。通体施青白釉。口径12.2、底径6.2、高2.6厘米(图5:2;图版2)。出土时扣置于M1:3上。
图版2 瓷盘(M1:2 )
(二)M2
陶坛 3件。形制相近。标本M2:4,覆碗形盖,圆唇,平顶,顶向外延出,以作把手。器身矮胖,敛口、圆唇。肩部两重沿,向上翻卷呈盘状。鼓腹,最大径在上腹部,下腹部斜直内收。腹部饰多道浅粗弦纹,腹部和底部各饰一圈水波纹凸棱。高圈足。灰褐色胎,腹部施青黄釉,有流釉现象。盖口径8.8、顶直径5、器身口径6.4、腹径10、足径9.6、通高16.8厘米(图6:1)。
图5 M1出土器物
1.陶坛(M1:1);2.青花瓷盘(M1:2);3.青花瓷碗(M1:3)
陶碗 1件。M2:1。近直口,圆唇,弧壁下内收,高圈足。灰白胎,内外壁施青黄色半釉,不及底。口径10.8、底径5.8、高5.5厘米(图6:2;图版4)。
图版4 陶碗(M2:1)
陶钵 1件。M2:3,有盖,子母口。器盖为穹窿顶,方唇,喇叭状钮。器身为敛口圆唇,弧壁内收,平底上凹。红褐色胎,器身及器盖外壁施青釉,至上腹部,有流釉现象。盖内壁无釉,器身内壁施酱色釉,满釉。盖口径21.2、器身口径19、底径12.7、通高21厘米。器内放置两件相扣的青花瓷碗。钵内还清理出零碎鸡骨(图7;图版5)。
图版5 陶钵(M2:3)
青花瓷碗 2件。M2:6,敞口圆唇,弧壁,微圜底,圈足。通体施青白釉。外壁口沿、下腹部及圈足饰弦纹,中部绘青花纹饰。内壁口沿、底部饰双弦纹,内底绘寿字纹。口径14.2、底径5.5、高5.5厘米(图6:3;图版:9)。M2:7,敞口方唇,微弧壁,平底,圈足。外壁绘青花纹饰,呈色泛灰。内底有色圈。口径15.3、底径6.4、高5.8厘米(图6:4;图版10)。M2:7扣置于M2:6上装乘于陶钵M2:3内。
图版:9 瓷碗(M2:6)
图版10 瓷碗(M2:7)
图6 M2出土器物
1.陶坛(M2:4);2.陶碗(M2:1);3、4.青花瓷碗(M2:6、M2:7)
图7 陶钵(M2:3)
(三)M3
陶坛 4件。形制相近。覆钵状盖,方唇,圆柱状钮。器身敛口圆唇。肩部两重沿,向上翻卷呈盘状,下层沿面较宽,有四个对称排列的穿孔。鼓腹,最大径位于上腹部,下腹部斜直内收。标本M3:1,高喇叭形圈足,圈足上部有一穿孔。上腹部饰多道浅粗弦纹,泥片贴塑五个模印人物像和两个“卍”图案。下腹部和底部各饰一圈水波纹凸棱。灰褐色胎,坛盖上部及上腹部施酱黄色釉,有流釉现象。盖口径10.6、器身口径7、腹径15、足径10.5、通高24.4厘米(图8:1;图版6)。标本M3:5,高喇叭形圈足,腹部饰多道浅粗弦纹,泥片贴塑五个模印人物像,等距排列。上腹部和底部各饰一圈水波纹凸棱。红褐色胎,坛盖上部及上腹部施酱黄色釉,有流釉现象。盖口径10.5、器身口径7.6、腹径16、足径10.5、通高25.4厘米(图8:2;图版8)。
图版6 陶坛(M3:1)
图版8 陶坛(M3:5)
陶罐 1件。M3:2,侈口,尖圆唇,矮颈。圆肩,弧壁下内收。上腹部有多道凸棱弦纹。平底上凹,底部外延。灰白胎,施青黄釉,内壁釉至口沿处,外壁至下腹部。口径6.6、腹径11.3、底径6.2、通高11.5厘米(图8:5;图版7)。
图版7 陶罐(M3:2)
青花瓷碗 1件。M3:7,敞口圆唇,微弧壁,平底,圈足。施青白釉,足底无釉露胎,内有旋刮痕。外壁绘花卉纹。内壁口沿、底部饰双弦纹,内底绘寿字纹。口径13.5、底径5、高5.8厘米(图8:3;图版11)。
图版11 瓷碗(M3:7)
青花瓷盘 1件。M3:6,敞口撇沿,圆唇,弧壁,平底,圈足。施青白釉,足底刮釉,粘有砂粒。外壁绘花草纹,内底绘花瓣纹。口径14、底径7、通高2.5厘米(图8:4;图版12)。出土时扣置于M3:7上。
图版:12 瓷碟(M3:6)
图8 M3出土器物
1、2.陶坛(M3:1、M3:5);3.青花瓷碗(M3:7);4.青花瓷盘(M3:6);5.陶罐(M3:2)
三、讨论
三座墓葬较为特色的器物是陶坛,从造型上看,其来源可能是唐宋时期广东地区的堆塑人物坛[ 1],由高圈足、罐身和器盖三部分构成,施釉部位多集中在器身中部及器盖,保留了贴塑水波纹凸棱的装饰手法。封开墓葬中的陶坛器身较小,不若堆塑人物坛修长,高圈足部分变化不大,而罐身的制作更加简单,唐宋时期陶坛肩部的围栏,简化为向上翻卷呈盘状的两重沿,堆塑形象体现为器身贴塑模印人物图案的泥片,塔刹或亭阁形器盖则发展为柱状钮。封开M2陶坛器身矮胖,覆碗形盖,无钮,无贴塑,可见陶坛有进一步简化发展的趋势。器身较小,与陶坛功能的变化也有关,在封开墓葬中没有了装盛骨灰的需求,而作为放置于墓主人足底的重要陪葬品,表达了对死者的美好祝愿,贴塑人物的兵士造型仍有守护墓主人的寓意,模印贴片的“卐”字纹也表达了吉祥如意、逢凶化吉之意[ 2]。
封开的三座墓葬为长方形券顶单室砖墓,无墓门、墓道,紧靠墓坑四壁砌砖,下棺后起券。墓葬注重密封,墓砖间抹白灰;底部铺撒石灰,不铺砖,采用横砖垫放棺材的形式。此类特征与同属西江流域、相距约40公里的广西梧州市木铎冲遗址M4十分相似[ 3]。M4出有“崇祯通宝”铜钱,年代可能为明末清初。结合出土器物推测,封开三座墓葬的年代也应为明末清初。M1、M2方向一致,距离较近,坑口距地表深度相同,所用墓砖也较为一致,在亲缘关系和年代上,较M3更为相近。根据陶坛演变趋势推测,M1年代稍早于M2,而晚于M3。
广东明清墓葬发现者众,经清理发表的不多。已发表的材料中有火葬墓[ 4]、 碗葬墓[ 5]、石椁墓[ 6], 还有带石人石马的较高等级墓葬[ 7]。形制多样、葬俗不同、随葬器物多寡不一的墓葬指示了社会结构、经济文化面貌的复杂性。封开的三座墓葬为研究广东地区明清时期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朱非素.浅析广东古代陶坛[C]//岭外求真:朱非素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02-214.刘朝晖、郑培凯、李果.香港出土堆塑陶坛研究[J].南方文物,2009(1):78-86.
[2]宋丙玲.浅谈中国的“卐”字纹饰[J].四川文物,20 06(2):59-63;70.
[3]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梧州市博物馆.广西梧州市木铎冲遗址墓葬发掘简报[J].南方文物,2009(4):69-74;51;197;200.
[4]曾广亿.广东佛山鼓顙崗宋元明墓记略[J].考古,1964(10):537-538;528;10.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佛山市郊澜石唐至明墓发掘记[J].考古,1965(6):284-286.
[5]雷时仲.广东南雄县发现一座明墓[J].考古,1984(11):1053.
[6]杨耀林.深圳市唐至明清墓葬调查发掘简报[C]//深圳考古发现与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130-142.
【作者简介】王欢,女,籍贯陕西咸阳,任职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广东先秦考古。
原载于《客家文博》2019年 第4期 |
Hash:781f8aa8a7bf512e9868b017ec00642eb8d5d245
声明:此文由 叨叨三国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