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绍兴这个千年历史街区曾“高人云集”,可惜许多人并不知道!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丨谢云飞

BY 绍兴接待

一河一街丨千年古城里慢生活

古城绍兴的西北角,有一个已千年历史的历史街区——西小河历史街区。它是绍兴最古老的八大历史街区之一!

BY 心心相印

西小河历史片区,从山阴、会稽地名的历史沿革,可知其悠久历史——

南宋,山阴县和会稽县的界线是分明的,城内大体以界府河(现解放南北路)为界,以西属山阴县,以东属会稽县。西小河位于府河之西,属于山阴县,故将该河称为西小河,而沿河的路即取名西小路。

BY 绍兴接待

悠悠千年的历史积淀,

造就了丰富的人文和古迹

自后汉始至清末

“西小河“片区可谓“高人云集”

沈勋(后汉太守)

乾隆钞本《越中杂识》载:光相寺,在府治西北三里越王祠侧。寺前有桥,曰光相桥。按寺基为后汉沈勋公宅。

BY 不空来自唐朝

可见,光相寺是东晋义熙二年 (406),后汉太守沈勋舍宅为寺而来。安帝赐“光相”额。明嘉靖十一年 (1532),改为越王祠。万历间 (1573~1620),僧广誉于祠西复建寺,仍名光相。康熙间 (1662~1722),重修殿宇。咸丰十一年 (1861),太平军进占绍兴,寺舍毁于战火。后于废址建武侯庙。 1953年,庙宇拆除,于寺址建地方国营绍兴酒厂(黄酒集团刍形)。

谢方明(东晋会稽太守)

谢方明(380-426),生于会稽,祖父谢铁是东晋太傅谢安的六弟。

根据《宋书》和南宋《嘉泰会稽志》的记载,谢方明跟随伯父吴兴太守谢邈在吴兴郡,恰逢孙恩在会稽造反,东部国土几个郡都有人起来响应,谢方明劝谢邈躲避,谢邈不听从,最后被孙恩杀害。谢方明逃窜得以幸免。不久,孙恩攻陷了会稽,孙恩悬赏收买方明甚急。方明于是从上虞带着母亲和妹妹逃到东阳,流离失所,历经险厄,备受诸多苦难,却秉持坚贞独立之操守,不改自己忠于国君的誓言。

永初三年,谢方明转任会稽太守。他深通治理一方的大体,命令郡县监司的吏员,不得轻易外出,革除“比伍”(比,比邻;伍,古时以五家组成一“伍”,互相守望)的连坐,迅速处理积压已久的官司,政声甚佳。元嘉三年,谢方明死在其任上,享年四十七岁。

BY 秋来荷枯1

西小河上的 谢公桥,据宋《嘉泰会稽志》记有: “谢公桥,在新河坊,以太守谢公囗所置,故名” 。据传,此桥为谢方明所建。

李邕(唐代太守)

李邕(678-747),字泰和,出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少年时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历官户部郎中、御史中丞、陈州刺史、北海太守,世人将其称为“李北海”。

李邕书名之盛,冠绝一时。但在仕途上却命运坎坷。因其性格耿直,敢于直谏,屡遭贬斥,到处迁移,足迹遍及现今全国的十多个省份。李邕两次到浙江,其中一次,即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在越州(今绍兴)为官时,曾书写了著名的《法华寺碑》,又称《秦望山法华寺碑》, 并成为传世佳作。

BY 叶先锋

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十一载:“北海桥,在城西北,俗传唐李邕寓居之地。”李邕性情豪放,不拘小节,好尚义气。他一生共为人撰写了八百篇碑文,得到的润笔费达数万之多。他常用书写碑文之酬金拯救孤苦,周济他人,深受越中人尊敬。

BY 月老,

据传,李邕在绍兴为官时,曾相中一块地方,想在告老还乡时在绍兴落脚安度晚年,当时他挖了一个大池塘,种上了荷花,这地方离他当时的寓所不远。李邕死后,绍兴的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把那个池塘叫做“北海池”(因当时老百姓对好官不直呼其名而尊称官名的),附近的桥、路和街道统统以他官名命名。于是就有了北海桥、北海池、北海畈之名。所以,绍兴城内的“北海”,是从唐朝一直叫下来的。足见越郡人对这位地方官和书法大家的敬仰和爱戴。

向皇后(北宋皇后)

向氏,钦圣宪肃皇后 (1047-1102),祖籍河内 (今河南沁阳)人,宰相向敏中曾孙女,宋神宗赵顼皇后。善书行草。

神宗驾崩后,由神宗的第六子哲宗继承皇位,其时,哲宗才7岁。1085年,宋哲宗即位后,尊为皇太后。1100年,宋哲宗驾崩,一度临朝听政,力排宰相章惇之议,拥立端王赵佶为帝,是为宋徽宗。1101年,向氏病逝,享年五十六岁,谥号钦圣宪肃皇后。

钦圣宪肃向皇后,曾到过山阴,并泊舟于池中,故有向家池、向家桥之称。清嘉庆《山阴县志》卷四中记载:“向家池在县西北三里,宋时向皇后泊舟于此。”现向家池与向家桥均不存。

现在西小河历史片区的“相家桥”、“相家弄”均因“向”,读成“相”而来。

李显忠(南宋太尉

李显忠 (1110-1178),原名李世铺,字公弼,陕西绥德青涧人 (今陕西青涧),为唐宗室后裔。出生武将世家,其父名永奇,为宋军巡检使。李显忠年仅17岁时,即随父出入行阵,抗击金兵,颇有胆略,积功至武翼郎,充副将。后在陕西陷入金人之手,父子商议侍机南归宋朝。途经延安被金人告密,全家200余口,惨遭金兀术杀害。

宋绍兴中,自西夏率众来战于拓皋,大败金军。后为秦桧所忌,复落职。秦桧死后,李显忠又官复原职。金主完颜亮南侵时,因李显忠屡败金兵,声威大震,颇为金人所忌惮,故高宗命李显忠代将,讨伐金兵。李显忠勇猛无比,屡建战功,收复和州、灵壁、宿州中原震动,累官至太尉。最后在采石战中,因副帅邵宏渊忌李之功绩,按兵不动,倡言惑众,涣散军心,李显忠孤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遭惨败,乃纳印待罪。至宋孝宗时,复李显忠太尉职,归老于会稽,并建宅于今西小路口。

BY 月老,

宋乾道十三年 (1173),圣上为李显忠的府第赐名 “武勋”,以彰其功。李显忠于宋淳熙四年 (1177)7 月卒,年六十九。现西小路留有 “武勋坊”地名。

大海(元末明初将领)

胡大海 (?—1362),字通甫,泗州虹县人。长身铁面,臂力过人。元朝末年,从朱元璋起事。渡江后攻取皖南、浙江等地,胡大海率兵将杨完者打败,苗将蒋英、刘震、李福等归降。任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守浙江金华。虽不通文墨,但是能折节下士,曾荐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于朱元璋。胡大海军纪严明,不妄杀人,注意农桑,受到群众拥护。

至元十九年 (1359),朱元璋命枢密院判事耿再成、参军胡大海率兵取处州。至元二十二年 (1362)二月七日,部将蒋英邀请胡大海前往八咏楼,视察士卒演习,大海不疑有他,欣然前往,未上马时,有苗将钟矮子跪于马前称“蒋英欲杀我!”胡大海未及回答,即被蒋英以铁锤打死,次子胡关住同时被杀,耿再成亦死。朱元璋取杭州之后,杀死蒋英,血祭胡大海,并作文以祭。

明朝建立后,特赠光禄大夫,追认封越国公,谥武庄,肖像入功臣庙,位列第七,配享太庙。《越中杂识》有载。

BY 格子左左

现西小路留有 “胡家台门”。原台门后有一大一小“送嫁池”,后因造“北海花园”小区,被填埋。

王阳明(明.兵部尚书)

王守仁 (1472—1529),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弘治十二年 (1499)进士,历任刑部、兵部主事。正德初年,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出任江西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据王阳明年谱记载,明成化辛丑 (1481),王阳明父王华赐进士及第第一人后,自余姚越城之光相坊居之。现留存的故居是光相桥东运河以南现 上大路“王衙弄”的“伯府第”。留有三柱石砌门框、饮酒亭、观象台、王衙池、伯府埠头等遗迹 (正在打造伯府第)。

石门

王阳明出生在余姚,但10岁时,其父在绍兴光相坊买了房子,将家迁回绍兴。阳明生长在绍兴,避难于绍兴,阳明洞天、阳明府第、阳明墓都在绍兴。

△观象台

△碧霞池

△伯府大埠头

王阳明在绍兴讲学主要有两处:一是稽山书院;一是阳明书院。稽山书院,北宋宝元二年至康定元年 (1039~1040),范仲淹创建,初址卧龙山西岗。阳明书院,原在光相寺东下大路上,现已湮废。

阳明洞天,距城区一十五里,为一东西向的谷地,东面为谷口,其余三面环山。谷身狭长,氛围幽深清静,山径盘迥,溪涧迂曲,委实一“仙圣人都会之所”。阳明洞天中的核心有两个:一个是宛委山南麓集阳明洞天、禹穴于一身的飞来石;二是位于阳明洞天谷口、现樱花林内的射的潭。

王阳明墓,位于绍兴柯桥兰亭花街洪溪鲜虾山南麓。墓地为阳明生前所亲择,现墓地为1989年重修。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 (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诸国,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其中《传习录》、《大学问》为其主要哲学著作,世称阳明学。

吕夲(明.礼部尚书)

吕夲 (吕本、李本)(1503—1587),明初更定图籍误姓李,隆庆三年 (1569),朝廷出台允许京堂官改姓政策,于隆庆四年 (1570)五月二十二日上疏,请求复改原姓“吕”,得以批准。后奏复原姓,字汝立,号南渠,又号期斋,浙江余姚人。

嘉靖十一年 (1532)进士,越两年授检讨,充经筵展书官。二十七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次年迁少詹事兼翰林学士。时严嵩独任相,帝令廷臣推荐,未提及吕夲。又令密探于国子诸生,咸称吕夲善,征入阁,任续修《明伦大典》总裁官。后历任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

入阁13年,奏请世宗临朝主政、赈济灾民、整顿军纪、备粮应急等,多被采纳。吏部尚书李默下狱,本掌军务,阿严嵩意,有关考察去留诸大僚一事,阿顺严嵩意,列为三等,凡不附嵩者屏斥无遗。

丁母忧去职。严嵩败后,他居家,不复出。家居数十年,以亭馆花竹之胜,擅名一时。卒赠太傅,谥文安。著有《四明先贤记》等。

BY 朽木清茗

今西小河历史片区内,仍保存有吕府十三厅。“吕府”正厅,现为全国文保单位,也是浙江省著名的两处明代建筑群之一。

刘宗周(明代理学家)

刘宗周 (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明朝绍兴府山阴 (今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

他是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 (心学)的殿军。他著作甚多,内容复杂而晦涩。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巨大。清初大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传人。

BY 月老,

现西小路3号,留有 “刘宗周故居”台门。

徐树兰(清.知府)

徐树兰(1838-1902),字仲凡,号检庵,清山阴(绍兴)人。

一生中最突出的贡献,是捐资创办 绍郡中西学堂和 古越藏书楼。他借鉴国外“藏书楼与学堂相辅而行”的经验,光绪二十三年 (1897)绍郡中西学堂成立后,自任校董,设文学、译学、算学、化学等科,开新式教育风气之先。又捐银33960余两,于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在绍兴城古贡院内,创建了古越藏书楼,并将历年来的家藏书籍和为建书楼而新购置的译本、标本、报章,包括反映近代科学体系的中外书籍数十类共7万余卷,全部捐入,同时对外开放。

BY 花生

因藏书楼的藏书供公众阅览,藏书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业务组织机构分工细密,规章制度完善等。因此,国内外图书馆界都一致公认,“古越藏书楼”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

BY 风和日暖

民国初期,涌现出徐锡麟、陶成章、秋瑾“辛亥三杰”,在古贡院遗址上创办了“大通学堂”……可谓人杰地灵,人文荟萃。

而今,西小河片区内,经过几次的修缮和整改,仍粉墙黛瓦、石板小巷的隽美建筑形态,规整、布局对称的台门学府传统建筑,以及水埠拱桥,一河一街,街河并行的原始格局,居民依河而居,河中舟楫往返,山水相映的秀美风光,常常令人流连忘返。整个历史街区的优雅、恬静氛围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更让远方的游客乐不思蜀。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 你肯定不知道,绍兴人房梁上都绑着红布,上面还有钱!新房进屋一定会干这些事

● 又一波绍兴怀旧老照片曝光!民国时的南街、渡东桥、禹陵官路

● 在绍兴,体制内男生有多好找对象?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编辑 ✎ 泡沫

你有更多关于绍兴的走心好文章

欢迎投稿

一经采用,原创文章稿费奖励300元起

转载文章稿费奖励100元起

15元享【新天烘焙】爆浆冰麻薯一盒(8颗)

Hash:72785db751f05147837a70141882cac204a325ba

声明:此文由 华尔街大鳄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