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读沙河往事

一、沙河县域

代县域疆界,不似现在通用说法,以经纬度、平方公里计,而是以天空星宿对照为界。这是中国天地合一的古老哲学思想在地理学的套用。沙河古代地处赵地,行政范围属冀州,按照《周礼》和《汉书》、《晋书》、唐宋明史的说法,沙河县域在昴宿分野、大梁之次,为赵之一部分。天宫星宿胃一度到星宿毕六度,叫做大梁之次(边界),地球於清明、谷雨时,运行到这里,即达赵之分野。历代史书天文志对冀魏赵三地分野对应的胃、毕、昂都有精确的记述。星野之说,玄渺不经,但流传久远,历代相沿,虽实际无从遵循,听来却幽远深刻,给人们某种上天和精神上的儆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清末,随着西洋现代科学文明的传播,这种古老深刻却无法操作的办法,渐次消亡,而被经纬度所取代。

古代沙河东西广一百七十里,南北袤四十三里,隋初建置时,析龙冈县南部而建,包括了古代易阳县北部。易阳县,在今永年县(区)西部,建置很早,属冀州名邑,距今约二千年,官渡之战后,曹操率军围邺,派大将徐晃、史涣北上攻克易阳,断袁尚邺城之援,可知其重要性当时远在邯郸之上。但由于种种原因,其详细位置今天模糊不清,考证结论似是而非,皆互相矛盾。百度百科认为在西阳城乡,《永年县志》作者认为在今临洺关,双方证据相同,解读结论却相左。今天的永年县也建于隋朝,当时合并了位于广府的曲梁县、北侧的广年县和西部的易阳县而建,但此前易阳与襄国县(即后来的龙冈县)曾多次合并,合并后的名称曾一度称易阳县,二者边界早已不清。笔者私下以为,侯庄、权村一带可能为易阳北部,后归沙河。此论张月民先生生前颇为赞许,附记于此。

总而论之,沙河当南北之冲,东西长南北窄,西高东低,高程之差逾超千米。太行雄峙于西,狼沟迤流于东,前则沙河环抱,后则洛泉涌出,旁极晋豫,跨蹑冀燕,黄背、数道两岩镇若长城,诚赵北之咽喉,实襄南之藩蔽。自然形胜,名闻遐迩,山川之利,古来兼具。民崇勤劳,性尚质朴,忠义节烈,代不乏人。惟近几十年来,沙河北部屡遭割析,邑之所属,非复旧疆。七十年代新治南迁褡裢,今旧治又被划出,市名有不伦之称,传统有割裂之嫌,为文论道,深可惋惜。

新城镇白错村国槐(树龄600年以上)

二、古代沙河人口

由于地瘠民贫,战争频仍,沙河古代人口很少,现存史籍记载,明代弘治年间,沙河全县人口共18413人,正德时为24972人,嘉靖时期25822人,万历年间27238人,增长缓慢。明末清初,兵连祸结,人口锐减至16232人。康熙末年,人口有所增长,共有19264人。乾隆十六年,沙河人口87467人,突破八万,为沙河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

究其原因,概括有以下几点:

一是康乾时期,朝廷多次蠲免税赋,减轻民众负担,客观上有利于经济恢复和人口增长。史载康熙、乾隆二位皇帝南巡,途经沙河,见黄沙弥野,四望萧条,下旨免除赋税。

二是清初吸取教训,革除了明末诸多苛政,特别是明末加派的练饷、剿饷和辽饷,原来的见年、驿递和马政三项沉重的徭役亦被革除,驿费改由国家负担,蒙古与内地统一,使马政不再必须,利于休养生息。三是康熙、雍正时期施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财税制度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刺激了经济复苏和人口的增长,被史家誉为“有清之善政”。但由于“永不加赋”,官府却长期不重视人口统计,只在光绪年间统计了一次,达10422人。民国成立后,引进西方体制和办法,对人口据实统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沙河270个村,人口共有151454人。

温家沟村国槐(树龄700年以上)

三、古代沙河财政

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可简称为“赋役”制,赋即田租,公粮。役指徭役,为国家做劳工。田赋以亩计征,而徭役以农户男丁为课。隋唐皆施行北魏的“租庸调”制,国家授予农户田地(均田制),征收田赋(租)、布绢(调),并要求15~60岁的男子每年为国家服役一定时间(庸),比如修宫室、筑城墙、挖运河及其它徭役等。随着经济增长和土地兼并,均田制到唐朝中期己无法实施,不得已改为“两税法”:按户纳钱,以亩纳粟,此为中国以银代物征收赋税之始,在夏麦、秋粮收获之后,分二次征收。这个体制,延续到明代,百弊丛生,相当烦苛,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的稳定。嘉靖十年(1530年)大学士桂萼提出了“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徭役、其它杂办项等人头税编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手续,方便征收,并开始在江南一些州府试行,取得了良好效果。万历九年(1581年),首辅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同时,将“一条鞭法”推行到全国施行。

“一条鞭法”对中国税制变革影响深远,标志着赋税征收开始全面货币化,征收种类和上解简便易行,并可以银代役,削弱了徭役对农民的人身限制,促进了经济繁荣和商业发展。史学界认为,“一条鞭法”简单易行,为不得已之法,它并没有减轻赋税,而是对征收方式进行了变革,但也存在诸多弊端,主要是缺乏坚实的征收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天启崇祯时“三饷”加派,“一条鞭法”已名存实亡。但以银征税成为定制,不可逆转,在清代又滋生了“火耗”和“养廉银问题,此是后话。

沙河古代财政,清晰的反映了这条脉络。清王朝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于雍正年间施行“摊丁入亩”,实际上取消了人头税,并将“火耗归公”,摊入地亩。税赋上解,明代和清初分别解送京师各部寺,手续繁琐,康熙三年施行上缴总解户部,乾隆之后总解布政使,到嘉庆时,户部库书王丽南私造印信,贪污公款,成为惊世大案。之后清廷于保定设官方银号,与地方存留分开,使收支手续进一步简化,革除了部寺书手的索需。而困挠大清财政的“火耗”问题,直到民国初年现代银行的出现,才得以彻底解决。

弄清了以上变革过程,我们才能了解淸楚明清时期沙河财政的实际状况。根据县志原始记载,简述如下。

按照一条鞭法,财政收支共分二大项:正供和杂办,将役并于赋,一征之外,再无他科。正供即田赋,内容有六项:夏税、秋粮、马草、马价、草料、站银。杂办为徭役,内容有两大条款:均徭和里甲。其中均徭分为三项:一为银差,供北京各部寺和抚院衙门的差役;二是力差,供顺德府、本县各官衙的差役。三是听差,专为礼节祭祀服务的差役。里甲也分为三项:额支、待支和杂支。额支为本县春牛、桃符、维修文庙等费用,每年皆有。待支为科举方面的花红、旗匾、公车朝观等用度,因不为常用,预征而等科举之年,有中试者时花销;杂支供过往官员下一程的油炭等开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代征用完全是以出为入,且马政、驿递占有相当的比例。志书未记载沙河加征的“三饷”数额,这是明朝败亡之源,清室入主不久,即被革除,此清初第一善政,亦是稳定局势、笼络人心的重大措施。同时清室定鼎,蒙古与内地一统,国家不再缺乏马匹,不久马政也被废除,所涉征费也被取消,洛阳、下解、南阳等五个马场土地改为粮田。康熙、乾隆二位皇帝南巡经过沙河,曾目睹荒凉,下旨免除钱粮,所以综合比较,满清时沙河负担要比明朝减轻许多。并且征调全部以银两计征,比明朝时向不同的部寺解交谷麦、马草等物料更为简便。更重要的是清代多次丈量土地,及时削减水冲的耕地面积,登记新开垦的荒地,征税底数较为确切,且“摊丁入亩,永不加赋”,税负比明朝公允的多。根据资料原档,清朝中叶以后,革除马政和人头税,沙河全年的赋税,共一万七千五百多两白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起运。即到北京部寺上缴的正供银,包括户部、礼部、工部和兵部四个部门的正供银共15711两4钱4分4厘。这些部寺正供种类复杂,科目繁多,皆是明代遗风,今天我们看来非常繁琐,无从理解。试以户部为例,说明其扰。户部项下沙河负担有:光禄寺小麦折银、大麦折银、万全亿库和黄花镇库棉花折银、永平山海仓和保安赵州仓小麦折银;供用库芝麻银、京库棉花银及花绒银、光䘵寺芝麻银、南石局西仓黑豆银、宣府新开仓小米银、北高仓马草银、旱石桥南仓银、正定库棉花银、北新场草银、外象房草银、天师庵外场草银、居庸仓草银、中府外场和太仓银库草银、宣府外城草银;天津兵饷、旅顺兵饷和盐钞银、农桑丝绢银、厨料果品银等。各部寺银两,多少不等,地点不同,数目各异,运解还要付“脚价银”,即运费,遇闰年要按比例添加。其它三部的正供也是如此,相当麻烦,可知明代以前财税征缴体制极其落后,效率低下。自康熙三年起,各省县供银总解户部,方免掉运送“乱象”。

2、存留:存留为本县的预算。志载存留明代原额为七千二百零七两,经满淸几次裁革,如马政银、驿递费等,存留基本稳定在二千二百一十九两。存留的用项包括顺德知府、通判所用的禁卒、书办、门卫等杂役工食费,县令、典史、教谕、训导等官员的俸薪银两(二者分开计算),和所用书办、皂隶等工食费;庙、寺、坛维修费和祭祀用银(包括九龙庙、城隍庙、厉耘坛等);龙冈驿、中邱驿分摊的米豆草料银;科举考试花红、盘缠、庆宴费;以及官员过境迎送的轿夫、递接牌夫工食银等等。这些复杂的花销及科目,大都属于“吃饭”类,只有极少的建设类和民生支出,如文庙、养济院固定费用。

蝉房乡连沟村青冈

四、沙河县治及社情

沙河县衙所在地为沙河城,城池周长五里二十步,高三丈。有南北二座城门,南曰“泳薰”,北曰“拱辰”,城墙初为夯土筑成,后重筑为砖石。砖堞一千四百一十二,水道九十,炮台二十,除南北二门外,四隅角楼四座,奎楼一座。城外有壕沟,深一丈有余,宽二丈,无水。 沙河县署在县治沙河城之十字街西,明之前署宅不详。现存之制建于明洪武年间,历代皆有重修和新建中正堂三间,洪武年建,为县令办公大堂,挂有匾额,上书「忠爱」二字,意即身为县令,要“忠君爱民”。堂前为戒石亭,亭前为仪门三间,东西角门各一间,其外为谯楼(姬自修建)。大堂后宅房三间,有匾名“思补斋”,为知县休息之所。东为库楼,西为幕(僚)厅,西北角为典史署。大门之内东西房舍各五间,是县吏办公之处。正门之外,左侧旌善亭三间,右侧申明亭三间。

县治旧为土城,为后晋开运间徙治时所筑。弘治四年大水,知县葛祯曾迁治于西山小屯,筑沙河县新城,即今新城镇新城村。弘治十八年知县张谨重加展筑,还于旧治。崇祯十三年知县崔钟英增修加高,改修北部,筑砖城九十三丈七尺。乾隆十五年,知县孙凤立请帑重修,广增五步,增高三尺,全部筑为砖城,县城整固一新。惜明崇祯十一年,清兵十万,分二路毁边墙入关,蹂躏京师畿甸,之后分道南下攻略,沿山一路攻陷正定、顺德二府和沿途州县,沙河城破,有生员王翰登城率众捍御,英勇战死。清咸丰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太平天国李开芳、林凤祥率北伐军从永年进入县南,褡裢等诸村皆墟。旋即破沙河城,知县玉衡穿好朝服,端坐大堂,对太平军詈骂不止,全家被害。

旧时沙河全县共设里社十六个,做为征收赋税的基本单位。里甲制度在我国起源很早,明清因袭相沿。里甲的基本内容是,聚居村民每110户为一里,由十个大户为里长,轮流管理其它100户,组织完成官府摊派的税科和徭役,十大户每户管理一年,十年一轮。每十户设一长,名“甲首”,同样每一年一轮换。全县里甲被编入十六社,设有总算一名,书手十六名,管理各地的地亩册籍。十六社分别是:北阳、杜村、善下、南王、兴固、福益、下郑、下解、白塔、渡口、册井、固坊、洛阳、九家、广仁、籽粒、解丰。籽粒社专门管理垦荒地,解丰社为道光时添设,管理河道淤没土地。乾隆时,因社书上下其手,屡为奸利,县令杜灏明令永远革除社书,并刻石以纪,但实际却未能实现,征徭催科仍然要依靠这些“书手”,只是换了个名称,俗称“打纲”,吏民沿习,改良困难。因体制落后和技术不完善,兴利不易,除弊更难,中国进步缓慢窥此可知一斑。

县衙人员设县令一人,下属有典史、教谕、千总等官员,沙河在孔庄还设有巡检司。县令工资分为俸薪两部分,共45两,年养廉银800两。典史(司刑狱、治安)工资三十一两五钱二分,养廉银三十一两五钱二分。教谕(教育局长)、训导(教育局副局长)工资各40两,俸银皆比典史高八两四钱八分。千总(主警务)俸银14两9钱6分,薪银33两3分6厘,养廉银120两。

蝉房乡古板栗

五、卢象升与沙河

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南直隶州常州宜兴县人(今江苏宜兴市),生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皮肤白晢,身材精瘦,生来胳膊上长有一根粗大的骨头,力气特大。天启二年(1622年),卢象升考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后任大名知府,提调大名、顺德、广平三府兵备。短时间,他训练了一支悍勇善战的“天雄军”,虽为文士,善骑射,娴将略,忠义勇烈,南北驱驰,内肃“㳘寇”,外御清兵,成为明末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书写了自已虽然短暂却辉煌壮烈的一生。

卢象升才干卓越,名闻天下,崛起于镇压流民暴动。1627年陕北王二暴动,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此时的大明王朝,吏治腐败,体制衰朽,民穷财尽,岌岌可危,再加上”小冰期”降临,自然灾害频仍,清兵内犯,流民暴动点燃的起义烽火,遍地狼烟,迅速把明朝推进无底的深渊。崇祯三年到六年,由于洪承畴的围剿,陕西农民军无法立足,流动于山西,并进入真定、顺德、大名三府,所过残破劫掠,卢象升率军力战,击走之。由于作战有功,被崇祯帝任命为湖广巡抚,赐予尚方宝剑,总理河南山东、湖广和四川军务,给予了高迎祥、李自成部毁灭性的打击。农民军各部望风而逃,称其为“卢阎王”。崇祯九年(1636年)九月清兵经宣大入侵北京,卢象升率部勤王,随后被任命为宣大总督,屯田积谷,选练士卒,大有成效,短期内即将宣大军兵训练成精锐之师,清兵乞炭部惧而逃跑,不敢犯边。崇祯十年(1637年)八月,皇太极命多尔衮、岳托分兵二路,经密云北部,毁长城内犯,会师于通州,皇帝诏令卢象升率宣大山西军队人卫京师,第三次赐予尚方宝剑,督率天下所有援兵。但崇祯皇帝已私下议和,不定作战方略,杨嗣昌、高起潜手拥重兵,皆避而不战,任由清兵分路南下,攻城略地。卢象升悲愤之极,只率自己不到二万人马分道出击清军。而山西巡抚断绝粮草,调总兵王朴部回晋。崇祯十一年(1638年)年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领兵进驻巨鹿县贾庄,派人到不到五十里的鸡泽向高起潜求援,高起潜坐拥关宁劲旅置之不理。次日卢象升进军至蒿水桥,被数万清军主力包围,大敌当前,部署虎大威、杨国柱两总兵为左右翼,卢象升亲自率军力战,自辰至未(早七点至下午二点)大战,炮矢俱尽,仍奋勇向前,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箭三刀,倒地身亡。余部力战,全军覆没,虎大威、杨国柱溃围逃生。随从杨陆凯担心清兵残害他的尸体,就自已爬伏在上面,身中二十四箭死去。卢公即没,高起潜军队随后惊溃,清兵掳掠四十六万人,攻陷济南,满载财物,从容北撤。

卢象升的遭遇,“寒战士之胆而灰豪杰之心”(汪有典语),彻底暴露了明朝的腐败无能,和体制机制的巨大弊端。战前,兵部尚书杨嗣昌揣摩帝意,主张议和,阻挠卢象升用兵。卢象升死后,杨嗣昌不信,派人到战地验视,欲以不战之罪强加到卢象升身上,推脱责任,对知情者俞振龙拷箠几死,逼其作伪,俞振龙誓死不从。顺德知府上奏朝廷,汇报了贾庄之战过程,方作罢。之后又横加压制,从中作梗,不给家属恤典。卢公战死八十日后方予入殓,而朝廷抚恤则到杨嗣昌被张献忠击败自杀,方得以落实,南明追谥“忠烈”。我们稍微深入分析,延长视线,可知明朝覆亡,失政在先,奸慵不绝,国事糜烂,至不可收拾。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九台虽奋起力挽,诸般掣肘,事不可为。后世学者和政治家,包括乾隆皇帝在内,对卢象升的死都深表惋惜。明末乱世,孙承宗、卢象升和孙传庭无疑是最具才干、可挽狂澜的重臣,而勇猛善战,公推象升为首。但国家错误的政治军事决策,使三人相继败死,大明焉能不亡?正如《明史》作者评注:世非无才,不尽其用,“乃困抑之以至死”。乾隆皇帝说:卢象升材优军旅,志竭股肱,坎坷遭时,艰难就义。所论皆为至当。

卢象升在沙河的事迹,当在崇祯三年和六年,提调顺广大军备之时。崇祯三年,因洪承畴围剿,李自成农民军流入山西,进而进入冀南,临洺关警急,卢象升提兵赴援,初击之于邢台县小西天,又追击于沙河册井,皆大破之。崇祯五年除夕,闯王刘芳亮部窜入邢台,抄掠内丘、沙河、永年等地。时农民军身穿奇装异服,脸上涂墨,守军望见失色,御之皆败。卢象升亲赴内邱,与总兵梁甫、井陉道冦从化商定方略。五月三日,卢象升提兵北击,在临城西山,连续两日击败农民军。几天后,明军游击董维坤被农民军困于邢台县冷水村,卢象升立即行动,分兵赴援,将一部埋伏在石城南,闯军遇伏大败。卢象升尾追不舍,又击之于青龙冈,农民军败逃武安,此处非卢公辖地(武安时属河南彰德府),驰而击之,在摩天岭全歼农民军,解救被俘百姓二万余人。农民军余部闻而远逃,不敢再犯,从此沙河及周边地区得数年安定。在此过程中,卢象升领兵数次过境,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为百姓爱戴,沙河受惠良多。清代邹漪在书中写道,卢象升两官畿南,惠施三郡。其生之日,即家家户户设坛瞻礼,战死后,各地相继除地为祠,岁时伏腊春祀。沙河也不容后,在县城南十里铺,时称小黄梁建立祠堂进行纪念,后增建有“双星阁”。因河砂㙲湮,渐次荒废。乾隆年间,知县杜灏在县城北关准提庵东南角,捐俸新建了卢忠烈祠。三百年来,祠堂也荒废无存。几年前普通店村南新建普锦广场,塑有卢公骑像,跨马提刀,昂首奋进,生气凛凛,与资料记叙桴鼓相应,形神相捋,可资拜瞻,稍可续旧时祀念。

西南沟广神岩侧柏

六、杜春元起事

高胜吾保卫册井

元子要护主捐躯

明末丛鹄村(全呼)人杜春元,纠集武安西石门一带亡命无赖数百人,啸聚塘山,打家劫舍,周边村落皆被残破,惟独没有攻占册井。在正德年间,霸州刘六、刘七暴乱,沙河杜村、高村一带多被劫略,册井村乡绅捐资召集村民,利用地势,沿村周修建了城壕与栅栏,比较坚固。杜春元起事后,册井村大户李三益急公好义,为穷苦群众及时发放粮食,“大口小口,一月三斗”,召募本村高胜吾、秦龙、李虎和杨正等壮勇,御敌守护村庄。高胜吾身强力壮,练就一身武艺,带领乡亲屡次挫败杜春元。杜春元见硬攻不成,收买了高胜吾手下的秦龙和李虎,约期里应外合。高胜吾私下得知消息,遂设计叫他们来饮酒,待其醉后回家,高胜吾手持大刀尾随,将二人杀死于家中。刻期之夜,杜春元率部猛攻册井东门,被击退。又转攻西门,高胜吾见城门垂破,忙一臂挟起土炮,对城门轰击,砖石崩飞,毙敌无算,贼众大溃,不敢轻视册井。

元子要是册井地主张家的长工,身壮力猛,肩荷铁担,善掷飞石,铁担重三十斤,投石五十步皆中。为避杜春元之乱,张将家眷、财物藏于柴关之东沟山腰,只有一条路可通上下,元子要居险守护,备足石块,多次击退杜春元的偷袭,躲此数十家得以宁居。有一次元子要下山,见一伙强盗抢劫杀人,举担杖毙数人,众贼落荒而逃。杜春元对元子要又怕又恨,施诡计派人化装成商贩上山,半夜趁元子要睡觉,举刃砍掉他的左胳膊,元子要只手搏击,立毙其铁杖之下,并与其它匪徒急战,未落下风,贼众败逃。后因血流过多,倒地身亡,山上数十口幸免于难。杜春元被平灭后,张家隆重安葬了元子要,年年赴东沟哭奠,感谢救护之恩。

因志载不详,杜春元起事具体年代、持续时间不清楚,旁证推测应在崇祯七年至十二年间,最多五六年时间。由于崇祯七年起卢象升南调湖广,顺德军事废弛,官军无力剿灭。无奈之下,与杜春元对峙的高胜吾只身前往顺德府,请求支援。顺德府第一次派了姓刘的带兵剿匪,大败而归。第二次派了从巨鹿逃回的总兵虎大威,他有丰富的战场经验,带了大炮,按照“围三缺一”的兵法原则,他先在东南石门河埋下伏兵,然后从西北南三个方向对塘山发起猛攻,杜春元拒险顽抗,久攻不下,虎大威命令炮击山顶的营寨,山上四处火起,焰炎张天,匪徒们抱头乱窜,无不胆裂。杜春元见大势已去,率部向东南逃跑,在西石门河道中陷入重重包围,全部被歼。此后塘山每到阴雨天气,都会响起一片凄惨哭叫之声,丛鹄村由此被改称全呼,村中杜姓也从此根绝。

杜春元所据塘山,在崿山东一里之遥,由于几十年开采山石,当时的山势已不复辨,只有个别角落存有遗迹

柴关乡马峪村皂荚树(树龄200年以上)

文字:华生垂泰(李军兴)

摄影:高山(李自岐)

制作:涵雪(薛小彦)

Hash:51e4606bd5b52c62bcb5fa08e199392fc2469d2d

声明:此文由 爱沙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