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文化风景区-七岩山
七岩山位于山西省会太原市的西北方向80公里处,是去往四大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必经之路,据五台山风景区同样也是80公里,五保高速路董村收费站向西10公里便可到达。七岩山距离忻州市区20公里,定襄县城7公里。从乡政府所在地南王村向西,双车道柏油路直通七岩山景区停车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利。
七岩山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奇特的天然溶洞,成为定襄的古八景之一。虽然在百度地图上没有记载,但无损于它成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的文化旅游宝地,七岩山最大的价值还在它保存了20块摩崖石刻及碑刻等,其内容涉及历史地理、佛教、古建筑、民俗、物产、环境等,是全国不多的有实物可考的元魏古寺之一,现有北魏至北齐摩崖造像和碑刻四处以上。
七岩山,古称七宝山。《(明)晋府重修惠应庙记 朱钟铉》记载:太原之北,定襄邑治东,有灵祠曰七岩圣母庙。本山起自长白,由此支分为太行。入本省界,自盂邑版泉而来,止于本县界窑头之背,突起一岭,横贯百里名曰大岭,东通直保,北达代雁之要路,即盘屈于此岭之间。此岭远望如门,东西立石如巨人,名曰石人,为本县东之保障。由大岭迤西北,山峰突出,高下成列......
七岩山腹地的七岩洞,洞内高大宽阔,可容百人。洞顶滴水如珠,长年不绝。洞内有七宝池,故在宋代以前,七岩山有七宝山之称。七宝池小巧如坛,水清见底,雨涝不溢,天旱不涸。洞内长年潮湿幽暗,只有到夏至前后七天,夕阳西下时,阳光可直射洞底,那时,洞壁被辉映得金碧辉煌,若置身其中,如入仙境,美不胜收。定襄县志将“七岩晚照”列为定襄八景之一。
前有圣母祠,中有惠泉,后有磨笄遗像。深二十一丈许,宽五丈余。圣母原指的是春秋时期赵襄子的姐姐——磨笄夫人。磨笄夫人自幼许配代州代夫人。后来赵襄子为了扩大领地,设宴将代王毒死,派人迎姐姐回归。夫人说:“吾受先君之命,摈于代十余年矣,代王何故,主君屠杀之?今代已死,吾将奚归?且吾闻,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吾不敢怨,亦不敢归,遂泣而呼天,磨笄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烈女,在七岩山七岩洞前建庙,四时祭祀,香火不断。到宋朝时,朝庭尊祟烈女、加封为圣母。大约到了元代,人们逐渐赋予圣母一个新的使命,就是给无子嗣的人家送子。于是,圣母祠前更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常。今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一庙会,当缘于此。
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是七岩山的庙会,这一天,附近乃至更远的村民们会提着供品,拿着香、纸、炮等,蜂拥而至。他们在圣母祠前烧香,叩头祈祷,上布施,然后到七岩洞内的七宝池中捞取鹅卵石。捞到后,便小心翼翼地用红布包好,带回家中,供在灶君神位前。如当年怀孕,次年得子,便要到圣母祠还归原捞取的石子。送还石子时,其仪式要比捞石子时隆重得多。蒸供,做花,给圣母披红。更有甚者,还要雇佣八音会吹奏,给圣母穿新衣等,久而久之,七宝池便被叫作捞儿洞,惠应圣母也用山名作了姓,称七岩圣母、七岩娘娘了。
岩前林木丛萃,峰岭峥嵘,参差若植旌旗,高下若立屏障。忻县翼于左,五台翼于右,牧水伸颈于前,阳曲延尾于后,滹沱营卫于西北,俨然若凤状。峰峦七阶,叠翠无穷,此七岩之所以得名也。
前往七岩洞的途中,有北朝东魏天平年间建造的佛殿(古称灵光寺)遗址,虽然现在殿已不复存在,但千尊摩崖造像仍清晰可辨,尤其是20块摩崖石刻及碑刻等,因其内容涉及历史、地理、佛教、古建筑、民俗、物产、环境等,在全省乃至全国实属少有。公元840年唐代,日本高僧园仁曾光临七岩寺,使七岩山佛教文化具有了国际文化意义。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忻州市府区)人,定襄赵村乃其外祖家,神山(一称遗山)乃其少年游学之地,故自号遗山,中国古代杰出文学家,大诗人。元曾有诗作《同周帅梦卿、崔振之游七岩》,描绘七岩山景色:客路频年别,僧居半日闲。同游尽亲旧,举目是家山。世事风尘外,诗情水石间。悠然一樽酒,落景未知还。(部分 图/文-齐小勇)
Hash:a1ebf20172cdc48543be0f3b5fa50531ad9df142
声明:此文由 映像河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