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原平大地上的文物守护者(下)

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长期征稿,附带图片,欢迎原创首发。

作者:杨妙川

古建维修

如果说,对于古遗址、古墓葬的勘探发掘,是历史交给我们的诸多未解谜团,让我们在幽暗深邃的地宫之下,一点一滴寻找着、窥视着那源远流长却又神秘莫测的艰难答案。那么,对于这些存在于地面之上的几十处古迹、古建的保护维修,从其建筑自身外观及真实的文字记载便可获悉,这是一道清清楚楚却又必须是沿着建筑本身的原路返回的待解命题。然而,经过风霜岁月、经过十年浩劫,昔日的金顶辉煌、青砖碧瓦已荡然无存,所到之处只见残垣断壁、满目疮痍、枯草丛生。为此,每一处古建的勘察修缮都极为艰难,是在地区文管处李有成处长(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文博研究员)和原平博物馆薛补会馆长(曾在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进修、文博馆员)的亲自主持、操作、指导下进行的。对于文物考古事业,他们功不可没。

灵牙塔始建于金泰和五年,位于土圣寺前东侧。传说一僧人由印度取回释迦牟尼的一颗牙齿、一块骨头,而筑塔纪念。历经千年风蚀岿然耸立,但是具体勘察到每个环节还是隐患诸多。为此,我们又全力配合地区文管处于1990年对滋生在灵牙塔顶的灌木进行根除,并对塔身进行了加固修缮工程。就在这次修缮中,从塔层四周小洞里取出了一组弥足珍贵的铜佛,其中有文殊菩萨骑狮佛像更为引人注目,我们将全部铜佛带回博物馆珍藏。由于佛像是百姓心中神圣的寄托,当得知佛像被带走以后,当地百姓情绪激动,疑问诸多。为了安抚老百姓的情绪,解开疑惑,那年的四月初八庙会期间,我们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与公安部门取得联系,最后达成统一意见,决定陪同佛像做一次冒险之旅。庙会的当日,我们单位的工作人员,怀抱着几尊佛像,由警车保驾护航直抵土圣寺庙会现场,小心翼翼地将一组佛像摆上供桌,让百姓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完成了一次心灵的祈祷。那一刻,站在热闹拥挤的人群中,看似平静的我心中却极度地忐忑不安,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神态安然的佛像,与万民百姓一样,我也在祈祷,我在祈祷一生的夙愿,更是祈祷这一刻的平安。并在心中与佛像做着无言的交流:“让我们做一场情义和诚信的交易吧,我们来保护你的安全,你也定要保佑我们的平安!”就这样,等到庙会仪式结束时,我们边收拾着行李,边给老百姓们做着细致耐心的解释工作。直至怀抱着挂满红索线的佛像,回到单位整整齐齐地放在保险柜中,心情才得以释怀。而佛像身上那些红索线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取下来,就那样挂着。年年岁岁,土圣寺的庙会依然红火热闹,这绝不是低俗无知的迷信,这是一种崇高干净的信仰。我知道,老百姓已将万般夙愿,交给了伟大的时代,而将那几尊神圣的佛像已高高地移居在了心中。

每一座古建的存在,都是老祖宗们思想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心中至高的祈愿。

1987年春天,为了全面配合宁长公路(长原线)的畅通,我们又将位于奎光岭上一座始建于清代中期的古塔,从南向北实施了20米的搬迁。野外作业从来都是吞风咽沙、黄尘满天的,那些日子,我们每天攀上弯弯曲曲的山道,再爬上高高的山腰,对古塔先拆后迁。终于,经过半年多的辛苦劳作,奔波往返,奎光岭上的古塔搬迁工程顺利峻工了,终于使连日来的土眉土脸,换来了那一刻的喜眉笑眼。收拾整理好全部工具仪器,再认真深情地凝视一眼古色古香的八角古塔,不禁无限感慨涌上心头。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又一次将这座古塔——世代梨乡的标志,原模原样地耸立在了高高的奎光岭上。

说起普济桥,我想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知道,它就是凌驾在崞阳镇南门护城河上,始建于金泰和三年,因建筑风格酷似赵州桥,便有了“小赵州桥”之称的那座南桥,属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千年古建在经历了历朝历代的多次修葺后,于公元1987年至1988年在地区文管处和原平博物馆的全力配合下,又将南北引桥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维修,将原土质引桥全部改为了石质,从而保证了此桥的坚固长远。

关于古建古迹维修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总之,几年间,我们对全县几十处的古建相继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维修,至于防火防盗安全检查那是经常的事。因而,我熟悉了每一条通往先人、前辈凝聚心血筑起的条条坦路蹬道,我更景仰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和宝贵财富。

1995年春天,位于前进西街路南、儿童公园东北处的原平博物馆的二层办公楼落成了(现已拆)。

我永远不会忘记,单位搬家的那天,我们几个工作人员早早就来到了单位,雇用一辆四轮车运载文物。一件一件小心翼翼地将打包好的器物装上车箱,再一次一次以最慢最慢的速度反复往返在旧地与新址之间,那样的情形,简直像极了在外打拼多年的主人满载着全部家当踏上回家的旅程。

当最后一车文物拉走的时候,呆呆地望着空空荡荡的两个房间,望着布满灰尘的墙壁、坑坑洼洼的地面,我不禁无限感慨,心情复杂,无法掩饰的泪水夺眶而出。就是在这里,最初唤醒了我懵懂朦胧的文博意识,第一次打开了陌生新奇却又深奥费解的《文物》 《考古》等专刊凝神苦读,以此努力地开启自己的思想智慧,树立坚定不移的文博信念,并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积累点点滴滴的实践经验。也是从这里开始,肩负着源远传承的历史使命,我探索的脚步走向了祖先曾经的世界;也是在这里,我与同事们度过无数个难忘的日子,往日工作的情景历历在目。哦!就是这两间夏不避阳、冬不防寒的破旧小屋,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记忆,也留下了诸多诸多无法弥补的遗憾……

搬入新址之后,首先对文物库房与展厅进行了全新的安排布置,在清脆的鞭炮声中,我们第一次把“原平县博物馆”的牌子无比自豪地挂在了自己单位的大门上。那些珍贵的文物藏品,在度过了千百年的幽暗岁月后,终于以无与伦比的身价,堂而皇之登上了岁月的宝座,这是我们共同的骄傲。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相应的社会关注面也大了,上级领导对于各种工作的要求更严更高了,防火防盗安全保护是第一位的。为此,我们首先添置了各种安全设施,并到其他文物单位及省区博物馆等地参观取经,尽量做到尽善尽美、毫无漏洞。因而,几十年间,甚至在全国各地屡屡发生文物被盗事件时,我们的馆藏文物安然无恙,没有发生任何的损毁破坏被盗等事件。正如吕日周书记希望的那样,我们没有愧对我们的祖先和后人。

而今,这座诞生在我们自己土地上、白手起家的博物馆,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艰难步履之后,已变得更加充实起来。各种文物积累越来越多,一座座曾经破败的寺院庙宇也渐渐重修再现辉煌,新一代的文物人更是年轻有为,朝气蓬勃。而我自己,三十多年的文博生涯更是刻骨铭心。确实是这样,真文化必须是来源于真历史,人类历史的特点就是代代相传,每一代人都必然具有前辈留给我们的思想感情,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庆幸自己卑微短暂的生命竟成为这个时期发生在自己故土上的历史见证者。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笨拙的笔,给我们祖先的枯骨赋予活生生的血与肉。

何时何地,当再次抚摸我们祖先精心打造的石器时,或许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它们粗糙黯然,不过是极其简单可随意丢弃的石头。可是,当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所创造的高端科技时,才忽然意识到人类在进化的道路上走了很远。也就是在今天,我们看到的这部伟大灿烂的文明史诗,上面依然清晰地镌刻着我们无数祖先不屈的骨骼甚至血痕斑斑。那枚鲜红厚重的“崞州印”,那座巍然耸立的“抗日烈士纪念碑”,哪一件不令我们心潮澎湃,肃然起敬!

当与每一件文物藏品对视的时候,尽管我们默默无言,但彼此心照不宣。几十年的守望,我们之间太熟悉了,它们认识我,我更是能清楚地说出它们的名称、身份、年代来源。因为博物馆的脚印已深深地烙印进了我的脑海,那秦朝的残戈、汉朝的断戟、宋朝的箭簇,也早已锈蚀在我清脆的骨骼中,件件牵心扯肺,而我浓浓的情,又无时不为家乡古老文化的传承激奋着、自豪着。站在气势雄浑的灵牙塔下,登上五峰圣境寿宁寺层层叠叠的青石蹬道,穿梭在石鼓神祠的亭台楼阁间,漫步在崞阳文庙偌大的青砖大院中,置身于楼烦寺香火萦绕的殿宇中……我总是心潮起伏,激动不已。我深知文物考古十分深奥,时刻感到自己才疏学浅。是的,对于布满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的泱泱地域之上的全部文物内容,岂止是我这几页薄纸所能承载得了的。但是,即使有一天我离开了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我文博生涯的结束与停止,我努力的方向不会改变,我坚定的脚步,依然会行走在熟悉的文博路上。

天地悠悠,岁月漫漫,随着时代的前进,文博考古事业将会取得更大成果,文博工作的进程,将会是一代又一代文物工作者的集体记忆。我坚信,文物考古的前进路上,还会续写更多更完美的篇章和动人的故事……(图片由作者提供)

End

作者简介:杨妙川,山西省原平市下申村人。就职于原平市博物馆,文博馆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原平市诗歌学会副主席、原平市老年新闻文化学会会员、时光读书会会员、《崞风》编委。曾荣获第四届、第五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一等奖、“2009年度散文年会”最佳作品奖、“畅想富美原平”优秀作品奖等多种奖项。出版诗集《博物凝情》等三部。有作品两度入选中国诗歌学会《新时代.我们与你在一起》。先后在全国多家刊物发表作品数十篇。

Hash:af8f05b2ad474f74b2d988c4e8f26abf8a9755d3

声明:此文由 原平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