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了解京都的祭祀,才可以说自己真正懂京都。
才可以说自己真正懂京都
天上的风云变幻、日月运行,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古人视为有神灵主宰,随后很自然地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祭祀,作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万物之灵观念的延续。虽然我猜你脑海中对于祭祀大典的印象可能是国际频道直播的黄帝祭祀瞬间,或是类似于《西游记》这样文学作品中的描述,但我们今天来说两句日本京都对于祭祀这件事儿的态度。
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到公元1868年东京奠都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长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京都市拥有相当丰富的历史遗迹,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镇之一。
从平安时代到室町时代再到近代京都,可以说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非常浓厚,时间跨度类比于从唐朝至今(不完全一致),而京都也没有忽略这一特点,它会在一年中举行众多的庙会活动。其中葵祭、祇园祭、时代祭是京都非常著名的“三大祭礼”,五山送火节是京都最宏大的仪式。可以说京都文化就是与祭祀相随的。
葵祭
葵祭,可以说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祭典,真实的还原了平安时代的人物衣着发饰和风貌,如果说祇园祭是庶民的祭典,那么葵祭更多强调平安时代的贵族行事,十分风雅。葵祭,正式名称是贺茂祭。
京都市的贺茂御祖神社(下鸭神社)与贺茂别雷神社(上贺茂神社)在5月15日(阴历是4月中的酉日)举行的祭典。1693年,因为当时游行者和牛车均饰以葵叶而得名。
约1400年前钦明天皇在位时的567年,国内风雨飘摇,五谷不丰,伊吉若日子奉天皇之命,在农历4月酉日,以马系铃、人戴猪头假面的仪式,祭祀了贺茂皇大神,结果迎来了丰收之年。由此,成为一个例祭。据说在819年( 弘仁10年) 时,正式成为国家的仪式,列入朝廷的律令制度。
虽然,在应仁之乱(1467-1477)、1693年(元禄6年)之后约200年间、1871年(明治4年)到1883年(明治16年),1943年(昭和18年)到1952年(昭和27年),有过中断,但是这个平安时代的传统被忠实地保留了下来。而被称作“葵祭”则是开始于江户时代的元禄7年——1693年,因为当时游行者和牛车均饰以葵叶而得名。
葵祭与石清水祭、春日祭并称为三敕祭之一。它与石清水八幡宫的南祭相对,也称北祭。祭典包括宫中仪式(宫中之仪)、神道仪式(社头之仪)和游行队列(路头之仪)等,其中最受人关注的部分当然就是游行队列。
游行分为上、下午两场。上午从京都御所出发,到达贺茂御祖神社,下午再从贺茂御祖神社到达上贺茂神社,参与祭典的人们皆著平安时代后期的服饰。
祗园祭
那么再来说说祗园祭吧,它作为京都人最为重视的祭典之一,是“庶民”们自己的祭典。
时间会延续一个月之久。其中重点是宵山之夜的花车巡游,据说是为了祈祷平安时代流行疫病的消失,当时有66个藩國所以插了66支矛在神轿上,然后送到神泉苑而开始,一直流传至今。
被工艺美术品装扮一新的神轿更有“移动的历史美术馆”之美称。
时代祭
而时代祭呢,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十分古老的祭典,而是在19世纪末平安神宫落成时仿照古代祭祀的制式发展起来的,队伍中包括了从平安时代到幕末的众多历史名人,是了解日本历史的好机会。
最初是由管理与保护平安神宫文化的“平安讲社”所创。平安神宫是京都著名神社中历史比较短的。1895年为了纪念桓武天皇迁都到京都1100周年而创建。
后来为了让祭典更加盛大,遂加入了重演以前京都的生活与风俗的仪式。因为采用“时代行列”的形式,于是有了“时代祭”的称号。
第一次时代祭,在明治28年(1895年)10月25日举行,当时只有单纯地向平安神宫参拜的仪式。
到第二次举办时,就有了平安神宫中的祭神“桓武天皇”和“孝明天皇”与其随从绕京都的仪式。两大祭神绕京都寓意为让两祭神观看城市街景,以佑繁荣。时代祭当天(10月22日),也是“桓武天皇”从长冈京迁都到京都的日子,可说是京都的生日。
早晨,耀眼的晨光打在树上。
我从打开的窗子远望山景,
比睿山与大文字山蓦地伫立眼前。
看着那静谧沉稳的英姿,
我的心也变得平和宁静。
在数着手指盼望已久的春天,
欣赏眼底下夹道的樱花树,
心变得轻飘飘的,这为樱花而心醉的每一天。
在萤火虫飞舞的河道沿岸,
那微弱的光,是迎接夏天的暗号。
听着祗园祭典“Konchi kichin”的的鼓乐声……
兴致勃勃地漫步在市街。
——摘自《京都三六五日生活杂货历》
Hash:0e308c13402d013c09687ad3954240ea82e731cc
声明:此文由 无风不出门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