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丨平安夯实生态家底还民绿水青山
蓝字关注
□本报记者 胡生敏 通讯员 祝美甲
隆冬时节,漫步河湟岸边,天空蓝若海洋,大部分河面都被厚厚的冰层覆盖,空气清幽舒心。走进古驿平安,一处处山乡田园风光的诗画景象映入眼帘,一曲曲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美丽华章在这里悄然写就。
路过平安区白沈河的市民发现河水不再黑臭,岸边栽种了绿草红树,水中的杂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绿草茵茵的景观改造。冬日里,在阳光的照耀下,白沈河水光潋滟,柔柔地贯穿古驿平安。
白沈河曾经是一条年年治、年年不见好的“老大难”河道。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平安区启动了白沈河综合治理工程,围绕“生态修复”“服务民生”等核心理念,将水体治理融入生态修复,以水体治理惠及民生,用生态修复进一步激活城市的发展动能,提升城市的颜值和价值。在项目实施中,进行了河道清污、护坡建设、河道两岸生态修复、景观改造等,在提高白沈河两岸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河道行洪能力,通过筑坝蓄水,保证河道不断流、不干涸,以饮水促活水,保证了水体流动性,改善了河流水质。
在系统治理的思路之下,而今白沈河成为平安区的一张新名片。
平安区全力推进湟水流域白沈河支流水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改善了白沈河水质,而且从根本上改善了平安城市环境,为群众打造了一个融生态修复、休闲娱乐、水环境为一体的多元化“城市客厅”环境,使其成为惠及平安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河”“灵气河”“文化河”。
每当夜幕降临,附近居民纷纷来到河岸散步、跳舞,卸下白天的疲惫,享受生活的乐趣。市民张金柱告诉记者:“近年来,平安区花大力气进行城乡改造,绿化美化工作非常到位,为我们户外活动游憩、锻炼、娱乐及社交活动提供好去处,绿色而美丽的环境让我们感受到了安宁、祥和。”
“平安区注重党管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狠抓‘项目提速’,扎实推进生态领域城乡基础建设逐步完善,乐都路、三合东路、南环路等道路,驿州湿地公园绿化、全民健身中心等工程的相继完工,以及‘美化、亮化、绿化’等附属设施的同步跟进,让平安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城市品质显著提升,为快速高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美丽宜居平安提供了有力支持。”平安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青海最大的天然富硒区,平安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不断展现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和高质量发展之路。并于2020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力做好“增绿、护绿、用绿”三篇文章,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 “平安样板”。
为了让广大居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生态环保带来的“红利”,平安区紧抓创建国家公园示范省、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的契机,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全面实施“增绿增效”行动,持续开展春秋季义务植树造林“大会战”,义务植树尽责率100%,扎实推进南北山绿化,带动平安区将绿化向美化转变,将造林向造景转变,城区绿化面积增加至527.5公顷,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6.01%。突出拓展城乡绿化空间,依托乡村振兴,积极推动乡村绿化美化工作,着力打造田园经济和生态乡村,不断提升宜业宜居水平。
据海东市平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列介绍,近年来,平安区注重资源安全,尽到“护绿”责任。加强林地管制,严格控制林地、草地转为建设用地,确保现有林地、草地面积不减少。以“治”为手段,加大湿地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力度,紧紧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重点公益林建设等生态建设项目,积极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切实抓好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复绿工作,全面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力度,确保生态价值不减损。同时,突出生态效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依托峡群、东沟、石碑等区域丰富的林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生态观光等新型业态,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推动林草与文旅深度融合,真正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的新路,不断提升了群众获得感。
来源:海东日报
Hash:29cf97f1ed93ed83520fc5ace42a2244e582f527
声明:此文由 大西北消息速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