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拉滨铁路的尘封记忆

位于舒兰市新安长安西北一公里的山坡上,在那青松环抱中矗立着老黑沟惨案遗址纪念碑,它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老黑沟惨案遗址纪念碑

拉滨线铁路纵贯吉、黑两省,是我国东北部南北交通干线之一。

这条铁路的修建,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进一步侵略我东北、疯狂掠夺资源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除完成其军事运输任务外,吉黑两省的粮食木材和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被运走,铁路线成了日本侵略者运输的大动脉,是一条吸吮中国劳动人民膏血的“吸血管”。

战斗在铁路线两侧的抗日义勇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使这条侵略大动脉经常“梗阻”,“吸血管”被堵塞。关东军清楚地认识到不彻底消灭铁路沿线的抗日义勇军,这条铁路将永无宁日,于是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老黑沟惨案”。

拉滨铁路的修筑,是“老黑沟惨案”发生的背景,也是东北抗日义勇军英勇不屈打击侵略者的见证。

老黑沟惨案遗址纪念碑

站在纪念碑前我们仿佛看到了,日本侵略者因遭到拉滨线铁路沿线舒兰义勇军狠狠打击后对老黑沟抗日根据地的先辈进行报复性大屠杀的情景再现,我们将永远记住民族的血恨!此时,我们更为舒兰义勇军当年勇敢的打击日本侵略者而自豪和骄傲。近日,记者就“九一八”事变的相关问题采访了舒兰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姜九峰、陈友义。

抗日义勇军名将田霖画像(1900-1933)

(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过去不到3个月的12月16日,关东军就以“指令”的形式,将修筑拉滨铁路的计划,通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下称满铁)。指令中说:“从将来的国策,特别是从作战的角度看来,一条拉法、五常、哈市线,然后经过呼海线,连接齐克线,为方今之急务。”(该件见《满洲国关系条约集》)

满铁接到指令后,就开始筹划修建拉滨铁路。这条铁路是以三棵树为起点,经拉林、五常、水曲柳岗、四家房(舒兰)、小城、新站至蛟河的拉法,称为拉滨线,它联结了中长铁路和吉敦(后延伸为京图)铁路。《拉滨线纪要》中说:“……南从新站起呈丫形分支,一支经小孤家子至吉林,另一支经拉法连接京图线东行,可与朝鲜要港清津、罗津和雄基相呼应,经船就可以把东北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运往本土日本。在军事上、经济上及其他诸方面,具有重要使命。由谷仓地带的北满输出各种物品必经此线,且拉滨线沿线盛产大豆高粱小麦等谷物,木材的出产亦不少。”这条铁路在军事上便于日军运兵,即可防苏联南下,又便于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通过这条铁路大动脉,日本侵略者把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把他们的侵略部队也通过这条铁路运到东北。

为修筑这条铁路,满铁于1932年(大同元年)5月27日开始进行路线实测,编成五个测量队,用飞机从南北两方面进行空中摄影。7月1日,根据空中摄影绘成地形图,再根据地形图进行路线选定,拟订修建方案。由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与满洲国政府之间缔结了《拉滨线铁道建设请负契约书》,由该株式会社承担修建总责。其占地按照吉长、吉敦铁路局之《购地暂行章程》办理,在吉林市设“吉长、吉敦铁路局建设部”,由田边利男、河边义郎先后任技师长;在哈尔滨市设“临时呼海铁路建设事务所”,后来改为“哈尔滨铁路建设事务所”,由这两个部门负责具体施工任务。由“满铁”贷款3657万元(《交通部要览》)。从1932年6月18日起施工,铺轨里程272公里,加支线总延长290.9公里。派警察保护队保护建设工程,铁路局自身亦组织拉滨线护路队担当保护之任。历时一年有半,1933年12月15日竣工。竣工第二天,在哈市三棵树举行“拉滨线铁路铺轨竣工式”,建成后列为满洲国国有干线铁路。1934年(即伪康德元年)1月10日开始临时营业,8月正式通车营业。

日本侵略者修建铁路的狼子野心路人皆知。从筑路开始到建成,拉滨沿线人民的反抗,始终未停止。

冯占海 将军(1899-1963)

(二)

拉滨线附近的抗日义勇军高唱:“中国地,中国山,中国铁路中国管,鬼子要想从此过,留下脑袋当路钱。”自拉滨线修筑起,义勇军就没有停止对其护路日军和施工人员进行抗拒和袭击。在此,笔者将掌握较充分的舒兰域内抗日义勇军英勇袭击拉滨线修筑日军的事迹,加以陈述,以点带面,在又一个九一八到来之际,重温当年拉滨线抗日义勇军是如何英勇无畏地打击日本侵略者的。

拉滨线经过舒兰域内近百公里,也称为拉滨线南段(蛟河的拉法至五常的山河屯),通过舒兰的大部分路段是在两山之间。舒兰东部山区抗日义勇军宋德林的各部队分别驻扎在呼兰川、珠琦川、拉林川一带。在他率领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修筑拉滨线的南段进行袭击和破坏。

据不完全的史料记载,宋德林所率领的抗日义勇军在拉滨铁路南段对日军的打击主要有:1932年5月,德林部第三支队长邢文奎带两名队员,混进工人队伍把正在吃饭的58名日军全部击毙,拔掉了牛头山炮楼;1932年6月,德林部的一个支队18人,在筑路队掩护下,进入上营东干沟。翌日清晨,将要进入碉堡的12名日军全部击毙,并炸掉了碉堡;同年,德林部的两个支队,袭击了拉滨线附近水曲柳岗街的日本守备队,击毙日军多人;1934年初,埋伏在太平沟的德林部抗日义勇军一举击毙击伤日军60多人,伪护路军50多人投城参加了德林部队;1934年3月,德林率部捣毁驻拉滨线的上营日军守备队炮褛,击毙日军5人,缴获其武器;1934年5月,德林部两个支队突袭拉滨线的上营萝卜顶子,击毙日军5人……

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次大捷是1932年7月7日。其时拉滨线新站至六家子的测量队宿营朝阳沟,德林部陈烈武队长得知这一消息,带领支队战士去打测量队,命令副队长带战士选择有利地形伏击新站的日本援兵。这天夜里,他们先占领了有利地形,然后悄悄向测量队宿营地逼进。陈队长一声令下,顿时,枪声大作,子弹纷飞。测量队首先鼠窜,乱作一团,守备日军窜出帐篷外,负隅顽抗。经过激战,除一名鬼子负伤乘马逃脱外,伍长以上十余名日军全被击毙。驻新站日军小林大队闻讯赶来增援,到了王坟沟,也遭到了伏击。据目击者回忆:日本人被陈烈武队长他们打得够呛,光王坟沟的敌人的尸首就拉了一汽车朝阳沟的鬼子和测量队的尸首也装了满满的一牛车。天亮后,日军开来了炮车,往沟里打了半天炮。其实,抗日义勇军早就撤走了。经过这次惨重打击以后,拉滨线新站至六家子的测量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32年12月,拉滨线其他路段修完,只剩新站至六家子段没修筑了,测量队在重兵的保护下,采取了边测量边施工的办法才将这段铁路修完。

以上笔者择取的是规模比较大的战斗,其实每天在不同路段抗日义勇军都在不断地对日军实施规模不同的打击。当年在拉滨线新站至水曲柳施工时,担任日方事务管理人员的斋藤荣的日记,真实记录了抗日救国义勇军的不断袭击令其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情。他记道:“我是第一次参加拉滨线这项工程建设的,时间是从昭和7年(1932年)7月至昭和8年(1933年)10月。在这一年零三个月期间,觉得发生了各式各样的情况,其中最使人烦恼的:就是名叫‘德林’‘太平’的两个大头目,盘踞在拉滨线南部这一带,人数大约有3000人,出没无常,在沿线多次向工地进攻,妄图阻止这一工程的实现。”“回想当时,在现场施工期间,每天每日都要受到敌人的武力威胁。当干完一天活回宿营地时,就抚胸感叹地说:‘还不错,今天没遭受袭击;明天的命运还不可预料!’每次受到袭击后,又一次抚胸感叹地说:‘万幸!又得到个新生命!’这是筑路员工们一致的想法。”斋藤荣的日记,客观证明了我们抗日义勇军对侵略者进行的有力反抗和有效打击。

铁路线上正待运往日本的东北大豆

(三)

在拉滨线的建设中,舒兰人还让拉滨线拐了个弯。拉滨线经过舒兰域内最初计划是沿细鳞河西岸与其平行进行,经过今天的舒兰直奔水曲柳岗(岗街)然后直线到达五常的山河屯,经过水曲柳岗的铁路,不仅修铁路,还建车站,必然要占更多土地。当地的大户乡绅张子经、王赞绪、马四、王守先等很怕个人土地被占,用重金行贿勘测人员,让其修改拉滨线路线,令其不经过水曲柳岗,以保全自己的良田。

测定路线的勘测队有日本工程师一人,中国翻译一人和几名测量员。来到水曲柳岗街后,他们被安排在乡绅张子经家食宿。张子经系清华大学毕业生,能说善辩,一些大户豪绅委托张找翻译进行周旋,大家出钱,暗中行贿。给翻译大烟土(鸦片)50两,给日本工程师光洋(银圆)1000块,行贿奏效。不多日设计人员将线路标桩拐到水曲柳岗南细鳞河东岸6公里的周家屯(今水曲柳站)。这一拐不仅得在细鳞河上增加一座桥,即细鳞河大桥,又北行需要过呼兰河,又增加一呼兰河大桥,并增设一平安站,然后才能到达五常县的山河屯站。这就是舒兰人都知道的:“拉滨线躲岗街(gai),拐了一个弯。”

拉滨线建成可连接京图线,从哈尔滨可以直达图们,因而称其为哈图线。这条铁路是日本本土通往东北重要城市哈尔滨的大动脉,除完成其军事重任外,吉黑两省的粮食、木材和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被运走,哈图线成了日本侵略者运输的大动脉。

铁路线上运木材的火车

(四)

战斗在哈图线两侧的抗日义勇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展开了机动灵活的游击战,神出鬼没,随时对哈图线过往的火车和铁路予以袭击、破坏,令负责哈图线的护路队防不胜防,使这条侵略大动脉经常“梗阻”,“吸血管”被堵塞。关东军清楚地认识到不彻底消灭哈图铁路沿线抗日义勇军,哈图铁路将永无宁日。

1935年5月10日,关东军命令16师团38联队,从齐齐哈尔开赴哈图线对其两侧抗日义勇军进行讨伐。原来驻守在哈尔滨的一大队负责哈尔滨至山河屯段,二大队负责黄松甸至图们段,三大队负责山河屯至黄松甸段。因为拉滨线的南段铁路遭到的破坏最为严重,关东军把蛟河至山河屯(舒兰段)列为讨伐的重点地区。5月27日,三大队在队长车少佐的带领下,进入宋德林在老黑沟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屠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老黑沟惨案”。然后对山里的百姓进行归屯并户,切断抗日义勇军的后勤保障,迫使义勇军不得不离开哈图铁路两侧。“老黑沟惨案”后,日本人完全控制了哈图铁路。

策划人:毕玮琳

吉林日报记者 苏宏梅

专家简介:姜九峰,男,1948年生,陈友义,男,1950年生,现任舒兰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合作撰写《舒兰大地的抗日烽火》一书。

相关链接

抗日人物:

汪雅臣 将军(1911-1941)

汪雅臣(1911-1941),曾用名王景龙,号双龙。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蓬莱的贫苦农民家庭。193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等职。

汪雅臣幼年丧父,随母亲和哥哥在吉林省五常县冲河(今属黑龙江省)度过了苦难的童年。1929年春,他到东北军邓团当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从邓团约同几个有爱国思想的士兵携枪返回五常县,在南部忙牛河一带,成立反日山林队号称为“双龙队”,他被推举为队长。

1933年春,汪雅臣与活动在舒兰东部山区的宋德林反日山林队联合抗日。他率部配合宋德林部连续攻克了敌人重要据点20余处,缴获大量军用物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1934年2月,汪雅臣宣布成立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他被推选为首领。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转战五常、舒兰、榆树交界的广大山区。

1935年春,他多次与中共珠河县委领导冯仲云、韩光等会晤,主动要求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收编他的部队。珠河中心县委决定将汪雅臣部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6年初,他被任命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同年冬,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他仍任军长。

1937年10月,抗联十军和四、五、七、八军编为抗联第二路军。1938年夏,他奉命率十军北上,他和四军、五军。在艰苦的岁月里,他和战士们一起以野菜、树皮、野兽、军马代食充饥,坚持抗日游击战争,攻打了舒兰金马、新安森林警察队和平安日军守备队,取得了胜利。

1941年1月28日,敌人调集兵力分三路前去“围剿”。1月29日,汪雅臣和20多名战士在哈拉河子东山石头壳子河被敌人三面包围。他命令副军长率部分战士突围,他和部分战士坚守阵地。战斗中汪雅臣不幸中弹,为国捐躯,时年30岁。

汪雅臣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割下了他的头颅,并把他的遗体“示众”。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哈尔滨烈士陵园

(本版图片由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室提供)

Hash:35870ef6c421c708bff27dd7145c37c5b2fcf3b1

声明:此文由 大东北V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