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是刘备最大的超能力,只是用力过多就显得虚伪

鲁迅说《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这是因为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是把忠厚作为刘备的一项技能来写的,作为一个集团的领导,他的军师是智绝,他的二弟是武圣和义绝,他的三弟莽撞与智慧并重。作为一个领导他的超能力只能是仁义忠厚了。

刘备仁义是有素材的,先后有两个人为他送过地盘,一是《三国志》里陶谦让徐州给他,二是《魏书》上说刘表想把荆州让给他。

第一次刘备歉让了一下,就接受了,第二次裴松之注解《三国志》的时候认为这个说法靠不住,刘表为了把荆州传给刘琦,不惜废长立幼,怎么可能拱手送给刘备。所以陈寿在《三国志》就不采用这个说法,而是诸葛亮劝刘备趁刘琦刚接班就攻打,夺取荆州。刘备却是“我不忍也。”但这句话比谦让更有说服力。东晋的刘备头号粉丝习凿齿就说:“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刘备在危难之中不忘信义、情急之中不丢仁义,活该他雄霸一方啊。

三让徐州

等到《三国演义》里,一让徐州变成了三让徐州,把刘备的客气演化成了忠厚仁义,荆州刘表死前托孤,刘备自然是拒绝了,这件事他最仁义的戏份是兵败时不忘百姓,这也是于史有据,曹操进攻,刘备从樊城败退,带着许多人,有人劝他,兵贵神速,带着百姓走不远,刘备说了一句名言:”夫济大事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这十万人是裹挟还是自发跟随,陈寿就没有说,但从刘备这句话来看,似乎是自愿的,这么多人用脚投票跟着他,也是仁义的一个证明啊。

这番话让奴隶坐稳的老百姓们听了何其感动啊,这才真正的青天大老爷啊。激动得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赋诗一首:”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但结果如何,三国志没提,但《三国演义》想象了细节,从樊城渡江到襄阳的时候,刘备说:“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结果是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场面似乎很感动,但随后一笔,却漏了底,”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这里不容细想,刘备当时也就数千兵力吧,怎么有能力组织数十万人渡江?刘备就这么一句话,摆出姿态,下面怎么执行他就管了。兵士们只能随意配合”演出“,明知不可为也得为,渡江过程中肯定各种刁难、殴打、辱骂,所以才会出现哭声不绝的场面。但没有关系,照样是刘备演出忠厚戏份的好时候,他急得要投江而死,左右赶忙拉住了他——这个戏份做得有点过了。

估计正是有了这样的状况,所以才有了后来有人劝他让百姓散去吧,但是刘备决定将感动进行到底,他喊出了那句“以人为本”的口号,执意带着这些老百姓走,结果等到曹操大兵赶来,他有张飞保护,杀开一条血路,这些老百姓都成了炮灰——腹黑一点想,刘备当时裹挟百姓,说不定是为了掩护自己,也是塑造刘备仁义的好时候,刘备的仁义做法就是大哭,用眼泪证明自己的仁义。

刘备的仁义还表现他的的卢马,本来刘备骑马跃檀溪是晋朝就开始流传的一个故事,和《演义》里一样,都是刘备在荆州遇难,骑马出逃,结果溪水拦路,情急之下,刘备喊道:“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不得不说玄德公真是做思想工作的好手,这匹马一月三丈高,脱险渡河。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解里引用了这个事,斥为世俗妄说,但从东晋开始这样的故事就开始流传,充分说明刘备在当时已经开始被神话了。

罗罗贯却从这匹马身上演义出刘备的仁义之心来,徐庶说这匹马妨主,要刘备把这匹马送人,等到妨害过一个人,再要回来。刘备气得要把徐庶撵走,说他心地险恶。徐庶这才说刚才不过试试你是不是真的仁义,看来您是名副其实,当即表示愿意过来工作,这匹马竟然成了员工面试老板的道具。

其实这个故事是从《世说新语》里抄来的,那个仁义的人叫庾亮,罗贯中移花接木,把这个故事送给了刘备,彰显他的仁义。为了仁义,刘备也往外让故事,著名的鞭打督邮,那是他所为,为了照顾人设,只能把这个故事让给自己三弟张飞。火烧博望也是刘备所为,但是一个仁义之人,不应该足智多谋,这个功劳就只能让给诸葛亮。蔡阳本也是刘备所杀,但君子远庖厨,仁义之君更不能举起杀人刀,这件事就放到了关羽名下。

总之为了这个人设,刘备牺牲得太多了。

Hash:170bd22cd87520462e9725babb54fb962276516c

声明:此文由 锦翼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