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功臣的那些故事
前几天,石头君的《被“遗忘”的世界文化遗产,“钟山之阴”明功臣墓初探》一文,有一些朋友觉得不错,但觉得还有缺漏。有朋友说,南京的明功臣墓不止这几座,其他的怎么不介绍呢?
的确如此,南京的明功臣墓可以分为多个区域。由于上一篇推文写的是紫金山北麓(钟山之阴)的明功臣墓,所以我只介绍了那个区域的墓,其他区域的明功臣墓,接下来还要接着说。
徐达墓,明功臣墓的代表作之一。
笔者将南京明功臣墓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紫金山北麓、中央门外、中华门外雨花台附近、江宁四块。
中央门外的明功臣墓有蕲国公康茂才墓、东胜侯汪兴祖墓;雨花台、邓府山一带有明宁河王邓愈墓、虢国公俞通海墓、南安侯俞通源墓、巂国公俞通渊墓、郓国公宋晟墓、镇国上将军李杰墓、陕国公郭兴墓;江宁有黔宁王沐英墓。此外,恩国公张赫墓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
不属“钟山之阴”的明功臣墓,我也将一一介绍。今天先来说说镇国上将军李杰墓。
李杰墓全景。
提起雨花台,很多人首先想到的烈士陵园,其实这个景区内还有很多古迹,比如辛亥革命人马合冢墓、杨邦乂剖心处、太监义会碑、乾隆御碑、高座寺、二忠祠(其实应该是“三忠祠”)、方孝孺墓等。李杰墓也是其中之一。
李杰墓神道石刻保存完整,从外向内,依次是一通神道碑、一对石马、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武将,两两相对。
李杰墓石马。
神道碑为洪武三十一年所立,通高5.4米,比徐达墓、李文忠墓神道碑小得多,碑额正中镌刻“佥都督李公神道碑”,碑文为明初大学士宋濂撰写,可惜已经用玻璃罩起来了,难以释读。
石马旁侧雕有控马官,为马弁形象,形象与吴良吴祯仇成等功臣墓石马相近。石羊石虎造型与其他明功臣墓近似。
李杰墓石虎。
李杰墓石羊。
李杰墓两尊武将翁仲均无胡须,且体态肥硕,是两个肥胖的青年将领。而南京其他功臣墓的武将翁仲均为一老一少,有胡须者为老将,无胡须者为少将。且老将居于神道左侧,少将居于神道右侧(徐达墓是例外)。
李杰墓为何打破惯例,神道两侧设置两个年轻武将,个中原因,尚不得而知。
李杰墓翁仲,是两尊年轻的肥胖武将。
和雨花台地区的其他明功臣墓如邓愈墓、俞通海墓一样,李杰墓的神道石刻也经历过迁移,分别于1985年、1993年、1997年三次迁移。早就不在原始位置。
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学者朱偰先生考察南京明功臣墓,在《金陵古迹图考》中,对李杰墓有详细记录——
镇国将军李杰墓:在中华门外雨花台东道北,有丰碑一,题为“宣武将军佥广武卫指挥使司事赠骠骑将军佥都督府事李公神道碑铭”,洪武三十一年立。李女为洪武妃,故规制颇宏。石羊石虎二,皆已倾倒。石马二,武将二。神道屈曲而入,诸石兽尚成一直线。而碑及武将,则在线外。墓亡。
朱偰先生的文字,真实记录了李杰墓迁移之前的原始状况,同时也透露了,李杰墓的墓冢就已经佚亡,仅存神道石刻。
朱偰拍摄的李杰墓老照片。
说了半天,李杰到底是何方神圣?
根据李杰墓神道碑,也就是《宣武将军佥广武卫指挥使司事赠骠骑将军佥都督府事李公神道碑铭》记载,李杰,字茂实,安徽霍邱人,元末天下大乱,李杰在老家拉起一支队伍反元。
元至正十六年(1356),李杰渡江投奔朱元璋。后任广武卫指挥佥事,在徐达麾下南征北讨,攻打宣城、毗陵、安庆、九江、太平、庐州、泰州、高邮、淮安、湖南、湖北等地。
在进攻苏州时,朱元璋部队刚刚列阵完毕,张士诚军突然袭来,俘虏步卒十几人而退走。李杰大怒,单骑追上,手刃数人。敌人狼狈逃窜,那被俘的十余人全被李杰救回。
洪武元年,李杰率部跟随徐达北伐。洪武二年,也就是1369年四月,李杰在攻打孔山寨时阵亡,时年三十八岁。遗体运回南京后,“葬于京城南聚宝山之阳”。
根据神道碑推测,李杰可能出生于1331年左右。
李杰墓神道碑。
李杰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孝陵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卫”,是明代的军队编制,大概有5600人, “卫”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旅或一个缺编的师。李杰是“卫”的“指挥佥事”,军职并不高,在明代开国战争中,像他这样级别的将领,战死的还有很多,却不是人人死后如此风光的。
李杰墓地位崇高,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女儿,“父凭女贵”,李杰女儿后来嫁给了朱元璋,李杰本人成为“国丈”。
当然,在李杰生前,他是怎么也不想到他死后能有这样的“光荣”,也不可能想到他唯一的女儿会嫁给朱元璋。要知道,朱元璋要比李杰还大三岁。
比李杰还大三岁的朱元璋,娶了李杰的女儿。
《明史·后妃传》对这个李妃仅有简单描述;
“淑妃李氏,寿州人。父杰,洪武初,以广武卫指挥北征,卒于阵。十七年九月,孝慈皇后服除,册封淑妃,摄六宫事。未几,薨。”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的妃嫔至少有四五十人,岳父当然也是一抓一大把,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马皇后的养父郭子兴(马皇后的生父马公是何人已不可考),郭子兴同时还是朱元璋最早投奔的“领路人”。
《明史》中对李淑妃仅有简单记载。
《明史》记载,洪武十五年(1382),马皇后病逝。洪武十七年(1384),为马皇后的守丧期满后,朱元璋将李杰女儿册封为“淑妃”(不久又封为“皇淑妃”),“摄六宫事”,也就是管理后宫嫔妃(六宫又分为东六宫和西六宫),成为不是皇后的皇后(马皇后死后朱元璋不再立后),可惜没过多久,李淑妃就去世(薨)了。
释读李杰神道碑碑文可知,由于英勇战死、死后成为朱元璋的老丈人等原因,李杰被追封为镇国上将军、都指挥使。李杰的两个儿子(国舅)也很厉害,一个当了中军都督府都督,一个当了旗手卫亲军指挥使司指挥使。
明故宫旧影,这里是朱元璋等曾经生活的地方。
前面提到,李杰墓神道碑为洪武三十一年所立,碑文为宋濂撰写。这就有一个很大的疑点。李杰死和葬的时间都是洪武二年,为何神道碑要三十年后的洪武三十一年才立?神道碑碑文的撰写者是宋濂,宋濂早在洪武十四年就已经去世,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洪武三十一年,正是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年,李杰神道碑立碑时间是“洪武三十一年夏五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去世时间是“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日”。看似神道碑所立时间是在朱元璋死亡之前。
大学士宋濂。
有研究者指出,《明史》的记载可能有误。李淑妃可能并非死于洪武十七年,而是死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后,留下的40多名嫔妃,绝大部分都殉葬明孝陵内。其中很可能就包括李杰的女儿李淑妃。殉葬后妃的同时,还殉葬宫女十余人,其家属被封官,称为“朝天女户”。
这种推测进一步指出,有这么一种可能性,李杰神道碑的落款时间写错了,应该是“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二十日”,而不是“夏五月二十日”,这个时间点正是朱元璋去世十天后。也就是朱元璋已经入葬孝陵,李淑妃等人随同殉葬之后。
明孝陵除了埋葬朱元璋和马皇后外,还殉葬了大量的妃嫔、宫女。
这种说法认为,李淑妃殉葬后,为了对她表示表彰,特对其父李杰的墓进行了破格的“提档升级”。按照吴良吴祯仇成等生前封侯,死后追封国公的功臣墓标准营建。
李杰战死时仅是指挥佥事,仅为四品。据《明会典》的规定,四品官员墓前仅设望柱、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无石人;不过,由于被追封为镇国上将军、都指挥使,李杰成为二品官员。按照《明会典》,二品的神道石刻同一品官墓神道石刻,为望柱、石马、石羊、石虎、石人各一对。
高规格的神道碑也树立起来,采用的是宋濂生前就已经撰好的碑文,但也有一定的修改。
李杰墓“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
李杰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笔者认为,李淑妃并没有殉葬,而是如《明史》所说,早在洪武十七年就已经去世。洪武二年,李杰战死后,埋葬在雨花台,墓的等级并不高。李杰之女后来被朱元璋纳妃,并深受宠爱,已经去世的李杰跟着“沾光”,被追封为镇国上将军、都指挥使。
身份变了,墓的等级也提高了,按照二品的标准重新改建了李杰墓。
唯一奇怪的是,李杰墓的“提档升级”,竟拖到朱元璋去世的洪武三十一年才实施。此外,为何洪武十四年就已经去世的宋濂,生前就给李杰写好了神道碑文,而这个碑文为何要等到李杰墓改造后才用上,也是一个难解之谜。
《宣武将军佥广武卫指挥使司事赠骠骑将军佥都督府事李公神道碑铭》
由此可见,李杰墓是一座奇怪的明功臣墓,墓主的身份特殊,墓的等级也很高,与墓主战死时候的身份并不相配。同时也是明功臣墓中比较少见的外戚墓。
另有《南京太常寺志》记载,李淑妃是懿文太子朱标、秦愍王朱樉、晋恭王朱棡的生母,则纯属无稽之谈。朱标生于1355年,而李杰次年才投奔朱元璋,可见此说没有可信度。
本文转载自石头史记。感谢作者精彩的故事。
Hash:f1c31a16005a1ceeb82a0d915707f9b26ed4832f
声明:此文由 吃喝玩在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