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中央训练团,抗战时期训练的是“糊涂官”吗?

(徽章与荣誉公号 原创文章)

中央训练团毕业纪念章

中央训练团武汉分团行政班第一期毕业纪念章

湖南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纪念章

“浮图关训练糊涂官”,说的是抗战时期的中央训练团。因“浮图”在四川话中与“糊涂”相近,重庆坊间便有这样谑称。其实,这与中训团的目的、主旨相距甚远。

为进一步倡导抗战精神,以应抗战之需,1938年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对全国的党员和公职人员进行训练。随后,设立中央训练委员会统一领导训练事宜,并着手制定训练纲领、计划和教材等。

1938年7月7日,原武汉珞珈山军官训练团改组为“中央训练团”,隶属中央训练委员会,由蒋介石亲任团长,陈诚任教育长。中训团初设于湖南祁阳,1939年初迁至桂林、重庆。同年3月1日首期党政训练班在重庆南温泉开办,之后第二、三期迁至重庆近郊“浮图关”上,自第四期起又由关上迁至关下。1940年12月党政训练班第12期学员提议将“浮图关”改为“复兴关”,取“抗日救亡,民族复兴”之意,获准。1941年3月浮图关正式更名,蒋介石亲题“复兴关”三字,并着人刻凿于关前石壁。

中训团训练的对象,为中、下级党政公职人员。1943年后又举办过高级干部训练班。该团实行短期集训,每期约4周,高级训练班则为半年。初时每期300人左右,后来则多达千人。中训团先后举办各种训练班18种,但以党政训练班为主。到1944年5月共举办党政训练班达31期,学员2万余人。

中训团是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最高训练机关。与其他军事类训练机构不同,中训团履盖全国,对于蒋介石而言,是“最广泛的、系统的全国政治思想的总训练、总动员”。特别是1940年以后,中训团的训练更趋于正规化,成为国民政府抗战干部的培训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成了推行人力总动员、干部总动员的主要基地和培训“抗建干员”的大本营。

除了全国性的训练外,这一时期,各省、地区和县都纷纷围绕抗战开办各类训练团和训练班,成为中训团训练的有效补充。这些训练机构名称虽不尽统一,但组织和管理严密。一般省级称“训练团”,专区级称“训练班”,县级称“训练所”,但名称不固定。训练团(班、所)的主任照例由各省政府主席、市长和县长担任。比如1938 年,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将即将原何键任所长的湖南省县市行政人员讲习所,扩充改编为“湖南省地方行政干部学校”,聘请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任校长,开始全省的大规模、统一、有计划的训练工作。1941年1月又更名为“湖南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共训练基层政权人员5万多名。

据统计,仅1937年度国民政府拔付军费和国防建设专款就达6.34亿元,其中军费约2亿元,其余4.3亿元相当部分便用于了征兵和训练。这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用于抗战的第一笔巨款。

Hash:447b4806e8901d11ab75469589d56317fcf56573

声明:此文由 徽章与荣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