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阵山下鳌山村|一个有故事的田园乡村

雁阵山,处于海拔约60米的东海之滨,是囊山余脉,为丘陵地。它东面濒海,为木兰溪流入海处,溪海相触,水流激湍,时而雪浪银涛,似欲掀天;时而波平如镜,水天一色。

鳌山

雁阵山南部山脚下,有一地状如鳌鱼,故名鳌山村。鳌山村位于三江口镇,西接南兴、东清村,南邻鲸山村,北界后郭村,沈海高速公路贯穿其中,距福厦公路南侧2千米,东濒兴化湾。鳌山村南、北两面江水环流,阡陌交通,碧野平畴,一派江南水乡的田园景致,而雁阵山风光更是驰名莆仙大地。

王维有诗云: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胜”是“美好”的意思。鳌山胜景之中主要有雁阵宫、登瀛阁、雁阵塔,雁阵宫内古迹众多,名家志士题刻楹联,文化内涵丰富。

穿过雁阵宫山门,有一石阶,石阶旁两棵榕树连理成荫,拾级而上,各有一亭,一曰“思贤阁”,一曰“怀庆亭”。

台阶登顶,正面即为雁阵宫,左边有戏台,右边视野开阔,可观海景。

鳌山雁阵宫,又名岩蟳宫,昭灵祖庙。坐落于雁阵山上,雁阵山为涵江望江片之最高点,入得深秋,即有雁鸟成群在山上过冬,在海滩觅食,故称雁阵山。山因雁名,宫以山著,因而人们把昭灵祖庙称雁阵宫。雁阵宫现为莆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雁阵宫始建于北宋祥符年间(1008-1016)。为七间厢三进庙堂,保存宋代建筑风格。宫中主祀张、赵、胡三真君。该庙之创建,有其独特的渊源故事。

张、赵、胡三神的由来

传说宋朝时,汴梁城近郊相邻住着张、赵、胡三户人家。张家种了一株瓠瓜,藤蔓爬到赵家屋顶,大瓠瓜结在胡家屋上。转眼瓜熟,三家就争吵起来。张家说,瓜是他栽,瓜应归他。赵家不服,说:“瓜藤爬满我家屋顶,瓜是赵家的。”胡家说:“瓜结在我胡家屋上,瓜自然归我胡家。”三户都说得有道理。后来,好心的邻居出面调解,将瓠切成三块均分。想不到,三家妻子吃了以后,都怀孕了,并在同年同月各生一男孩。三家人感到十分奇怪,就按出生先后,依次排列,结为兄弟。过了数年,张家又生一男儿,名叫张弟。四个弟兄长大后,都爱武功,四人相约到庐山拜师。功成以后,就在杨文广帐下,任军政参赞,随军征剿南蛮十八洞

攻下了十七洞,唯有一洞难攻,这就是与鳌山隔海的埭头石城大蚶山上的飞鹅洞。飞鹅洞洞主金贞娘子武艺高强,且地势也险,容易守不容易攻。杨文广虽然勇敢,也毫无办法。

一天,兄弟四人深入近村,打探乡佬,才知金贞娘子好色,经常下山,在邻近乡村,强抓青壮男子上山作乐。四兄弟将这情况告诉了杨文广。大家商议,定下一计:先扬言宋军缺水,退至有水处扎寨,再派美男子张弟,混杂于近村百姓中,有意让金贞娘子抓入洞中,伺机里应外合,一同破洞。

果然,金贞娘子将张弟抓入洞中。她看他容貌标致,十分欢喜。张弟也依计行事,整日饮酒作乐。金贞娘子在酒色高兴的时候,说出了飞鹅洞的内情。张弟趁机献策,在半山腰挖一护洞沟。金贞娘子对他百依百顺,立即下令挖沟,结果飞鹅破腹而死,宋军趁机攻上大蚶山,破了飞鹅洞。南蛮十八洞被杨文广征服了。

杨文广征服南蛮十八洞后,准备班师回朝。而张、赵、胡兄弟四人也想辞别回庐山。文广一再挽留,但四人还是要走。杨文广只好班师回朝复旨。当他们的归舟驶至筶杯屿海面时,张姓的弟弟坠海身亡。三兄弟即于雁阵山上结庐棲居,追寻亡弟之灵,其后不知所终。至宋元圣三年(1100),哲宗帝封张、赵、胡三人为三殿真君,永镇鳌山。并在山上建庙奉祀。赐以盖有“受命以天、既寿永昌”玉玺为誌的“海邦作镇”匾额,庙名昭灵祖庙。

雁阵宫于宋、明清三朝历经多次重修,近年又陆续进行重修扩建。面对壶公山,古色古香,气势恢宏。宫宇面阔七间,单檐悬山式抬梁穿斗结构。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主殿置三帐,中祀三殿真君,左帐祀孚善圣侯陈应功,右帐祀破虏功臣惠济圣侯黄二使,主殿两旁为侧殿,东侧殿奉祀慈感娘娘,西侧为会客室。宫中石雕木刻极其精细,人物花卉雕刻得美轮美奂。

在主殿中央,有一块长1.72米、阔75公分的平铺拜石。拜石由整块山石天然裂成。石面有一天然小孔,若用耳朵贴在孔口,可微闻到洞中有风声呼呼作响…这块拜石,据说是邑人曾梦鳌未及第前,曾在三真君面前许愿。后他中进士时,就从天马寨寻得此奇石献为拜石了。因之,世人称它为“龙眼风”拜石。

雁阵宫最具特色的庙事活动应数每隔若干年的“关印”选僮身,到一定时间后,举行“出印”仪式。在宫前埕地中竖立十多米高的竹梯,新选的僮身经念咒上神后,穿上法衣,徒手爬上刀梯朝拜天地,爬刀梯形式姿态各异,动作敏快,如龙蛇攀升,金猴爬树,一跃而上,至刀梯末端,双手离梯作各种神奇动作后翻越倒立下梯。如此表演需连续进行三年,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上午举行。

在宫之西侧50米处为近年筹建的登瀛阁,阁为双层阁楼式构建,阁之上层正面横匾“登瀛阁”为宋高宗手书复制。下层正面横匾“登瀛阁”为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手书,石柱上刻楹联均出自省内外名人所撰书。阁前还矗立一尊石雕宋状元黄公度全身石像,手持书卷,仰首凝思,一幅书生意气指点江山之形象,令人敬仰。

据《莆田县志》载:唐宋时雁阵山上有一座高阁轩瞰大海,后为邑人黄公度读书处。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唐黄滔八世孙,居莆田城内。时其姑居于雁阵山尼姑庵内,黄公度少时依其姑在此阁就读。后黄公度於南宋绍兴八年(1138)中状元时,高宗手书“登瀛阁”三个大字赐他为缘阁。

宋高宗所书“登瀛阁”

此阁额原为木制的。明崇桢十六年(1603年)春,由黄公度的裔孙鸣乔等重修。重修时,临摹原字,改为高2.2米的长方形石刻,现嵌在“雁阵宫”门口的墙壁之上。

黄公度曾咏诗御赐阁额五律二首,其一是:

傑阁侵宵汉,宸章焕壁奎。

内廷颁宝宴,中使揭璇题。

信誓山河固,宠恩雨露低。

寒儒倚天禄,目断五云面。

其二:

功掩萧河第,名超崔氏堂。

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苍。

金碧习翚外,鸾虬结倚傍。

落成纷贺燕,弱羽得高翔。

从登瀛阁向西走去,有一步道,十分宽阔,沿着步道可以到达雁阵塔。中途有一牌坊,上书“雁阵归舟”。

莆田华侨流传一句话:“未踏唐山地,先见雁阵塔”。

雁阵塔,古名岸浔塔,明万历四十三年(1585)2月建。为什么要建雁阵塔呢?据乾隆时《莆田县志》可知唐宋后,登瀛阁废弃。因莆田东滨海,缺乏屏障,从风水学上来说要“建一物以障东方之缺”,因而在登瀛阁原址上建一七级石塔,塔高14.98丈,底盘周围2.8丈,塔顶有一个葫芦式的塔尖,明火为记。

1938年被毁的雁阵塔

建成之后,雁阵塔更是成为夜航标志。东海浪涛险恶,航海船只出人港时,白天有三江口外的“塔仔塔”为导航标志,可保安全,而夜晚则因视线模糊不清,每有触礁之险。有了雁阵塔作为夜航标志,可保夜航安全。民国27年(1938),正值抗战,日军飞机意图轰炸福州大桥。而雁阵塔目标明显,将成为日军轰炸福州大桥的航标,因而国民党当局下令工兵炸毁雁阵塔。

塔仔塔

2011年重建,仿木楼阁式石结构,宋代式样,八角七层空心,底层须弥座,宽11.55米,由塔至塔刹顶端,通高38.00米。

若是傍晚时分,站在雁阵塔上,迎着海风,凭栏眺望,可以看到渔舟归航,帆影点点,由远及近,心中顿生涟漪,这便是著名的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雁阵归舟。

在离雁阵宫东北方向不足一里远的山脚处,有一眼“葆光泉”,据说旧时,此处有泉水涌出,久旱不竭。宋隆兴元年(1163年),邑人进士林光朝为它命名为“葆光泉”。

探访了古色古香的雁阵风光后,还可以去距离不远的新近网红地——海庭路打个卡,观赏一下长堤日落的美景

向上滑动阅览

雁阵宫内众多石刻楹联,现节录如下,请赏析:

一、雁阵宫楹联:

山门:雁阵宫(黄发兴敬书)

保护雁阵宫人文古迹;弘扬登灜阁历史名人。

雁塔题名文章夸盖世:鳌头独占才学冠群英。

庙前:(大门)海邦作镇(元符三年)

三真灵镇鳌山永:首选名齐雁塔高。

祖庙聿新觇龙象;托匏出世镇鳌山。

拜厅:

修证三真分雁序;英灵万古镇鳌山。

地据鳌峰雄一角:灵昭雁塔显三真。

正殿:

流峙千古(乾隆辛卯孟冬谷旦 晋安汪斌敬书)

福敷田境 德颂千秋

威宣雁塔风霜古;泽沛鳌山岁月深。

神居瓜腹匏胎異;庙峙螯山雁塔高。(以上两副为古石刻联)

日晒易煎功高管子;捐躯报国烈比睢阳

蹟著洘溪罔水行舟施法力;灵昭海国挺身仗剑扫妖氛。(板联)

创晒易煎利庶民万古奇勋垂盐政;

捐躯报国破胡奴三朝褒节锡矦封;

渤海漾清波足踏铁舟千古留异蹟。

庐山传道脉匡扶宋室万年颂功勋。

(帐联)

匏腹奇胎修正果;海邦作镇靖妖氛。(此联宋代人撰)

破胡奴忠心耿耿,司盐政壮志昂昂。

洘溪显圣威赫赫;雁塔题名惠元元。

丹石留成千古蹟;炉烟散入万家春。

东侧殿:

慈怀诚意扶赤子:感应婆心育婴儿。

先辈道德传百代;后人奉旨拜千秋。

二、登瀛阁联:

纵观三江口有朝一日废墟成闹市;

遍视九里洋不几多时沧海变桑田(宋状元黄公度联句,德豫敬书)

得天地精华日暖风和光世第;

钟山川秀气云蒸霞蔚啟人文(郑长琰书)

雁阵声回皓月一轮风入阁;

鳌峰耸峙烟波万里海连天。(福州萧心涛撰书於福建省文史研究馆)

天马晴岚岚开天马张张景;

鳌山照旭旭照鳌山点点金。(明万历二年进士邑人曾梦鳌撰,胡文为书)

三、雁归亭联:

石柱:

福德福星居吉地;正神正气扶民间。

在其意不在其物;有其诚必有其神。

神殿;北辰

东出日月映雁塔,北辰福德为正神。

砥柱海门山拔萃,崇宏庙宇地钟灵

四、雁阵塔遗联:

登鳌山而玩水;游雁塔可观莆。(黄鸣乔题)

雁塔朝阳未辟高原地;

士侪登阁名扬大宋时。(黄鸣俊题)

祖庙旧联(补遗):

门对壶山舒暮云而结彩;

塔建南海为压浪与镇妖。(明正德十六年姚鸣鸾题联)

锦江春色望去一场神路;

碧海秋波看来万紫千红。(明正德十二年进士姚鸣凤题联)

瑶珠堂

在鳌山村的沃里自然村,有一座三一教祠,名曰瑶珠堂。瑶珠堂于明万历1612年由三一教主林龙江嫡传弟子卢文辉创建,原名称瑶珠祠。1782年期间,受白莲教事件影响,瑶珠祠被迫改名为“瑶珠书院”。

清光绪十一年(1885)修,近代重修,保持清代建筑风格;坐北朝南,面阔五间,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主祀三一教主林龙江。堂东侧外墙内嵌“泗洲文佛”一尊。瑶珠堂也是闽中革命活动地,1946年初,时任福建省委游击1纵队队长叶良运,以江口丰美真本堂和鳌山村沃里瑶珠堂为据点开展地下活动,传播革命火种。1946年1月在江口镇石东村上林武装截击国民党运钞车时英勇牺牲。瑶珠堂现为莆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涵江文旅

编辑 | 朱丹阳

校对 | 朱艳贞

审核 | 翁开业

Hash:d0b96cac8be22c0b1ac1e2957749dd6c38e606a5

声明:此文由 莆田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