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这个被遗忘的古村落,藏着你不知道的美景!关键还免费

瑶岙,位于雁荡山支脉白龙山南麓的瑶岙,隶属乐清市虹桥镇管辖,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瑶岙何时建村已无考。据瑶岙朱氏宗谱记载,自始迁祖:燁,字永安,号玉溪,行千一,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自福建东山县迁居浙江乐清瑶岙村已逾800余年。

自虹芙隧道开通后,我每次去往芙蓉都经过瑶岙村,因为车会经过村庄,在山脚处有朱玉溪进士墓的神道门,所以大概知道是朱姓聚居村落。又因与我老家朱子故里婺源前贤朱熹同姓所以有心一游。而且曾怀疑此村朱姓与旅居福建的朱熹有关,因为之前发现有朱熹为王十朋墓志题盖,与北白象镇石船(刘宅村)“三刘”相交甚笃,且为刘氏宗谱作序等记述。

这次瑶岙游虽然没看到其朱姓与朱熹有何关联,但最大的发现是被称为温台第一关的“寿宁堡”。此前,阅读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时,曾发现他第一次自天台山而至,游历雁荡山的日记中有写到“十五日 寺后寻觅方竹数握...... 遂从岐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以此可证实瑶岙当年是乐清的重要官道也是商贾往来,百姓通行的重要枢纽。据传窑岙岭还是阻击日军入侵之地,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入蒲歧、盘石抗击倭寇时也曾从此经过。了解瑶岙后才发现,白龙山也称窑岙山,窑岙岭指的既是现在的瑶岙岭,此地现仍存有宋代古窑碗窑遗址,故称窑岙。或许是这里历代文人辈出,以窑改成瑶更具风雅。清后即改为瑶岙。

这里,现有古迹很多,唐时古道瑶岙岭,千年古刹灵山禅寺,传王十朋赶考时曾借宿于此。有相传刘伯温凿的瑶井,有结营的窑岗寨,省保单位省朱质庵墓,有见证瑶溪朱氏子孙世代繁荣的朱氏宗祠石狮群,白马殿石刻照壁,减浮定章碑,三官堂,清远桥,古驿坦,牌坊,九曲水文昌阁,治绩亭,三教堂及章太炎题墨的恤婺庵等等。古有瑶岙八景最具代表。众多古迹仿佛在讲述着这座村落的文化分量与历史的渊源。

朱质庵为朱谏之父,其生平并未入仕,父凭子贵授“南京兵部员外郎”。其墓是仿照朝廷官品埋葬制度建造的墓地,按照朱质庵的官位级别,是不允许造这样规模坟墓的。在当时有“谮越礼度”之嫌,这在省内也仅此一处。

寿宁堡,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朱守宣65岁,首倡兴建“寿宁堡”抗倭,他向朝廷呈报《建堡议》。议中有建堡理由、建法、规模等。嘉靖四十一年(1562)寿宁堡建成。周围五百丈,五门。现尚存两门,城墙门楣上镌刻着“温台第一关”“龙山毓秀”“大明嘉靖四十年建”等字样,这是瑶岙古村的重要地标。现外围部分应该是后垒,一块残缺的石条上隐约能看到“鄉進士"几个宫阁体刻字。

“邮亭传急符,往来迹相追 ”。这是古代对驿亭的写照。瑶岙驿建于元初,当时为加强防御,在瑶岙设巡检司,巡检司在元明清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明洪武二年(1369),驿丞延以元旧址重建瑶岙驿。从此开始了它数百年的迎来送往、传书待吏之效。随着乐清城的日渐繁昌,本土文人也在明代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之邑内雁荡山名扬海外,此时的驿埠来往的朝官文士一时也达到了巅峰,接待工作也成超负荷,不得不另外安排馆舍。比邻的东馆以及虹桥的接待寺,就是当年瑶岙驿分设的。

驿坦城隍庙前门边有一石碑竖靠,此碑叫《治绩亭碑》,亭圯,碑高145厘米,宽80厘米,保存完好,然字迹模糊。这治绩亭有不平凡的来历。按清《光绪乐清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扬颂知乐清县欧阳震,治乐三载,声绩旁流。

瑶岙牌坊,据村文化长廊记述,瑶岙原来有世恩坊、青云坊、应宿坊、光禄坊等十二座牌坊。但在上世纪50年代时被拆卸用作兴修水利、建筑桥梁等,现留存的孝子坊和进士坊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重修。“孝子坊”在瑶南村村口,是“大明成化岁贡生朱龙溪之门”,于乾隆元年、道光九年及1998年先后三次重建修缮。“进士坊”在瑶北村村口,为朱谏(1462~1541)而立,牌坊上有“恩荣”两字,1997年重建

瑶岙现存有两座文保古桥,位于东门的清远桥和城河东的瑶溪桥,桥面跨幅都不大,圴为石梁桥,石条上依稀还可以看到有建桥时的刻记。虽然没有太多的可点之处,但是文物保护单位。

瑶岙朱氏是乐清“四大文化家族”之一,与其并名的还有“白石钱氏”“南阁章氏”“蒲岐候氏”。

自南宋嘉定年间,朱氏始迁祖朱玉溪中进士,任乐清县令,从福建迁居到瑶岙。此后,朱氏门第蝉联,贤才辈出,成为一方望族。如元代“隐逸诗人”朱希晦,在《四库全书》中存诗186首;明代进士朱谏,官至中宪大夫;明代朱守宣,任湖广郴州知州等等。而朱镜宙则是让朱氏族人津津乐道了近百年的近代知名人士。

朱希晦,元末明初瑶岙人。朱希晦胸襟开阔,不受拘束,节俭勤恳,博通经学。他在元代文士中享有盛名,而品行高洁,尤为世人所敬重。晚年为避战乱,游历山水,最后隐居其家乡白龙山南麓的瑶川芳岙山,有"隐逸诗人"之称。朱希晦一生写诗千余首,多因物寄情,伤时感事之作,可惜大都散佚。明代永乐年间其子朱豳、正统年间其玄孙朱美,曾先后持朱希晦诗稿请人为之作序,而至嘉靖七年(1528)始由其七世孙朱谏(明吉安太守)将诗稿选辑为《云松巢集》三卷,刊行于世。清代将此诗集收于《四库全书》中,仅存诗一百八十二首。

朱鴀,字元禽,号质庵,朱谏之父乐清瑶岙人。以至孝闻,潜德弗仕,生前并无官职,其长子朱谏入仕为官,因子贵,死后赠为南京兵部员外郎。光绪《乐清县志·塚墓》记载:赠兵部员外郎朱鴀墓,在十六都灵山。

朱谏(1455一1541)明代官员。字君佐,世居瑶岙。因地处雁荡之南,故自号荡南。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历任歙县丰城县令,继升赣州、吉安郡守。办政事识大体,不屑于小廉洁,所建立之事,皆能留之久远而便于民。在吉安郡守任内,预先觉察到宁王宸濠有异图,于是积极储粮募兵,浚修濠堞。离郡后二年,宸濠果反,因早有防范,继任者很快予以平息。晚年优游家乡雁荡山,多所题咏,著有《宋史辩疑》、《学庸图说》、《李诗辩疑》、《李诗选注》、《荡南集》和《雁山志》。遗憾的是《学庸图说》、《宋史辨疑》、《诗评》等著作已失散,无从得见其原貌。《歙县志》《徽州府志》《赣州府志》《丰城县志》《丰城县志》《乐清县志》《行状》《两浙名贤录》均有记载其人、事,其著作现在仍然受诸多学者深研。

朱守宣,字言臣,号灵谷,世居瑶岙(今温州乐清),朱谏之子。曾任明光禄寺大官署正、郴州知州,归田后把雁荡书院改建为七贤祠,筑寿宁堡。著有《灵谷集》,同样是一位诗人。

庄以临(1869-1960)讳良涛,号松圃,祖籍乐清清江镇靖江村,1907年迁居瑶岙村。居官清简,提创教育,创办学堂,多所建树。1914年出任乐清县教育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聘为浙江省文史馆工作,多有著作。

朱镜宙(1889~1985)浙江乐清人,字铎民,辛亥志士、著名南洋华侨史专家、著名民国报人。国民党政府搬迁前,曾历任军政及新闻界要职,章太炎女婿。往台后,潜心学佛及致力弘法,民国三十八年(1949)创办台湾印经处,以流通佛书。著有五乘佛法与中国文化、读经札记、梦痕记、咏莪堂文录六卷、思过斋丛话十卷等多种。1985年10月逝世,享年九十七。其墓在灵山禅寺对面山坳处。

朱镜宙,不仅佛礼造诣极深也极具孝道。朱镜宙母陈氏去世后,朱镜宙不但邀集了章炳麟、吴敬恒、黄葆戊、马一浮、赵恒惕等多位民国社会名流、达官显贵为父母撰文书丹,而且选用上等的四大名贵玩石之一的太湖石,邀请江南地区装裱篆刻世家、苏州老字号集宝斋掌门人孙季渊镌刻碑石。还广邀于右任、赵熙、汪东、黄溯初、陈石遗、沈尹默、范振绪、马衡等海内挚友和文人墨客为父母恩情咏诗题词,请章炳麟赐名“咏莪堂”并题写堂名。朱镜宙自民国到近代几乎与所有政要,文人墨客多有笃交,与邑内浙军第一军旅长雁湖人余宪文,南怀瑾等更是乡梓情深。雁湖乡梅雨潭仍有其与于佑任及郡内名人雅士同游雁荡的摩崖石刻

如今的瑶岙或许只有站朱氏宗祠的天井下,在古刹中,古桥上才能感受到那种书香卷墨之气。从瑶岙的城门下穿过,仿若是沿着历史的脚步向前,一处处古迹里透出的是瑶岙人不尽的瑰丽和向往;一山一水间绽放出的是瑶岙人无穷的智慧。山水依旧,乡韵悠远。

乐游于古村落,清行于山水间,我写乐清乡土不仅是因为自己情衷于这方山水,更是便于国人游乐清寻故事之趣。所有文字仅为个人出游日记,不做地方村史传志。

自驾线路

1.乐清市区——沿104国道往虹桥方向——虹南大道——飞虹南路——飞虹北路——西城路——育英路——瑶岙(瑶南村、瑶北村)

2.公交线路:乐清老车站乘坐虹桥公交——虹桥西站转乘16路或12路公交——瑶岙(瑶南村、瑶北村)

来源:温州古道 文&图 漂哥

Hash:24efce50897b96579d47ce36802edfecdb368df6

声明:此文由 乐清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