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黄蓝杨郭”:即墨五大家族的“风云往事”
可以说,即墨五大家族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在国计民生和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家族中那些优秀的代表人物,也成为一笔宝贵财富,滋养了他们各自家族的根脉。
位于即墨区东关街上的即墨古城,如今凭借古色古香的造型,成为不少游客的休闲目的地。而即墨古城的一大特色,就是伫立于古城内外的19座牌坊,父子御史坊、湖广总督坊、总督三边坊……每座牌坊背后,都“藏”着一段关于即墨望族的“风云往事”。
古城世恩坊(重建)
古城四世一品坊(重建)
古城亚魁坊(重建)
即墨历史上从不乏名门望族。远在西汉,王吉家族兴起于即墨皋虞,东汉王吉家族后人迁居琅琊,在临沂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名门望族——琅琊王氏。西汉皇族刘寄被封康王于胶东国,国都即墨,传八代;其子刘建封皋虞侯,传六代。
明清期间,即墨“周黄蓝杨郭”五大家族兴起,他们或以学识扬名宇内,或以官职显名于世,每个家族都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资料图片:蓝氏祠堂
那么,即墨五大家族缘何而来?即墨区委党史研究中心周长凤介绍,这还要从清末《即墨县乡土志》的编修说起。
清代末年,列强入侵,朝廷腐朽,国人积贫积弱,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推动朝廷维新图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维新官员张百熙任学部尚书,奏请天下郡县纂修乡土志,“用备小学课本”,其宗旨为“务使人人由爱乡以知爱国”。
受命编修《即墨县乡土志》的即墨知县陈毓崧,聘请即墨乡贤周铭旗、黄象辕、杨孝辕等组成编修班子,由时退养在家的周铭旗任总纂。众人经过紧锣密鼓的编写,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志书完稿,为手抄本。
资料图片:黄氏位于即墨城东门外的东关村故居遗址
《即墨县乡土志》按《乡土志例目》编纂统一规定的 15 门类,设历史、人类、户口、大姓氏等。其中“大姓氏”篇,对即墨名门望族周、黄、蓝、杨、郭、江六大姓氏原籍及迁徙来墨之时间做了专门记述。
原文大意是,墨邑无大姓。皋虞王氏为琅琊王氏所从出,自抚平侯王崇之后早经移徙他乡。明代以来,群以周、黄、蓝、杨四姓相推;清代郭氏崛起,至今诗礼世家;其他如江氏,阅今几代,家族传世可考,也是著名大姓。
不过后来,也许是便于民间口口相传的缘故,后人均称“周黄蓝杨郭”而没有了江姓,加之作为官书和乡土教材浅显易懂便于诵读,“周黄蓝杨郭”这一说法也就妇孺皆知、传之久远了。
可以说,即墨五大家族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在国计民生和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家族中那些优秀的代表人物,也成为一笔宝贵财富,滋养了他们各自家族的根脉。
资料图片:世恩坊
周家代表人物周如砥,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在任20年,官至国子监祭酒,成为明朝最高学府掌门人,赠礼部右侍郎,以文章名天下。
黄家代表人物黄嘉善,官至兵部尚书,明万历五年中进士,历任叶县知县、大同知府、宁夏巡抚、陕西三边总督等职,后累升至兵部尚书。
资料图片:蓝氏华阳书院遗址
蓝家代表人物蓝田,官至监察御史。弘治五年乡试中举,年仅16岁,明嘉靖二年中进士,后来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蓝田的父亲蓝章,是蓝氏家族第一个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也是蓝氏家族仕宦成就最卓著的一个,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由于父子二人都在陕西执政,当地人赞曰:“一按一抚,一子一父,虏不犯边,民得安堵”。
资料图片:杨良臣画像
杨家代表人物杨良臣,明弘治十二年考中戊午科举人。初授山西太平县令,后调任山西泽州黎城县令,后因平复叛乱有功,提升为太原府通判。
资料图片:国子监牌坊
郭家的代表人物郭琇,十七补秀才,三十二成举人,三十三中进士,初任江南吴江知县,后为江南道监察御史,最后官至清湖广总督从一品大员,成为康熙王朝著名的“骨鲠大臣”。
据清同治《即墨县志》记载,明清两朝,即墨五大家族共考中进士 35人。除进士之外,周、黄、蓝、杨、郭各大姓氏家族人才辈出,所中举人、贡士、武举等有数百人之多,秀才更是不计其数。
五大望族的著述、诗文繁多。其中《北泉集》《华野疏稿》等 5 部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或存目。此外,他们重视教育,创办了华阳书院、东厓书院、崂山上书院、下书院、上庄书院等,家族人才辈出。
来源:青岛文旅
Hash:ce03b6cc55ae0942e1aaa1c19b77ef0dfd5be84b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山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