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绘 | 名门望族:望族文化的书香传承

慈城历史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唐开元建县城以来,名家望族不断涌现,历朝历代都留下独特的文化印记。家族历史文化传承到各界名流故居及建筑上的雕刻艺术,让人感受到这块神奇的土地深厚的底蕴和无穷的魅力。

一、望族文化的书香传承

所谓望族,是人们对地方上有重大势力或重大影响家族的通称。它们大多有悠久的历史,有较多的人口数量,有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聚族而居。除了家族的历史、人口、规模等前提外,还必须具备人才辈出这个最重要的条件,如在科举上未出过一名进士,无一位四品以上的官员,那么这个家族就不具备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人口再多,历史再长,也只算是大族而已。只有举族人多势盛,而且世代为达官显贵的家族,才称得上是名门望族,如慈城董氏、冯氏、王氏、张氏等家族。这些家族都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两汉之时,他们就从北方迁居慈城这块风水宝地,生生不息至今。如董氏始祖,即是汉董孝子的祖父、大儒董仲舒的孙子董春。冯氏始祖即是汉建安六年(201)任句章令的冯冕。后曹氏篡汉,无法回原籍,遂隐居于慈城西八字桥村。王氏始祖即是汉时捐资建造慈城西乡王子桥的王修了。张氏始祖即是汉初隐居于慈城东乡灵山的骠骑将军张济芳。

另外更多像钱氏、姚氏、叶氏、郑氏、童氏、桂氏、刘氏、向氏、袁氏、陈氏、胡氏、孙氏、李氏、余氏、杨氏、严氏、方氏、阮氏、罗氏、赵氏、周氏、邵氏等都是在唐宋之际迁来的。特别是两宋之际的王侯将相,从北方护送康王赵构南渡,或是北方名人富人不堪当地长期的战乱,远走江南来暂时躲避灾难。然后发现这里山清水秀,风俗敦朴,逐渐爱慕上慈城这块土地。据光绪《慈溪县志》相关记载,宋代是慈溪县望族发展史上一个转折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其中主体是北方著姓望族,科举世家,从而更新了慈溪县的人口构成,加速了本地区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巨大变化。当然这些家族发展都有一个过程,首先,是考虑生存,适应环境。其次,需要积累财产,思考发展。其三,要增加人丁,壮大族民。因为千里迢迢到慈溪落户时,往往只是孤身一人或是由三四个人构成的一户家庭。其四,要依靠家族成员群策群力,各尽所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同时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宋元时慈溪县有公认的四大望族“姚、刘、冯、陈”,而到明初时又增加了钱、叶、向、桂、胡、郑、王、张、孙、袁、童、董、周、费、洪、杨等望族,达到20余家。而慈城望族的鼎盛时期应在明清之际,由于这一时期的许多家族已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也具备了相当强的经济实力,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因而在科名、学业、仕途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同时人口数量也在快速增长。

像慈城冯氏家族,是明清时慈溪县公认的最大望族,在县城内及周边地区居住的族人就有上万人,这还不包括历年已迁往外地的更多的冯氏后裔。冯氏在城内建有规模宏大的16座宗祠,家族房产占整个县城的五分之一,历史上曾出过56位进士、104位举人、67位贡生,并走出6位尚书,多位布政、知府之类的高官。其他望族如董氏、张氏、王氏、陈氏、周氏、叶氏、杨氏等在县城内外也都有数千人居住。即使被公认为人丁不是很旺的桂氏家族,清末则有“烟火五百家”;向氏家族也有“同宗三百家”之说。可见慈城优越的自然条件、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文化传统,是望族能够不断发展的基本保证。

为了延续家族文化血脉,达到世代有人中科举,登高位,光宗耀祖之目的,望族中有识之士历来不惜代价,努力办好以下三件大事:创办书院、构筑藏书楼、著书立说。

慈溪县境内历史上曾创办过的书院,有迹可查的有十多座。最早是建于慈湖北岸三国时东吴名相阚泽创办的德润书室,后唐大中二年(848)慈溪县令李楚臣在德润书室原址复设德润书院。宋嘉泰元年(1201)慈城心学大师杨简,为宣扬慈湖理学,兼教导杨氏后裔博通文史,追求仕途,在慈湖北岸原德润书院西面创办了谈妙书屋。杨简故后,他的子孙和弟子于宋宝庆年间,在谈妙书屋旧址创立了慈湖书院,慈湖书院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书院之一,开创了慈城私学的先河。到了明代,慈湖书院逐渐蒙上了官方的色彩,既是慈城杨氏家庙,又由官方任命山长(慈湖书院院长)。

在宋宝庆年间慈湖书院创办的同时,宋庆元二年(1196)进士、官尚书右丞的杨简的弟子桂万荣,为了宣传慈湖心学,告老还乡后筑室于汤山,创建石坡书院。汤山在今慈城小东门外半里,是桂氏家族教育家族子弟的私立学校,共传承了八代,历经 300 年左右,培养了多位国家栋梁之才。清初史学大师全祖望在《石坡书院记》一文中写道:“今慈湖东山之麓有石坡书院,即当年所讲学也。桂氏自石坡以后,世守慈湖家法,明初尚有如容斋之敦朴,长史之深醇,古香之精博,文修之伉直,声闻不坠,至今六百余年,犹有奉慈湖之祀,香火可为远矣。”文中的容斋即桂同德,字容斋,桂万荣的四世孙。长史即明初通儒、帝师桂彦良,官为左长史,洪武帝朱元璋称赞他道:“江南大儒,唯卿一人。”古香先生即桂怀英,以博学称,方孝孺慕其名,不远数百里而造访他,论议后大惊服。卒后,学者尊他为“古香先生”。文修即桂宗儒,长史桂彦良的从子,与弟桂宗蕃以贡预修《永乐大典》,书成,授蕲春同知,后拜修撰。宋桂万荣创办了石坡书院后,慈城的桂氏家族一袭成为浙东著名的家族,也是全国桂氏最著名的科举家族。从宋到清慈城桂氏曾走出进士 16 人,是当之无愧的科举世家。

元至大三年(1310)童氏家族代表人物童金在县西北 30 里杜湖边创办桂州书院。赵氏家族代表人物赵楷,宋末元初隐居县西一里大宝山麓,创建宝峰书院,再传杨简学说。除了上述这些著名书院外,明清时期慈城望族还创办了数十家大大小小的书院,较著名的有以下十余家:明南昌教谕冯钢在慈城小北门外石刺岭下创办的石峰书院;明参议、进士周旋在慈湖西北山麓创办的西溪书院;明兵部尚书姚镆在慈城大东门外琴山下创办的东泉书院;明大学士袁炜在慈湖北岸袁峰下创办的阚峰书院;明襄府教授冯柯在小北门外虎啸山麓创办的宝阴书院;明襄府右长史刘士逵在慈城东山下创办 峰书院。明都御史秦宗道在慈城大东门外创办屿湖书院。明布政冯成能在小北门外慈湖北岸创办慈湖精舍。清雍正年间慈溪知县张叔郿在县学内始设义塾,慈溪名士郑性捐田 39 亩,以掌教薪水。乾隆十六年(1751),慈溪知县陈朝栋以孔庙尊经阁下为学舍,创办德润书院。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黄兆台暨邑人冯璟徒建德润书院于大东门内,中为讲堂,冀以两庑。德润书院由官方和民间大姓共同策划和创建,是继慈湖书院、宝峰书院后,慈溪县第三所著名书院,培养了许多科举人才。

慈城历史上不要说儒人建有多座藏书楼,就是商人也好多带有读书种子,他们年轻时由于各种原因中断学业,后来尽管踏入商道,但读书买书藏书的嗜好终身不改。每当事业成功,都会建一间书斋或一座书楼,在那里看书写作,静心修身,韬光养晦。给儿孙创造一个鲤鱼跳龙门的优越条件,不让后代继续走上前辈四海为家的商贾之道。正所谓“卧薪尝胆读好书,一门心思登云梯”。

慈溪历史上最早的藏书楼(室),是吴越时费日璋的峰山精舍。南宋有杨简的谈妙书屋、刘祖扬的介白楼、桂万荣的石坡书院、罗仲舒的经训室等多处。元代有小北门外陈守常的北山书屋、大宝山麓理学大师赵楷的宝峰书院藏书室等多处。明代有乌本良的春风斋、桂慎的双桂轩、时铭的梦墨轩、冯炼的谦光堂、周津的万卷楼、冯元仲的天益山房等数十处,清代有姜宸英的苇间书屋、郑性的二老阁、顾的伴梅草堂、冯汝霖的寄月楼、冯云濠的醉经阁、冯本怀的抱珠楼、王庸敬的万绿轩、冯祖宪的耕余楼,俞挺芝的守约轩,王定祥的映红楼等数十家。

而慈溪人历史上所撰著作,根据清光绪《慈溪县志·艺文志》记载,并对慈溪县主要的17个家族初步予以统计,从宋至清共刻印各种著作1000多种。其中冯氏157种,张氏82种,郑氏84种,桂氏59种,叶氏113种,董氏51种,王氏84种,刘氏40种,姚氏23种,陈氏55种,周氏55种,杨氏54种,姜氏30种,裘氏87种,黄氏15种,孙氏7种。

Hash:dc2c316ceea1b925e1243d3659ecafeedfbcb519

声明:此文由 宁波出版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