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这个被遗忘的历史文化古村,藏着你不知道的美景!关键还免费

文&图 漂哥

周未,因为有些琐事不能远行,便想着找个附近的村落走走,这也是近年来我一直坚持的爱好。做为一位异乡客我却一直对乐清这座山海之城充满好奇,大山之灵秀,文运之昌远,村落之古朴都是深深吸引我的地方。于是附近的黄塘古村便成了我此次首选目的地。

  

初到白龙山下的黄塘古村宛如进入了一座城,一条村庄水泥道在过了村头大牌坊后豁然开朗犹如桃花源记中的景致般铺散开来。水泥道也变得宽敞洁净,在“浙江历史文化名村”巨型石牌前一分为二,整洁干净的路面在两旁的绿化带下向村庄方向蔓延。一座人工公园郁郁葱葱犹如一道屏风。正前方的“孝义堂”、“文昌阁”等仿古建筑高大宏伟古朴归真,亭台长廊依水环溪甚有"楼阁台榭,转相连注,山池玩好,穷尽雕丽。"之境。在湛蓝晴空之下,碧水青山相映之间我算是踏入了黄塘这座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的大门。

  

黄塘,古时因村旁有一条黄泥堤塘而起名叫黄塘。据说黄塘古村的选址布局还是很讲究风水的,村前有淡溪潺潺流水,背靠道教福地白龙山,村落与自然相互融合,人与山、水三者合一。古人选择聚居地时多半会以依山傍水为第一,宜居宜生;其二会设定一个水口,主要以塘、亭、桥、阁、树等物为标,藏风聚气;水为财,桥、阁为锁这些因素黄塘的村口皆俱,这也是浙南山水画的特性。

  

黄塘古村是典型的氏族聚居村落,是以周姓为大宗。北宋嘉佑年间,原籍湖南道州,时任福建漳州任通判的周端颂奉调温郡后弃官,择居永嘉箬溪,二世始周仕勋于宋元佑六年(1061)从永嘉箬溪迁至周岙(今淡溪水库边),后移徒黄塘定居于此,已历时九百多年。(此宗比同为湖南道州奉《爱莲说》作者周敦颐(1017-1073年)为始祖的乐城宗略早)。黄塘因其地四山相环,隐若城郭,固可立千万世子孙之基,惟地当永邑。此后乃有后裔迁居泽基、张庄、南山、杨川等地。 自此,黄塘周氏在乐清世代繁延,清至民国时期更是氏族繁荣、文风鼎盛。

黄塘古村的古,远可推进自新石器时代,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出土了石犁、石爷、石凿等文物,证实境内早在5000余年前便有人类活动。而寿昌寺,始建于隋朝,规模宏大,民国十三年竺摩大师曾在此受戒出家。解放后迁至村东青龙山上。据《乐清文史》记载,寿昌寿造型古雅气势宏伟,总占地三十余亩。

黄塘村的特色还在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民居数量众多,各具特色。古民居大多采用浙南传统的穿斗、抬梁混合的梁架形式,古民居内还保留大量精美的灰雕、木雕石雕和众多的牌匾及楹联。此外部分古民居又融合了西方建筑元素,中西合璧,古韵纷呈。

  

周氏大宗,择址于青龙首位,坐北朝南,硬山顶,由大小两组四合院式构建。门前有四对旗杆石,上雕云纹,年代已无考。东侧宗祠,对称严谨,中为门厅,左右设厢房,后置古戏台。戏台前石柱上刻对联,前柱刻“扮演就千古兴亡胜负,妆点出百年离合悲欢”。碰巧有几位周氏老人在纳凉,便索性向其了解了些村中历史,据老人讲:东侧宗祠1952年受灾于台风,前半部分倒塌。后族人按原形重建,包括泽基,张庄等分支也各有捐助;部分石柱础,石条等也是原物件;门台“周氏大宗”牌匾为岭底乡泽基`小歧周’周丕振所书。

  

古寨墙,根据老人指引,进入村中最先看到的便是一段古寨墙。古寨墙始建于清宣统三年,由溪石垒砌而成。据周氏族谱记载:“聚数十万黔首而为一部落,其中刀矛剑戬攻守具备,本可以固然,无一城堡以联络之,恐不足以御外侮。合数百宗族而为一村落,其中庐舍闾巷安顿合度,固可以自适,然无一围墙以团聚之,恐无以示巩固我周氏自宋时太祖之基业”。 清光绪后期,附近数县之无业游民,揭竿持械,聚众数百人,直接威胁到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吾胞公季思心甚忧之”,于是族人出资建筑寨墙,历时数年,寨墙建成后“高丈余,广七尺,周围千余丈”,有力地保障了村里的安全。周氏围墙落成记的作者周熊祥在围墙竣工之日记下了黄塘周氏这一宏举。根据其记载和时间推断主事人应为上溪头屋主人周焕西。

黄塘的古民居之多是来之前未曾想到的,脑子里有的只为一睹曾任民国浙江省议员周安联的老房子。进入村庄时远远的就看到曾在某报道中见过的三层楼的老洋楼特别显目,但走近时却不知道该从哪进,又是中午饭点时间,巷子里也没碰到路人,徘绯徊徊居然走到真正老洋房指示牌前。正在纳闷,巷子里走出一位中年男子,还没等我开口,他便边走边笑着问我,“是不是来看老房子的,这是老洋房,就从这里进,如果要拍照,就到后面,那边墙上有浮雕”。一脸囧懵的我赶紧的问,那三层楼该怎么进去,中年男子继续说那叫三退屋,从三退屋指示牌门口进。谢..,还没等我说完,人己消失在巷头古屋转角处。自周氏宗祠遇到的几位老人到刚路过的村人都给我留下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感受,不愧为诗礼传世,敦亲睦族之邦。

老洋房,清嘉庆十年(1805年),由村人周世鹏所建,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前后两进。第一进外墙采用西式处理手法,有楼,中间正门采用拱券,门口对联采用青田石雕刻而成。历经百年风雨无半点风化,中书“居仁由义”,第一进内侧二楼设轩廊,栏杆采用缕空木雕,精美新颖。第二进正房,梁架为穿斗抬梁式,正堂上有“风高陶孟”、“硕德堪风”二匾。彰显祖上书香门弟,悌孝遗风。第二进为后院,院墙正中及左右两侧三处有精美砖雕影壁。

三退屋,是村中所有老屋建筑面积最大的,面积有3191平方米。建筑的风格和其他无殊。有意思的是,在古香古色的古老建筑里,原来东厢房的位置上还建有一座三层小洋楼。是由当时国民党官员周序联(周序联,号维翰,生于光绪年间,擅长独奏二胡,当时有“黄塘维翰二胡,芙蓉卢平三弦”之美名。)改建而成的。据说洋楼的墙壁是由糯米、糖汁、石灰组成的,非常牢固。门台上的一些西式风格的花纹上颜色依然鲜艳。虽然在中式古建筑中突兀地夹杂着这样一座西方风格的楼房,让人有不伦不类的感觉,但是它们和谐相处,见证了一段历史。

上溪头老屋,清光绪24年(1898年)周焕西所建,硬山顶木构建筑,门楼高于墙体,中西合璧,砖雕繁杂精细,正堂中午没神龛,上挂“富寿康宁”匾额,是民国八年浙江省省长齐耀珊为周氏胡大夫人七十大寿所题。

  

黄塘古建筑群较为集中,记载现存的有8座,其中现存最早的是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的“屏墙底老屋”,村人周朝玉所建。而保存最完好的则是远离村庄的洋头老屋,屋内有光绪年间“迪光垂裕”匾额。其它还有“大路头”,“街路头”,“祠堂后”数座年代相近,风格相似的古民居。同时发现一个奇怪现象便是所有老房名字基本上都表述岀了房子所在位置和建筑特点。

  

当踏上《乐清县志》记载始建于宋崇宁年间(清乾隆廿六年十月重建)的“考义桥”时,不禁让人想起那些被村人世代传颂的“割股救亲”,“忠贞守节”的故事不仅仅是族谱上的一段文字,更是一种孝悌忠信的教诲。老屋里的每一块匾额就是一个故事,每一对楹联就是一种传承。

乐游于古村落,喜行于山水间,我写乐清乡土不仅是因为自己情衷于这方山水,更是便于国人游乐清寻故事之趣。所有文字仅为个人出游日记,不做地方村史传志。

Hash:51d11d370c71addea65f8a10e03ae031f4a3c359

声明:此文由 温州古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