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长城第一墩,原来不是嘉峪关城楼,而是在这个地方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它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程,那横亘在中国大地上的一砖一石、一城一池,都承载着古老民族血脉相连的记忆。作为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长城见证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将曾经的光荣和梦想传承至今。

位于嘉峪关明长城,是中国长城的西部起始端。很多人知道长城的东部起点——山海关老龙头,那里海天一色,风景优美,适合旅行度假。而位于嘉峪关的天下第一墩西起点,却知者寥寥。以前西部欠发达,来嘉峪关市交通不便,住宿条件和饮食习惯的原因,普遍游客不多。如今随着高铁的贯通,这个偏僻的天下第一雄关将逐渐被人们熟知。

显赫第一墩台,残临讨赖危壁

长城第一墩,又称讨赖河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也是长城沿线建筑规模最壮观、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关隘。长城第一墩,是关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设有坞、驿马、驿驼、食宿、积薪等物,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守兵。

讨赖河谷,就在天下第一墩旁。讨赖河由祁连山的雪水汇聚而成,湍急的河水在戈壁滩上,切割出一道深邃的河谷,蜿蜒东流,从未停息,也给这片荒凉的土地带来了生机。冬天的河水早已干涸,露出坑洼不平的河床。西北风呼呼地在峡谷间灌着,让人竟有一丝丝身在美国西部大峡谷的错觉。苍茫大地,辽阔深远,气吞山河。

说起讨赖河这个看上去颇为戏谑的名字,讨赖河属黑河水系。古代文献中称“呼蚕水”,后因发源于祁连山中的讨赖掌,易名讨赖河。“讨赖”是匈奴语的译音,有译作“陶勒”、“托来”、“讨莱”或“洮赉”等名称。在茫茫的沙漠戈壁中,突然出现了这样一条河流,给人带来无比震憾。

第一次见到第一墩的时候,觉得它就像一名伤痕累累的老将军,但身姿依然非常挺拔。纵使风烛残年,依然挺直着腰背,经受着此地日复一日的飞沙走石。天下第一墩的历史遗迹还在,在历史的洪流下只剩下崩塌的土堆,那灰黄色的城墙还依旧站立着,它挡得住一时的风沙,却挡不住历史的车轮。斑驳的墙体诉说着那旧时的故事,也许就有一队鞑靼人趁夜翻过了这墙,偷袭了边关。

风起云涌两千年,尽管长城已经不在有过去的作用,但它的影响永远铭刻在国人的心中,就像国歌里唱的一样,为了国家的富强,我们也要万众一心,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长城让中国人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侮;长城也让我们明白,家园是需要篱笆的;长城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它让我们各族人民血脉相连。

触碰西部长城冰冷的墙壁,无论是土夯还是砖砌的,无论是芦苇压泥还是沙石堆砌的,似乎都能够听到到号角吹起黄沙的呜咽声,兵戈铁马的厮杀声,箭簇射入城墙泥土的扑簌声,刀剑划开肉体的破裂声,城内女人孩子的哭泣声,以及战争告一段落时,痛的呻吟和叹息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没有埋没在修建长城的苦役中,就是战死沙场无人回。

未能连贯的古长城形成了一个大缺口,在古时,踏过这个缺口,便来到了关外,就和我们现在说的出国差不多。我们特地跑到城墙外站了一会,明显觉得,关外的风更狂野了一些。别小看这不高的城墙,它对关内人民的庇护,可是润物细无声的存在。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站在这里,会想起过去的那些边塞诗人,真实的感情抒发皆来自这些真实的场景,我们也完成了一次与时间的对话。

夕阳渐渐远去,气温持续下降,这座长城第一墩,就像一位垂暮的老将军,独自伫立在风中久久沉思,默默注视着讨赖河两岸的山川大地。虽然它经历了太多四季轮回,看过了无数长河落日,而岁月的沧桑,终究改变不了它的壮志雄心。

巍巍悬壁长城,漫漫丝绸古道

“悬壁长城”,仅“悬壁”二字便显示出这段长城之险势。城墙自山上陡跌而下,陡峭直长,好似倒挂山脊、铁臂悬空,封锁了石关峡口,故称“悬壁长城”。宛如一条巨蛇在陡峭的山脊上蜿蜒爬行,有着“西部八达岭”之称。在首墩和山坡上筑台阶式漫道。游人拾阶而上,平坦处如履平地,险峻处如攀绝壁。颇似北京八达岭长城。有诗赞云:“万里长城万里关,迭障黑山暗壁悬。”说的就是这里。

说起“悬壁长城”,就不能不说丝绸之路。“悬壁长城”与近在咫尺的“石关峡长城”,为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地段。古为绿洲戈壁之分野,河西保障之咽喉。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守石关峡口。石关峡口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从汉及明,经石关峡出入西域诸国的军政官吏、商胡贩客不计其数。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等都在此留过史迹,演绎了中华民族融合、发展和强盛的历史篇章。

来到黑山脚下,看到半山腰的城墙与呈黑褐色的山体连成一体,浑然天成,十分壮观。在黑褐色的山体中,似有一条黄色的长龙,弯曲盘旋着。悬壁长城的规模远比不上八达岭长城,大约有一米宽,三个人并排走都比较困难。这里比嘉峪关城关更为荒凉,除了湛蓝的天空,就只有黄色的城墙和黑色的山体。

如果说长城第一墩是将军廉颇老矣,那么悬壁长城便是正值盛年,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一腔热血。在河西走廊势如破竹,力挽狂澜,救万民于水火,谱写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动人传奇。

踩在长城上,抚摸着冷冷的墙垛,凝望着显露淡青的荒漠,才会有”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真实感受。在我眼里,这些古老的城墙都是灵性不泯的,时空的转换中,仿佛空气里还残存着先人们的气息。想象着当长城墩台上狼烟冲天之时,那千军万马席卷而来的滚滚烟尘。历史长河里,唱诗一般的回声历久了春风秋雨,缥缥渺渺、若隐若现的低声呤唱,使人萌生了许多沧桑的感怀。

悬壁长城是由黄土片石夹沙夯筑而成的,高达6米,城墙片石层厚10-15厘米,土层厚10-12厘米。这里气候干燥,土又带有很强的粘性,夯筑成形后就无比坚固,虽经历数百年长城仍然屹立着。长城的这一段是明代修建的,经过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坦露出一段段的断痕,但并不影响它的神秘和悲壮。放眼关外茫茫戈壁和关内的片片绿洲,感到一种从没有过的真实和力量,顿生无限遐想。

想起《大话西游》里的最后一幕,紫霞仙子在城楼看着至尊宝远去,耳边回荡着那句: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云彩来娶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我猜不着这结局。这剧情恍若隔世的迷离纷杂,如同站在悬壁长城上看着千百年遗存的我们,在广袤的戈壁沙漠上,在时间的长河里,人类总是那么的渺小。

长城脚下,一队驼队伴着驼铃步履艰难地走来,让人想起了当年驼马商队络绎不绝的丝绸之路。 环顾盘垣而建的长城,想想曾经的古战场,骠悍的战马、勇猛的将士、险峻的关隘、锋利的刀剑,以及装满货物等待出关的商人,奔走于四方的旅人,这里曾经是多么的繁华,但却也充满了肃穆。往事如斯,那些久远的故事已成为一去不返的历史。如今,这段沿着山脊延绵向前的古城墙,再也听不到那万箭齐发的喑咽呐喊,再也看不到那战马飞奔扬起的尘土,这里只有前来追寻古战场的游人。

一道墙,围着古老的文明,围着浩瀚的岁月。一道墙,围着欲望与理想,围着牺牲与希望。连绵长城万里,塞上烽火千年。前世沧桑,狼烟起,谁主沉浮?长城的形象在我们心中越来越清晰,它固若金汤、威震四方;它盘旋在高山,它也延伸至大漠。长城是中国人挺直的脊梁,也是中华民族宽广的胸怀。

【关于作者】

雪梨酱,多平台签约旅行家、亲子达人/签约摄影师/旅游博主/视频自媒体。

微博:Shirley雪梨酱

微信:shirleyzhu426

公众号:雪梨酱乐游世界

未经许可,所有图文视频均谢绝转载。

约拍、约稿、其他合作麻烦私信联系,谢谢!

Hash:c0314a759b00a1ec586802b71e80a39347b6e875

声明:此文由 Shirley雪梨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