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 | 老济南的四合院,那一院风情

我们的记者穿梭于济南的大街小巷,采访了很多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们,作为建筑,我们不想说太多,我们更愿意关注他们的生活,所有的房子都旧了,很多院子里面,有几代人成长的记忆,人们都很乐意把这些告诉我们,所有的人都向往新的生活,但都希望能留下这些可贵的记忆。

1

济南式的四合院

一提起四合院,我第一反应是北京,北京的四合院,已经作为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建筑,溶入北京这个城市的血液之中,而一直游走于济南街街巷巷的姜波摇摇头:济南的四合院,也很好。

济南古城始建于汉,至清朝时已形成了完整的城市布局。由于山东境内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至深,济南古城具有强烈的封闭性,又由于济南依山靠水且城内泉水众多等特殊自然环境的影响,济南古城的建筑布局与建筑形式兼收内陆与沿海地区的特点,既有北国建筑的深厚淳朴,又具江南水乡轻巧灵秀的特色。当时济南古城区内的传统民居多采用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布局,青砖墙,灰瓦花脊。该区内的民居多以“一进院”为主,只有富商和达官贵族才得以拥有“二进院”

或多进院。

状元府是清光绪年间新科状元陈冕的府邸。今济南鞭指巷9号、11号院落均是当时状元府的一部份。鞭指巷9号院落也是传统的二进四合院,坐西朝东,房屋共22间,现供大约7户人家居住,由于年久失修,府邸已经失去往日的华丽与威严;门楼、屋脊、木棂门窗等局部遭到严重破坏。

“金有大官邸”位于济南宽厚所街55号,建于民国初年。其主人叫金有大,为清末县令。此宅院是一种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楼阁式”四合院,这在济南是少见的。“金官邸”现为历下区东仓房管所,内院为报社所用。现存建筑为二进院,后院四合楼保存相当完美,西洋风格的拱式大窗以及极精致的砖雕仍能显示出官宦人家的气派。济南的四合院都有特别的讲究,也有非常明显的建筑特点,具体体现在:

门楼:门楼是济南四合院中的一大亮点,它的整体形象、造型尺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影壁:影壁是济南民居中最富装饰的地方。影壁即古代所谓的萧墙,是为了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而建造的,它使人们进门后不是长驱直入,而是先见影壁,有个心理准备和迂回。影壁与大门相呼应,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济南的影壁大多与厢房的山墙相结合,既依附于山墙,又突出于山墙,它的四周为精美的砖石雕刻。

雕刻:四合院中随处可见的精美雕刻见证了济南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门楼、影壁、厅堂、虎座门,到处透着民间雕刻艺术。圆雕滑润丰满,浮雕行云流水,透雕玲珑剔透,是济南人们千百年来一辈又一辈雕刻艺术精华的积淀。雕刻集中了多种形式,以琴棋书画、花草瑞兽为主要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出泥荷花"的形象在济南四合院中非常多见,这正是济南地方特色的体现,使人们情不自禁的想起"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石榴树:石榴树也是济南民居中一大特色。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个院落中都种有石榴树。据该处居民讲,古时候人们崇尚"多子多福",石榴树则寄托了他们对生活的愿望;另外,当时人们生活水平较低,"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于是就拿石榴果实给孩子充饥。总之,石榴树蕴涵着人们的传统愿望。

2

朱家往事

坐落在东顺城街的老朱家,祖上至今已有8代人了,他的这座老四合院已有100多年的历史,83岁的朱老爷子是住在这儿的朱家后代中的最年长者,1920年,他出生在这个小院,作为这个家族的一员,继续着朱家的故事。

清末,老东门附近已发展成为商埠,一度繁华,朱先生的父亲和堂兄弟五个共同住在这座土坯的老四合院里,一家人也算合乐。后来,朱先生的三叔和五叔因为做盐务,日益发达,就在老院子的南边盖了座新的四合院,比起旧院,这座新院就宽敞气派多了。新院的墙是夹板墙,砖瓦在最外层兼具装饰作用,墙厚60多厘米,使得屋里冬暖夏凉,门外有两块拴马石,这是当时大户人家的象征。

大门为二重楼,石头到顶,正对大门是一影壁墙,往里一拐是一道圆拱门,再往里还有一重门。新院有前后两院,前院东屋是客厅,客厅南面一个小暗间放寿材,院内为条子路,正对大门的西屋为一过堂屋,过堂屋逢红白大事才开,平时五叔住在这儿。

兄弟分家后,家境的不同也显示出来了,老三、老五干盐务,过起了大户人家的生活。老大家也算兴旺,唯老二,也就是朱老先生的父亲因有些傻气,过得不是很好。但奇怪的是,老三、老五家财旺人不旺,养不住儿子,就把朱老先生的二哥过继了过去,朱老爷子的二哥长到二十多岁就因病开始吸食大烟,不久身亡,老三和老五家也就只剩女儿,按当时人的说法,也就是绝后了。老大家也只有四个女儿,本也想从老二家过继一个儿子,但因了那个孩子的事,朱老先生的父亲断然不肯了……

朱老先生说起这些事情,总会叹一声:其实一家人,只要安安乐乐的就可以了,看看我们这小院,大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但每家都过得高高兴兴,有滋有味的,这就最好了。

临走时,朱老先生还自豪的告诉我们,当年山东电视台拍《水浒》的时候,就是在那座新院的后院里……

3

热闹生活

这是一座很小的院子,屋子规规矩矩地围成四方,这算是最实在的那种四合院吧,影壁上画着竹,木质的柱子斑斑驳驳。

住在这院里的戴老太太让我们坐在沙发上,自己很随意的搬了一个大马扎,便讲起了这个小院的生活。院建了有五十几个年头了,房子的旧主人据说是解放前的银行职员。

老戴是上海人,嫁到山东来后,现在是一口标准的山东话,甚至性格也像山东人一样爽朗。说起胡同里的人们,她提到最多的就是"团结"----"俺胡同的人可团结喽,谁家有个什么事儿都能帮把手,你就说哪家有个红白喜事的,家富家穷的都会多多少少随些,住一个院里多少年了,来个生人,谁都得问问:找谁啊?什么事儿啊?……"

天气好的时候,院里的老人们喜欢在胡同口晒晒太阳,拉拉家常,儿女们长大了,都有了自己的事业,也就少了陪父母的时间。老人们便有了老人们自己的热闹。老戴在屋里养了很多花,每天给花浇水养护,是老戴特喜欢做的事儿,平常有时间,就跟老姐妹们去跳扇子舞,活动活动,就觉得自己年轻了十多岁的样子。

老戴还提起隔壁的老太太,每天早上三点多钟就起来爬山去,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着。

房子旧了,总是漏水,房子里也很潮,墙壁也已经被熏得黑黑的,都说要拆迁,老戴倒是很看得开:"搬了也好,这房子太破了,只有一点儿怪舍不得的,搬了新房,就不能跟这些老街坊们在一块儿了,就得认识新的人,可这楼房不是平房家,家家上锁,平常除了上班的小年轻们,谁还兴串门子啊!唉……"

走出老戴家,我们走向胡同的另一边,每家的大门都敞开着,我们在一个年轻人的指点下,走进了王老伯家。

王老伯老两口住在这套四合院的南屋,说起这个院子,两位老人的话多起来:这个院子么,也得有五六十年了,以前是个窑厂,我们在这儿住了三十来年,也没什么好看的,破破烂烂的,院子里住着四五户人家,不过虽然人少,但大家可挺抱团儿的。

以前院子里住很多户,随着时间的流逝,房子多半换了几个主人,但院里那间共用的小厨房里,还是常常传来欢声笑语。

这个小小的厨房是小院里惟一可以做饭的地方,院里的人们都用这个厨房,挤是挤了点儿,但每到做饭的时候,人们总会家长里短的有说有笑,还会互相品尝对方的手艺,或者推荐点新菜谱什么的,几户人家,过得也热热闹闹,和和乐乐的。

当然,老人也有老人的骄傲,那就是他的外孙大鹏----大鹏三四年级的时候拍过一部反映老字号瑞蚨祥的电视剧,高中在实验中学念了两年,后来保送进山东大学读书,这不,这段时间又憋着劲儿要出国呢!

正说到高兴处,王老伯的老伴一拍脑袋:哟,差点把这事儿给忘了,过两天三八节,咱们组织了一些活动,不行,我得去找老戴商量商量!你们先聊着!说着,便急匆匆地出了门,王老伯看着老伴的身影,笑着说:看她,这胡同里,数她们几个人最热心,这么大年纪了,还天天跑来跑去的办活动,呵呵……

4

状元府人家

状元府在今济南鞭指巷内。是清光绪年间新科状元陈冕的府邸。

陈冕,1859年生于济南古城区内的鞭指巷9号院内,17岁中举人,24岁中状元,是清朝最年轻的举人,也是清朝最年轻的状元。可惜天妒英才,35岁因病去世,"未大显而夭亡"。今济南鞭指巷9号、11号院落均为当时状元府的一部分。

初见状元府,先被其门楼震住:高高耸立,足有四五米高,门楼坐西向东,这是受民间方位和风水观念的影响,据八卦所示此处开门,主"大吉大利"。

拾级而上,进了门楼便是一面影壁,上面的图案已斑驳,但影壁上方也有高高跃起的花脊,与大门楼的花脊遥相呼应。

顺影壁一拐,跨过一道门,迎面就是一棵粗大的石榴树,古时人们崇尚"多子多福",石榴树则寄托了他们对生活的愿望。另外,当时的人们生活水平比较低,没有粮食时,就拿石榴给孩子们充饥。

据老人讲,当初,状元府由三个相同的院落组合而成。很早以前,还有光绪帝御赐"状元府"匾悬挂于大门内,现已遗失。最南端的院子被完全拆除,宅基被济南某印染厂的宿舍楼占据。

鞭指巷9号、11号院落是传统的二进四合院,坐西朝东,前后院各有厢房六间,左右各三间。内外两院虽有中门相通,但"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门,必遮其面。"(《事林广记》)这样的规矩与中规中矩的院落相合,成为中国历史里独特的风景

状元府昔日的辉煌已不复,现在成为某印染厂的职工宿舍。住在后院的胡女士家里有一个保存完好的隔扇,非常精美,中间是"万"字图案。胡女士说,这个隔记没有用一颗钉子,全部是木头穿插而成的。而且做成隔记的木条也不是四四方方的,而是都有一个弧度,现在已很少有人能做出来了。虽然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却没有虫蛀也没有腐烂,依然很结实。

在胡女士的家中,还能看到四根圆柱和圆墩形的柱座。四面的墙基都是用石头砌成的,上方是青砖垒成的墙面。另外还有两个壁橱,壁橱向下陷了一尺左右,胡女士说可能是储藏用的。

据说,济南是过去的府城,所以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都有,大约有三四进的,多集中在旧城关东大街、鞭指巷等地。而二进的四合院多分布在旧城各处。

据状元府对面的杜福庄胡琴铺的杜老先生说,状元府因陈冕的早亡而迅速衰败下去,其后人亦不知所踪,据说是在北京。前两年曾有位老者来过,看过房子之后说是基本没变,就是换了新瓦。据众人猜测,老人可能是陈冕的后代,但现在已音讯杳无。

5

老照片的故事

后宰门街是一条古老的街道,曾经是济南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过去,很多有钱人都在这里落户,街上也有几个小有名气的院子。

88号曾经是一个盐商的宅院,月亮门及一座假山仍然保留着,旁边浑然一体的小楼也能隐隐透出旧主人过去的风光,而人们记忆中的水池已经不见了。

根据居委会王主任的介绍,我们找到了刘老太太的家,据王主任介绍,刘老太太的父辈在附近的大明湖撑船,她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几年前得了脑血栓,脑筋却还灵便,几个儿女轮流照顾她。

来到刘奶奶家,她的大儿子把我们让进屋里,很快便聊起来。刘奶奶很健谈,她说小时候住在大明湖附近,家里人都会撑船,当时是为了从湖里出来方便些。毛主席游大明湖的时候,刘奶奶的二哥就在湖里撑船。

谈起这座房子,老人家说什么时候建的,也说不清了,只记得以前院里曾有一座大屏风的,可惜现在没有了。院里人最多的时候,有十几户,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刘奶奶一直住在这儿,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

在刘奶奶的相册里,我们被两张照片吸引住,一张是刘奶奶的结婚照,年轻的她穿着洁白的婚纱,身边站着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很是帅气,说起丈夫,刘奶奶打开了话匣子:"多么好的一个人啊!个子高,长得也好。"----刘奶奶的老伴过世多年,曾是群联报社的经理,解放初期由于一个表亲的挥霍,报社破产,这位经理受到牵扯竟然坐了牢,后来终于有人帮忙澄清,他才得以解脱。

"孩子啊,干什么事都得有个好心肠,好人有好报啊!"老人拉住我们的手语重心长的说:"我没得病的时候,谁家的事都要管管,以至于人们说我得这病就是因为管事太多了!呵呵。不过,要不是现在走路不方便,我还得管呢!都是街坊邻居,别人家有事,你总不能看着不管吧!呵呵。"老人笑着。

另一张照片是刘奶奶年轻时抱着年幼的儿子跟丈夫的合影,背景是一扇大的屏风,幸福的让人嫉妒。而此时的丈夫已辞世多年,当时的儿子却端来了热乎乎的饭菜:妈,该吃饭了!虽然有病痛,有离别,但在老人那里,生活依然美好。

来源 | 《城市信报》,转载时有删节

Hash:9bfd433b52600b286080c4d2063adeec83c9537f

声明:此文由 明府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