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岳幕阜山‘’蓝色文化‘’考

  自人类出现之后的远古时期起,天岳幕阜就有了历史,就沉淀了许多古文化,借用‘’蓝墨水上游‘’称谓本章就称为“蓝色文化。”研究和考证历史,学究们都采用三维论证的方法,所谓“三维论证”,一是古藉记载,二是考古发现,三是神话传说,以展示天岳幕阜山‘’蓝色文化‘’。本章我们着重收集古藉、古文、古诗、古崖石刻和古迹,以及到过此山的古名人,神话传说不在此章,留在另一章交待。

  《方舆胜览》:

  记载:“天岳山在洞庭湖,一名幕阜,前有培塿曰巴蛇塚,高一万八千尺,周亘五百余里,昔有真人艾君居其上。石崖壁立,飞鸟莫息。壁有篆文,夏禹治水嘗至此,东隅有温泉三穴......。”此书是南宋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藉,全书共七十卷,主要记载了南宋临安府所辖地区的郡名,风俗、人物、题咏等内容。此处所说的“培塿曰巴蛇塜”即指天岳幕阜山。

  《舆地纪胜.记纂渊海.卷十四》:

  “昌江山平江境,仙人艾君居之,有石坛、芙蓉池、金线洞、飞仙石、温泉;幕阜山山名之列凢五,曰天岳、天柱、雷台、雷公、幕府.....。”此书是南宋地理总志,王象之编,成书于南宋嘉定宝庆年间。此书大部份缺失,但记述天岳幕阜山的一章未失,存于第十四卷。作者对天岳幕阜山十分了解,其景点记述客观,可见天岳幕阜在南宋之前就大有名气了。

  《说郛.卷六十二.下》:

  “幕阜山洞天,天宝中改名昌江山,幕阜山记曰:山有石壁铭刻上言:禹治水,登此山。”此书是明代文言大丛书,元代明初大学者陶宗仪所编,多选录汉魏至宋元的各种笔记汇集而成,书名取于扬语:天地万物郭也,说郛意思是五经众说。这里着重提出了大禹到天岳幕阜山治水的事情,记述了篆文石壁刻字之古迹的存在。

  《天地宫府图》: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周迥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陈真人治之。”此书是唐代司马承祯所著,天岳幕阜山洞天福地之由来系东晋开始构建,由司马承祯收集。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徽,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人称白云先生,道教上清派十二代宗师,河南温县人,著有《生死轮》《天地宫府图》等著作。李白十分崇敬他,并为他写了《大鹏遇稀有鸟赋》一诗。司马承祯向李白介绍了三十六小洞天,李白十分感慨,立下了“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志向,所以李白后来按司马承祯的指点,到天岳幕阜山一游,并写了《《炼丹井》一诗。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幕阜山玄真太元天,二百里,在鄂州唐年县,吴猛上昇处。”此书为五代道士杜光庭著,独家暴出了吴猛在天岳幕阜山羽化成仙的传闻。唐年县是平江在隋唐期间的称号,与通城一起归鄂州府管辖。《名山洞天》:“第二十五山洞,周迥一百里,名玄真太元之天。在鄂州唐年县。”

  《通志.名山洞府五十二部.五十七卷》:

  名山洞府有:”九(?)山、嵩山卢山、武林山、九华山齐山、顾渚山、雁荡山、豫章西山、幕阜山、九凝山、王屋山四明山青城山玉笥山清溪山武夷山华山茅山天台山、会稽山、閤皁山、衡山罗浮山宜都山、桃源山。”天岳幕阜山名列第九名,通志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中国通史,但传统史学将其归入典章制并能的政书,列入“三通”之一,也列入百科全书类。这样重要的史料,对天岳幕阜山都作了明显的阐述。

  《史记.五帝本纪》:

  “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就时于负夏。”此书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文中所说“历山”即是天岳幕阜山。

  《岳州府志》:

  天岳山在县北九十里,高一千八百丈,週围五百里,为岳郡镇山,郡名岳阳,以此石崖壁立,篆文云:夏禹治水至此。上有巨石,石系丹峰,又有葛艾二仙坛、硃砂崖、芙蓉池,有石田三亩。左有温泉两穴,右有凤凰石、仙女台。其麓有坡,海棠洞花常夏开,旁有风穴,犯之凄然,狂飚竟日。山之西,石梵通途十五里,曰山西岭,后一山,相传为六尚书避乱处,石床石枕犹存。其崖有坛竹,岁生一株,药草百余种,怪木奇花,人不足识。道书称为二十五洞天。又名幕阜山,相传吴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於此建幕云。

  《清同治平江县志.地理志.五》:

  幕阜山记:幕阜山一曰天岳山,又名天柱山,高一千八百丈,周回五百里,跨义宁、通城数州县界,道 书曰“二十五洞天”。岳州称岳阳,以在天岳之阳也。山有石壁,刻篆文曰“夏禹治水到此”,吴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拒刘表从子磐置营幕于此,故名。唐天宝中,改名昌江山。山绝顶有葛、艾二仙坛,有石床石臼、井灶之属。有竹焉,同本而异干,岁产一株,随风拂其上,是曰扫坛竹。每夕阳斜映,远近峰均作丹砂色,与赤城霞埒,是曰丹岩,一曰朱砂岩。山之东,有石田数亩,塍郢隐然,有池曰芙蓉,其一曰沸沙,广裘百步。池西南隅,履之谾谾欲陷,以竿抵其隙,深不可测,东有温泉三穴。左一峰曰黄龙,顶有灵湫,水甚洌,有金鲤二,常泳其中,能致雨,旱祷辄应。右有峰曰凤凰,又一峰曰仙女台,其麓曰仙人洞,石有仙人迹,曰甘草坡、曰金线洞、曰海棠洞,其花常夏开。有观音岩,险绝不可上。有瀑布泉,其下为大仙坪,容数千人。旁有风穴三,不可犯,犯辄狂飚竟日。山北大坳有巨石,曰系船石,高数丈,围半之,中段滑泽有系缆痕,有应声,石中空,能效人语笑。有漂水岩,飞瀑喷雪,下为老龙潭。后一山曰后岳阜,一名八角楼,相传唐陆尚书避乱处。山多猕猴,无秽草,其产若杞、术、弓穷之属,入药百余种,异卉怪木,人莫能尽识。宋孟珙以擘窠书摩岩曰“洞天幕阜”。山有观曰紫清,曰佑圣、宫曰玉清、寺曰华严,曰云腾,庵曰太平,曰普济,其下曰长庆寺,元时岁遣州判官诣山致祭。是在县东北百里。

  《洞天福地记.唐.杜光庭》:

  幕阜山为第二十五洞天,名元真太元之天。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幕阜山一作幕浮山,在洪州分宁县西北九十里,高千余丈,周回百二十里。《吴书》云:刘表从子磐为寇于艾西,吴及分海昏、建昌左右六县,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督诸将拒磐,于此山置营幕,乃以名焉。唐天宝中,改名昌江山。《元丰九域志》:平江有天岳山。《岳阳风土记》:幕阜洞天有石壁刻铭其上,言大禹治水登此。又有列仙坛,有石田数亩,非人力所能为,鸟道断绝,不可登览。左黄龙,右凤凰,皆在山麓也。《舆地纪胜》:山有仙人艾君居之。有石坛、金线洞、飞仙石、温泉岩。山名之别凢五:曰天岳、雷台、雷公、天柱、幕府。《云笈七签》:环幕阜有道宫,曰松林、曰紫清,曰崇虎、曰玉清,玉清视余山水为胜。《方舆胜览》:周亘五百余里,石岩壁立,飞鸟莫息。壁有篆文,夏禹治水尝至此。朱谋玮《水经注笺》:幕阜古为桓山。《西山十二真君传》:许旌阳尝炼神丹于艾城之黄龙山,丹成,祭于幕阜葛仙翁石室。《明史地理志》:县东北有幕阜山。《读史方舆纪要》:即昌江山之别名。

  《幕阜山赋.清.钟灵》:

  朱陵北诿,桓山东绵。幽奇盘结,翠幛迥旋。中有洞天,名曰“太元”。矗三峨于芥子,舒云来于刼千。望天柱兮上下,与祝融兮并肩。臣众阜而为后,比中岳之尊严。耸凤凰而翔舞,立仙女以婵娟。螺排列岫,翠积危巅。丹崖映日,青壁含烟。亦巨鳌之所戴,岂愚公之能迁!乃若洪水初平,曾经禹址,留苔篆之摩挲,与岣嵝而同纪。吴太史慈引兵防寇,拒刘表之从子,顿营幕于高岫。驱甲马兮纵横,聚旌旗兮辐辏。后人恍惚其勇略之余威,因易天岳而为幕阜。迄于东晋,流寓群仙。孝仙谈《太极》之訣,稚川成《抱朴》之篇。构芝房于云窦,置丹灶于岩前。穿壁成井,画石为田。植扫坛兮翠竹,种绕沼兮红莲。星冠礼紫仙之月,霞披弄奥岛之烟。时而读罢“黄庭”,朗歌仙曲。青鋩抒闪电之光,石枰结空花之局。乃先艾仙而成丹,又北往句容而驻足。于今水流药汁,草喷异香。石臼带元霜之气,山鸟啭捣药之腔。非仙灵之未散,胡为乎月夜犹闻箫之悠扬。况且淡雾依林晴云封谷。怪石居虎豹之形,石溜泻琼瑶之瀑。赤萝附异木以俱森,奇草与朱葩而杂馥。其所产者,本阆苑之所移根,而其所见者皆人世之所未尝经目。已堪为避世之元都 ,又何羡乎蓬壶之与王屋?时而韵士探奇,高人幽讨。历冲真而迳上,经云崖之窈窕。凌风雨于半霄,登胡芦而遐眺。蹑若级之丹梯,驾石船于鸟道。陟千仞之苍岩,托龙井之深窅。由系舟而望黄龙,列千朵芙蓉于晴昊。因而俯瞰乎八百之洞庭,亦第若镜光之渺小。倏焉岚雨横霏,湿盈丰葆。喷天半之珠玑,落双泉于松杪。于是,扪苔观篆,绕树寻桃。采莲实于石亩,舞千尺之潜蛟。拨迷径之白露,散香岭之迥飚。搴紫芝于灵窦,拾黄茅于上峣。问仙人之丹诀参元奥于云寮。更且历佑圣,下幽(?),逾鸿桷,过星桥。麋鹿群游于左右,若将侣幽人之寂寥。迥望诸峰之缥缈,依稀仙驭之可招。予将遗世而独立,思永离乎尘嚣。念彼苍黎缉缉,固皆吾生之同胞。苟于颠连之能济,吾何爱乎一毛!吾诚不忍如草木之老岩穴,又岂忍遽遁乎蓬蒿?吾其鞭风云而骑日月,被九霞之翠袍,抟鹏翼于北溟,钓三山之巨鳌。导昆仑而息驾,听王母之云璈。呼浮邱于子晋,招句曲之三茅。长遨游于碧落,共太虚以逍遥。乱曰:幕阜之矫矫兮,千八百丈高兮。幕阜之巍巍兮,为列仙之所栖兮。连百越而秀挻兮,亦荆南之巨镇兮。幸高高之在望兮,可于是而景仰兮。盼白云之出其岺兮,将为澍而为霖兮。

  《幕阜山记.东晋葛洪

  山有石壁刻铭,上言:“禹治水,登此山”,高于平地一千八百丈,周五百里,二十四气,福德之乡。洪水之灾,居其上,可以度世,又有列仙之宝坛在其侧。旁有竹两本,修翠(?)然,随风拂拂,各扫坛竹。其上有池,水正澄洁,时有两鱼游泳其中。有葛仙翁炼丹井,药臼尚存。山无秽草,惟桤与芳之属。有石如丹珠。绝顶有石田数十亩,滕渠隐然,百人力所能为!有僧园曰长庆,有宫曰玉清。鸟道断绝,不可登览,左黄龙,右凤凰,皆在山麓。

  以上是葛洪直接了当的对天岳幕阜山的精彩描述,对大禹治水、幕阜山的高度、青竹扫台、湫池、炼丹井、石田数亩、和玉清宫、长庆寺作了全面的概括。是天岳幕阜山难得的千古文章。

  《天岳关记.清.李汉章》

  毡裏阴平,骑渡大枧,有险不守,前史所讥。平邑北境,左黄龙,右幕阜,两巨山间,中有小路,是名小坳。嵚岖峻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天设此险,以保吾平也。然初未有关,咸丰五年,粤匪窜崇通,通与平邻,若逾小坳而来,势捷难支,平邑殆矣。麟阁奉前抚军骆公谕,于其地独力捐修石卡,高二丈六尺,广二丈二尺。削磨巨石,垒成峭壁,硱磳磈硊,屹若金城,建屋凡两架。是役也,阅七朋始成,计费四千缗有奇。方卡之示峻也,遥望烟树迷离间,有数千人蜂涌而来,麟阁侦之,曰贼也,遂飞报各营,率团勇驰剿,而自石工飞天巨礌击之,贼大溃。嗣是遂毋敢有窥伺此关者。前邑侯俞君题其下曰:“幕龙雄镇”。事闻,天子嘉其义,由都阃加授参府衔。嗣因山有朽壤,右岸坍塌,复变产督修继长增高,又费千金有奇。此关岿然,千秋不朽矣。得旨以游击补用,加副将衔。方今皇路清彝,我邑中父老、子弟,食德服畴,安堵久矣。然而安不忘然,古有明训。抚斯关也,尚益保护培持,永为守险之义,毋替前功哉!

  此文对天岳关的来由和作用作了详细的说明,从文中可以看出,天岳关是麟阁奉骆公之命而修于咸丰五年的。我们后人当“尚益保护培持,永为守险之义。”

  《拟游幕阜吟.清李文龙》

  幕阜山高一千八百丈,道书二十五洞天在上。派沿五岭入罗江,卸落丸泥封境壤。连云梧桐布肘拳,仙女凤凰为保障。雄跨三州瞰洞庭,岳势湖光相滉漾。冈峦峭从天池撑,峰岫暗逐天雾长。拊手拍掌招日出,走曜流星惊过桑。鹳鹤高巢落壑松,龙虎低变风云状。瀑布分敲滚地雷,丹崖侧挂幔天帐。锦鲤双双醒泳湫。石田磊磊新耕象。中有异卉与奇葩,紫苗红药森莽苍。烧烟炼汞剂其蕤,何但香区堪供养。夏禹治水一至此,天数特设仙人掌。仙人远挈道书徒,道徒秘授常来往。我闻谈此神恢恢,策蹇披衣结遐想。道逢一人冉冉来,年纪英妙姿神朗。道余作此汗漫游,不如平地高山仰。若还去去问神仙,神仙不似和凝榜。和衣榜许衣钵传,神仙位几传禅让。君不见,当年仙翁葛稚川,药炉丹灶谁凭仗?只今幕阜崛嵯峨,道坛谁复开书讲!

  这是一篇奇特的文字,作者李文龙没有到过天岳幕阜山,只是“我闻谈此神恢恢,策蹇披衣结遐想”,他听到过不少有关天岳幕阜山的传闻,在头脑中有了天岳幕阜山的完整轮廓,充满了向往与恫憬。所以写出了一个美丽的山岳。可以设想,如果李文龙真正来过此山,那他的描述就更动人了。

  《重游幕阜.清.钟宗阶》

  幕阜倒插青芙蓉,我来再访葛仙翁。瘦筇杖策跻仄径,轻裾荡漾天之中。飞云铺乱絮,迅日吹山风。扫拂烟霞望洞庭,远近苍苍山尽平。举手濯云汉,日月脚底生。仙女整鬟凤凰宿,万壑冷冷碎寒玉。紫箫声断下青鸾,碧天雾涌飘黄鹄。神仙渺茫世难续,药苗满地抽亲绿。丹炉药鼎龙虎潜,只有风吹扫坛竹。稚川原中句容客,炉里丹砂能点石。愿将大地作黄金,饥者得食劳者息。我来此山初束发,重来两鬓半垂雪。山青犹是旧时颜,依旧岩花伴明月。光明能几何?壮志今磋跎。高踞系船石,临风发浩歌。浩歌度与清风去,穷岩阴谷回阳和。纷纷世事皆浮涡,名缰利网徒消磨。我欲临空骑白鹤,下视此山如卷阿。

  钟宗阶不止一次来过天岳幕阜山,少年时来过,“我来此山初束发,”老了也来过,“重来两鬓半垂雪”,可见他对天岳幕阜山的向往。天岳幕阜山曾经吸引过不少世人,且来此山,都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生境界,产生“愿将大地作黄金,饥者得食劳得息”的大同思想,难怪二葛要来此修行。

  《幕阜岩栖记.唐良玺.邑拔贡同知》

  幕阜绝顶,石壁如削,水从石壁直下,飞流溅沫,人迹罕到。乙酉之岁,闯寇南遁,余党蹂躪乡邑,余挈家匿穴,山中况味,始得备尝。大抵山中虽盛暑,日色凄黄,略无暖气。夜则仰视星月,攀手可掬。时闻山(?)鬼魅作禽兽呼号,或似人语。欹枕假寐,凉气侵肤。飞瀑冷冷,如彻夜壶沸,不能成寐。及晓,天空色白,海日涌出。云雾平铺山半,旋风佛之,仿佛大海迥澜,奔腾变幻,顷刻万状。雨则深卧,不敢出视,四山晦螟,东西南北,莫知所向。震雷常在山侧,且有神怪作崩崖拔木之声。雨止林湿,风日微凉,岚气如洗。邱隅岺蔚,异鸟奇花,不辩其名。或夜杖下山,厥明负粮而上,往往缘枯藤、蹑危石,跋涉丹崖沸池,与山灵相狎,曾无畏垒。每凝眸湘流,似镜悬峰外,东望故园,村落历历可数。时有寇掠往来,莫得我所。还念此身,真不啻系一匏于天半矣。夫平时不知名仙境之奇,即兴到一登,非朝往暮归,即信宿而返,,不能如是之连日累日,尽领其趣也。昔欧阳永叔谓诗必穷而后工,然则,名山景况,非安常无事者可与习处,必经乱离奔窜而后契之深,知之稔。如程明道所谓谈虎色变,个中人说个中事,始得其情而尽其致焉耳。寇退,挈家归里故业。越三载,举乡贡,公车北上,忆兹山旧游,不知再得于何年,爰漫书以纪其事。

  此文是唐良玺在进京应举的途中,回想昔日在天岳幕阜山避兵祸的情形,对天岳幕阜山作了精彩的描述,一次登山,给作者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记忆,可见天岳幕阜山在古人眼中是异乎寻常的。

  《天岳山论.彭其位》

  闻之山高而尊为众山宗者曰岳,犹尧时命官尊四岳为百官长也。故海内群山之宗,惟华、岱、恒、衡、嵩得以岳称。然各以方隅名之。如华西、岱中、恒北、衡南、嵩中,其为宗,相若为尊莫相尚者也。尝偏历五岳,见其峰峦之高峻,崖谷之幽奇,沟壑之佳,胜果各不相下。而游览朝謁者各不相让,为叹其岳皆不诬。乃吾乡有幕阜山,亦以岳称。其称以岳也,自古然,非由今始。何以知其然也,以岳州在山之西,故名岳阳。亦因兹山名而知之耳。其山高一千八百余丈,左拥黄龙,右挟凤凰,既高而尊。为众山宗,故应以岳称。其上有崖,有洞、有天池、有温泉、有飞瀑、有丹坛、杵臼、石田诸仙迹。且石壁有神,禹治水至此古篆文六字,其胜概皆足与五岳相匹,休而其名之显独。不若五岳者何哉!无亦以地处偏远,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履齿不登。闲耳然其形超物外,峻极于天,与天为徒,不轻受人世物色,故不以方隅名。而独名为天岳,知其名与实符。非盗虚声者比矣。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彭其位是平江人,他将天岳幕阜山与五岳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天岳“名与实符”,并指出了幕阜山的“天岳”之称并非今始,而是古来有之。

炼丹井

唐 李白

闻说神仙晋葛洪,炼丹曾此占云峰。

庭前废井今犹在,不见长松见短松。

炼丹井

唐 陈岩

闲中惟有高低枕,老去宁无内外丹。

千载稚川今往矣,谁言古井不生澜。

赠赵先生归幕阜

四川节度使 高骈

为爱君山景最灵,角冠秋礼一坛星。

药将鸡犬云间试,琴许鱼龙月下听。

自要乘风随羽客,谁同种玉验仙经。

烟霞寂寞无人到,唯有渔翁过洞庭。

晚晴所感

黄庭坚

自巴陵略平江、临湘,入通城,无日不雨,至黄龙奉谒清禅师,继而晚晴,邂逅禅客载道纯款语,作长句呈道纯。

山行十月雨沾衣,幕阜峰前对落晖。

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

灵源大士人天眼双塔老师诸佛机。

白发苍颜重到此,问君还是昔人非。

幕阜山

宋 无名氏

洞庭八百里,幕阜二千寻。

造化钏神秀,人物如球琳。

春江远眺

宋 李儒用

山自青青水自流,区级香鸟语遍枝头。

道人际此身无累,亲见羲王正冕旒。

幕阜山

元 许元信

幕阜山高一千八百丈,二十五洞太玄天。

雪花飞满水冲石,翠障拨开云卷烟。

金鲤一双游碧沼,石田三亩产红莲。

我来绝顶无他事,为访仙人葛稚川。

幕阜山

元 胡天游

幕阜山高一千八百丈,我疑山顶即天上。

扪罗蹑登到山巅,又如平地望青天。

始知天高百万应无极,幕阜苍苍一卷石。

洞庭八百古所传,到此遥看如镜圆。

若还更上三千丈,那知天下有山川

幕阜山.明

明 王炎 通城县湖北按察史

昔闻幕阜古洞天,偶馳瘦马行山前。

诸峰却立一峰出,苍然坠地走复旋。

谁烧石灶汲丹井,绝顶万杖巢飞仙。

扪萝攀登敢惮险,欲往未有一日闲。

仙翁见我定拍手,笑我何由来此间。

鱼淋日灸行路难,何如鸾鹤游云端。

人生不比金石坚,何来如鹰今苍颜。

百年宝贵草头露,何乃自苦縻一官。

虽无道骨可不死,亦欲早挂头上冠。

南山之南北山北,筑室翠微高枕眠

忆幕阜

明 艾而康

忆昔当年幕阜游,欲寻仙迹思悠悠。

从知石室云封密,始信天池水溢流。

吴楚层峦连塞北,乾坤双日上峰头。

山灵似接湘灵远,更觉闲情到十洲。

幕阜山

明 刘基

黄龙美景尽幽幽,三亩石田气势猷。

幕阜行观南北地,峰尖坐看东西州。

池塘阔藏蛟鲤,只角楼高近斗牛。

青竹台上劳到扫,凤凰池畔杖履游。

登幕阜

明 余大乾

名山峻拔跨三州,千里烟花一望收。

尽道洞庭俱在眼,尘埃不辩岳阳楼

云腾寺

明 邑人 李绍春

访仙何处是,万丈步能夷。

怪我年非少,偏今遇更奇。

烹茶疑是药,坐石不关棋。

风雨三更寂,云深谷口迷。

登幕阜

明 胡湘

山隐灵踪别有天,丹岩翠壁护琼田。

老僧挂锡长眠石,醉客乘风欲学仙。

紫气满山连洞府,峰峦塞道隔人烟。

一声长啸红尘外,不管年来雪满颠。

游天岳山

明 举人 洪名臣

闲游名士拟峨峨,随步登临喜气多。

秀色入帘山送画,潺声当户水生波。

隔林禽鸟笙簧奏,旷野樵厮牧笛歌。

千载风云夸胜会,泐名钟鼎岂空过。

幕阜

明 邑人 唐佐

层岩尽日锁烟霞,何事神仙认作家

三亩石田谁是主,我来欲学种胡麻。

九月登幕阜山

明 秦卜瑞

引倡同登天岳峰,攀腾涉险觅奇踪。

吟诗自欲追钟子,炼性谁能继葛翁。

遥望洞庭秋水白,平瞻落日暮霞红。

登临一度欢无极,勘破江山几万重。

幕阜丹岩

明 郭本

翠献巍峨插碧空,千寻峭壁染丹红。

恍如神女巫山会,迓致仙人锦帐中。

朝雨洗来添丽色,晚霞绚处贯长虹。

药炉丹灶今何在?直欲乘云问葛洪。

登幕阜山

清 知县 卢尔秋

昔年曾到幕阜麓,今日重游此幕浮。

俗吏马牛经岁月,神仙鸡犬自春秋

名山得得青如此,双鬓萧萧白也不?

幸与老僧重携手,漫云扶我上丹邱。

幕阜山

清 署知县 石文成

巍巍天岳山,何年名幕阜?

天柱俯于前,雷峰拥于后。

仙女列其左,凤凰拱其右。

一千八百丈,云霄独昂首。

丹崖映日红,云烟幻白昼。

葛艾二仙翁,筑室栖云窦。

山顶开石田,平畴连数亩。

翠竹高眠鹤,紫芝大如斗。

仙翁去已遥,丹台留石臼。

闻说采樵人,往往见二叟。

我欲往寻之,相见或招手。

石田

清 向阮贤

洞天深处种香粳,白石磷磷划不平。

一任人间沧海遍,年年野老带云耕。

幕阜山

清 向曾贤

高高不可量,突兀青云端。

昔有葛仙子,愿结山灵欢。

仙去山亦寂,白昼生余寒。

谁与开晦蒙,举头起长叹。

丹岩化丹穴,千仞翔鸣鸾。

大江

清 隐士 李尝之

绝险劳僧员,冲风冻欲僵。

拥炉膺拭涕,试茗草生香。

得句思镌石,谋生劝垦荒。

谁言桃洞隔,今日是渔郎。

登幕阜山

清 李发选

匣剑重登万仞梯,足跟高翥蹑虹霓。

数峰云破青螺涌,一路蝉吟白云低。

红叶黄花秋入画,灵芝仙术灶封泥。

天风吹我层冈去,好把丹崖字品题。

中峰疑是到琼台,更蹑层巅雨欲来。

石磴有梯盘雾上,无关无锁拍云开。

一尘不染人如鹤,七泽遥看水一杯。

此日壮游真不负,洪崖何必羡蓬莱

游幕阜

清 李长标

丹崖幕阜旧仙宫,凌露肩舆蹑虎踪。

九转丹砂怀葛令,三关紫气忆黄龙。

飞泉自泻千重石,晓月斜悬百尺松。

斥侯烟销怜夜寂,流萤竞照隔溪春。

幕阜丹崖

清 苏升平

巍岩峭壁插青空,遥望青空一色红。

丽景殊超峦障外,霞光初胜画图中。

知非天际垂朱帐,疑是云端落霁虹。

炉灶丹砂千古在,好从此处觅仙翁。

昌字水

清 贡生 陈悔

龙山下势悠然,厂破中流水底天。

若断若连双日落,将前将却两珠圆。

狂澜挽去机思返,笔阵雄争字欲旋。

从古六书形象一,昌江邑号到今传。

登幕阜山

清 陈士弨

北望何苍苍,幕阜圪然起。

一千八百丈,周广纡道里

区分数州界,遥镜洞庭水。

绝顶摩霄汉,障列双峰峙。

龙蟠夜雷动,凤协朝霞紫。

蝌蚪寿奇文,禹迹于兹纪。

葛艾二仙翁,邈焉溯遗址。

丹砂幻金石,芙蓉掬清泚。

床臼荫古木,崖洞馥香芷。

二十五洞天,顾名非虚美。

嘯歌呼白云,登眺日移晷。

登幕阜

清 陈再平

凌嶒绝献倚青天,吴楚提封界下旋。

望眼真穷南极外,耸身疑在岱山巅。

泉飞瀑布千峰响,雨散丹崖万壑烟。

乘兴几迷归去路,苍茫遥指洞庭边。

石田三亩

清 何元谓

谁垦顽坚石作田,畇畇三亩岳作巅。

犁翻垒拨行沟脊,锹画砢硅畛障弦。

枸杞春栽桃苑雨,黄精秋莸菊篱烟。

场仍町瞳无须筑,药洒丹霞铒炼仙。

登天岳

清 张文炳

昨日已过重九节,今朝仍上最高峰。

不辞路曲行难尽,直到山巅光转浓。

日映秋山红树老,钟敲野寺白云封。

明年此际遥相约,菊酒同斟定再逢。

望幕阜山次韵

湖南督学 张仕遇

名山屈指数南天,双鲤池边慕葛仙。

藤练曲缠千载篆,月钩时挂一帘泉。

为公忙我难登此,披句知君屡至焉。

传道峰头多胜事,零星棋子石拳拳。

登幕阜山

清 周大乾

吴楚矗云分,嶙峋不易登。

半山低树嘯,绝顶远烟腾。

碧沼函鲜鲤,丹炉灼古藤。

仙翁何处去,含笑问山僧。

游幕阜

清 姚修径

幕阜横峰古艾西,峻峥翠耸碧天齐。

琼田一度超吴产,渎汨双流到楚溪。

神禹灵碑蝌蚪灿,仙翁石室鼎炉遗。

只今法窟黄龙著,自扫莓苔觅旧题。

幕阜丹崖

清 邑贡生教谕 钟兴诰

层峦峭壁倚长空,谁把丹砂绚彩虹

仿佛昆岗残焰里,依稀锦帐夕阳中。

炉边烟冷霞成绮,仙子腾霄气吐虹。

瑞竹青枝如结实,凤凰应出此山中。

登幕阜山次韵

清 邑岁贡 釧滉

绝献疑连尺五天,层云缥缈想行仙。

斑斑绿鲜侵文篆,淅淅寒风泻玉泉

灶冷烟消丹老矣,岩高石古色存焉。

与君共著寻真屐,径向枰间弄一拳。

石田三亩

清 钟圣芳

石田仙迹邈,幽壑暮烟含。

履亩难征二,耕余不问三。

苔钱封古陌,涓滴冷秋潭。

蓝玉谁贻种,表牛空入函。

岁宁分上下,疆岂辨东南。

莫道包藏浅,山辉起翠岚。

登幕阜山

清 徐发

幕阜嶙峋压万岑,东吴太守昔连营。

山攒狞石貔貅旅,林匝斜坡草木兵。

云水荡胸俄眼豁,光风流脚欲身轻。

回头慷慨前朝事,平不得来若个平。

幕阜杂咏

清 唐允是

丹崖

丹成九转合天然,撒向层崖石亦仙。

露洗苔侵经几刼,至今朱点尚鲜妍。

禹碑

石缆维舟事不虚,停桡刊木度山衢。

至今剥蚀莓苔迹,错认当年蝌蚪书。

瑞竹

亭亭物表净无埃,描尽苍烟与绿苔。

想是仙家无历日,凭君生意报春回。

石棋局

仙家岁月也难消,石上敲棋遣寂寥。

漫对乾坤分胜负,人家谁是烂柯樵?

沸沙池

绝献清泉瀑不干,盈盈碧玉白云端。

幽人漫掬一瓢饮,沆瀣餐来六月寒。

登幕阜山普济庵

清 唐文理

一山横突幕峰腰,高锁禅关昼寂寥。

苔径难寻归鸟迹,泉流易酌老僧瓢。

寒塘旧树频邀月,绝涧新畦晚种苗。

先世几人遗手泽,独摩碑石认前朝。

登幕阜山

清 唐良焕

凉风送我蹑天梯,四望群峰尽觉低。

阊阖远从双剑辟,斗牛直自一肩齐。

龙从古洞腾朝雨,仙自烟霄达彩霓。

想与罗浮浑不爽,空中恍惚唤天鸡。

登幕阜山

清 邑人 黄大成

山势嵯峨极,峰高可接天。

层崖疑虎踞,幽壑有龙潜。

禹迹曾临此,仙踪哪记年。

扶筇一远眺,尘累已全捐。

幕阜次韵

清 邑岁贡 童先及

屈曲羊肠系半天,寻踪直欲访飞仙。

烟笼松顶鼾眠鹤,桥卧山腰吼瀑泉

块石犁残田在也,阳坡锄破药生焉。

苍茫野色横平地,小视连云一仆拳。

禹篆

等闭乘兴踏崔嵬,幕阜山前欲探奇。

拨去云霞寻古迹,刷开苔鲜认残碑。

千年手泽依然在,八载丰功沿可追。

当世共推明德远,迄今底定水东之。

同从兄开先眺望幕阜山

清 程文远

幕阜山头见楚门,洞庭湖上一昆仑。

卷开玉垒云霞帐,结作银城锦绣村。

九港分流兄带弟,万峰罗立子和孙。

我生伯仲同居此,自觉源源步履尊。

游幕阜

清 邑人 彭其位

五岳行将遍,还为天岳游。

他邦未了胜,故里好全收。

名画输崖古,银河让瀑流。

直凌霄汉上,俯瞰洞庭秋。

幕阜石田

清 邑人 魏自嘉

叠叠(?)岩径不平,一丘硗确有田名。

力耕无计营沟洫,岁稔曾谁种秫粳?

禹贡未偕泥入赋,山灵应遣象来耕。

烟云陇上仙家管,瑶草奇花处处生。

游幕阜

清 邑人 魏之桂

南来(??)仰天山,几许搜奇任往还。

石亩寒泉滋碧鲜,层岩宿雾锁天关。

吹嘘云气呀为象,散落林霏雨作斑。

炉灶想留烟火在,欲赊黄白驻朱颜。

古联

苏幕遮.秋游幕阜山

桑榆斜阳

踏秋波,扶远岫,幕阜寻枫,同把山门叩。结伴天梯携雾走,迭宕层峦,尽在云中瘦。

鸟啾鸣,峰挻秀,古刹藏幽,隐隐神钟奏。适与流沙泉共酒,瑟瑟山风,直把寒吹透。

天岳寺门联

清 李元度

天子三经地,皇帝九谒门。

二十五洞天联

南宋 孟珙

(?)五洞天,高凌霄汉,凭虚望远,喜洋洋空阔无边;看南蹲伏凤,东峙黄龙,北驻马鞍,西停鸡角,羡野鹤闭云,时绕就丹岩峭壁;际长虹宿雨,还增添瀑布晴川;何待有独生台竹,三亩石田,万古凉亭,百秋金鲤。

数千年往事,迹著峰峦,玩景寻踪,叹滚滚豪雄谁在;想大禹篆文,葛洪炼药,刘刚赶羊,太史藏军,览鸿猷伟烈,都 化为薄雾残霞;使雁柱丰碑扫不尽荒烟蔓草;只赢得八井廉泉,半溪酿水,一肩明月,两袖清风。

古时平江有四十八寨,北乡有二十八寨,幕阜山有七寨,古时都是屯兵之所,也有的曾被土匪所占为匪窠。

  营幕平寨

  位于幕阜山之绝顶,可容数千人。即三国时太史慈屯兵之处,现瞭望台周围草甸,故叫地坪,又名大仙坪,其侧为跑马坡,原有城墙、城门,后毁。

  幕阜后寨:

  在横山一带,靠近虹桥一边,可容三等千人,是守住幕阜山的后门关隘,现毁。

  白水寨:

  在永强之上的白水崖,有瀑布飞流百余丈,前有关山号铁门槛,现存石大门框,地势十分险绝,易守难攻,水源充足。

  黄裴洞寨:

  又名主嵓尖,有泉池,在黄裴洞左边,原有草屋若干栋,可容万人,建于咸丰八年,现有遗址。

  凤凰山寨:

  在幕阜山之西,高千余丈,甚为宽广,位于凤凰山下,即现凤阳村境内。上有凤凰池,泉大如斗。建于咸丰五年,土人修砦于此,现有残迹可寻。

  天寿寨:

  在注竹岗,因其有古寺天寿庵而取名。与白水寨相距不远,可容数万人。

  大方寨:

  在幕阜山右,四面垒石为垣,有二门,中间有老屋百多间,可容万人,建于咸丰五年。具体地址今无法寻找,疑似山西岭一带。

除天岳幕阜山本身的古寨之外,南江境外内即天岳幕阜山周边还有:张师山寨、九峰寨、三角湖寨、得胜寨、福郎寨、仙人寨、赵家寨、鸡公寨,铜鼓蒂寨等等。

  一峰尖上狮岩有圆形石拱门,上首刻:“极无峰”左右联为:幕阜南岩同日月;洞庭狮子并乾坤。

  有石刻:“雄霸南天”,字高一米许,系鲁道源书刻于民国三十年(1941)六月,毁于1968年“破四旧”,现存“南天”二字,雄霸二字跌落于地,有待后人得立。

  上狮洞内有鲁道源所刻:“民国三十年夏登幕阜山,极目四望,气象万千,特题雄霸南天四字於上狮洞,并得绝句一首以抒意:幕阜顶天立,雄霸四海极,气吞岛寇。”

  “幕天席地,阜物康民.壬午重九,陈辊题”此字是民国平江县长陈辊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所书刻,位于上狮岩外石上。

  “众山星拱。滇南梁得奎题”此人是鲁道源部下官佐,因鲁是云南人,随军长上山所书刻。

  “小天下”三字与梁得奎的众山星拱刻在一起,是中坪凤阳人萧师杰所书。

  五十八军原军长孙渡将军与鲁道源同时在上狮岩刻了一段文字,内容是言抗战之事,因大部字迹已模糊不清,无法记述。

  “岳胆烟肝”,位于永强之上的应声石上,字体方正,旁有四行小字,因严重风化,无法读完整,只能认出:“天岳之阳有奇石,能应人声出石岳,胆烟肝,自何人困风霜。”系清同治五年武举人陈光前,后补守备(石浆许家园人)所刻。

  《洞天幕阜山》刻于阜峰村蜈蚣洞之上的蛇坑镌字崖上。于宋涫祐四年由荆湖制置使孟珙书刻。其字为正书,字径二尺许,署年月,右署衔名,已剥落,不辨。五字中的“山”字字体笔划不同,与原字有异,疑似是清以前好事者所添。此五字是天岳幕阜被道 家封为二十五洞天的依据。

  《天寿砦》三字刻于注竹岗“北城门”横条石上,清晰可见;旁有石碑一块,高一米,宽八公分许,上有满板字迹,均已模糊不可辨,只能隐约认出:咸丰六年 山团立,尚有人名:方成器、方西山......

  冲真观刻文:在冲真观中殿的石柱上有石刻字,只能认出年份短短几个字。殿外墙上有青石板,刻于清代,是捐款名录。

  天岳幕阜山最重要的石刻是许多古藉和古诗所提到的“禹治水到此山”的石壁崖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此六字至今未被发现。古藉所言的具体位置是在葛仙翁石室之上,要拂去青苔方可见,本书作者多次到山中寻找未获,欲待有关部门组织考察发掘,以证实大禹治水真的来过天岳幕阜山的史实。

可以说,自有人类以来,天岳幕阜山就有人在山上生存活动。而且很多历史名人都来过,且有证据证实。现列举于下:

  伏羲

  传葬于天岳幕阜山下太平尖,因后文有一章专论,且听下回分解。

  舜帝

  司马迁所著《史记》一百三十篇第一篇就提到“舜耕历山”的事实,历山,已有权威论证即天岳幕阜山。舜帝当时是流放于此的,且在此山的时间很长。

  大可《幕阜山——古帝王之山》一文记载:传东晋时在幕阜山掘得一石碑,碑文载:“厚衣之以薪,不封不树,雷闪地裂葬于天,帝舜封天岳”。可见,舜帝与天岳幕阜山有密切的联系。

  大禹:

  大禹治水到过天岳幕阜山,是以葛洪的《幕阜山记》为根据的,此文一开头就说:“山有石壁刻铭,上言:禹治水,到此山。”有唐允是的《禹碑》一诗和童先及的《禹篆》一诗佐证。这块残碑是隐于苔鲜下的,有待后人去发现。烂船坡的传说也是讲大禹上过天岳幕阜山的事情。

  秦始皇

  《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为“亲巡远方黎民”,宣扬“功盖五帝,泽及牛马”巡狩天柱山,而天岳幕阜山古时就叫天柱山。因而李元度依据此写出“天子三经地,皇帝九谒门”的对联来,表述了秦始皇来天岳幕阜山巡狩之事。

  葛玄:

  道家称之为葛仙翁,为道教四大天师之一,三国吴琅琊人,曾在天岳幕阜山炼丹,留有药臼、炼丹井。

  葛洪:

  字稚川,号抱朴子江苏句容人,从郑隐授炼丹术,因有战功,授伏波将军赐爵士关内侯,系葛玄之侄孙。是我国古代思想家、道 学家、医学家、化学家、印染业祖师。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书。在天岳幕阜山修炼多年。并写了《幕阜山记》一文,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相传在天岳幕阜山羽化成仙,一山二葛,为天岳幕阜山增添了名气。

  黄庭坚: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南宋大学士,江西分宁人,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官至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实录检讨官等。多次回乡都顺路游天岳幕阜山,与山上的灵源大士、双塔法师都是好朋友,他的《晚晴所感》一诗是在天岳幕阜山写的。

  李儒用:

  南宋平江九才子之一,他的《春江远眺》写自天岳幕阜山,是怀念伏羲的诗文。

  李白:

  他是受著作《天地宫府图》作者司马承祯的影响,而来天岳幕阜山的。李白所写《炼丹井》一诗,收入在《李白全集》中,江苏句容县博物馆收藏,所以这首诗是李白所写无疑。但此诗是写江苏句容还是写天岳幕阜山呢?因为江苏没有大山,不可能有短松,无疑是写天岳幕阜山了。

  吴猛:

  字世人,晋代有名的道士,分宁人氏,是净明道派的十二真君之一,他在天岳幕阜山脉的黄龙山、冬桃山、凤凰山住过很久,最后在天岳幕阜山羽化成仙。《道德真经》作者杜光庭在道教界宣布了吴猛在天岳幕阜山成仙的事实。

  陈真人:

  是天岳幕阜山的统管神仙,又称陈大仙,是道书所定的正统神明,可以说他是神界在天岳幕阜山的最高行政长官。

  张旭:

  唐代书法家,曾游天岳幕阜山青阳

  高骈:

  四川节度使,与幕阜山人“赵先生”是好友,虽未到过此山,但对天岳幕阜山评价很高。

  释慧开:

  唐代高僧,写有《偈颂八十七首》,其中写天岳幕阜山一首。

  许元信:

  元代文学家,亲到天岳幕阜山游览。

  胡天游:

  元代人,文学家。

  王炎:

  明代,原为通城县令,后升为湖北按察史,曾到天岳幕阜一游,写有诗一首。

  艾而康:

  名艾穆,明代,虹桥天井山人,官至太朴寺卿(正三品)钦差提督军务巡抚(正二品)。因其家在天岳幕阜山下,多次登此山。

  邱万琼:

  明代文人,多次登天岳幕阜山。

  李绍春:

  明代人,文学家。上过此山。

  胡湘:

  明代人,诗人,上山为天岳幕阜山写诗。

  石文成:

  明代,平江署知县,亲上山。

  向阮贤:

  清代文人,游过此山。

  向曾贤:

  清代文人,与向阮贤是兄弟,到过此山。

  李元度:

  清代同治人,平江才子,贵州按察史,其母喻氏葬于天岳幕阜山下月形山,曾为天岳关和冲真观写过门联和关名。

天岳幕阜山的“蓝色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值得深入发掘。

  作者:杨衍秋,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岳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江县党史地方志学会会员、平江县南江镇诗联学会会员、平江县南江镇老年科技协会会员

Hash:1adcebefba0566d45aefdea28a36351fa2094a57

声明:此文由 新岳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