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这些教堂绝对不能盯着看,因为……

小心!这些

哈尔滨教堂

不能盯着看

大概是我们的普通话过于标准,每次出门在外,都会不止一次被问:“你是哪里人?”那时,小编总会非常自豪的回答:“哈尔滨人!”(没错~哈尔滨是东北的一份子,但是!!!木有哈尔滨的东北不叫东北!)相信每一个哈尔滨人都跟小编一样,深深的爱着这座城市,然而,我们又对她了解多少呢?就拿教堂来说吧,除了圣索非亚大教堂,你还能说出几个?今天咱们就来逛逛教堂~今后再有外地朋友或者国际友人来,咱一准儿给他们个大!惊!喜!

●圣•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是一座始建于1907年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教堂,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索菲亚教堂内部现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博物馆”使用。

建筑风格:中央一座主体建筑有个标准的大穹窿,红碑结构,巍峨宽敞。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蓬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错落有致。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尽显富丽堂皇高雅别致。

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59号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一座东正教堂。建筑面积1005平方米。建于1931年。为典型的俄罗斯式建筑。1980年经修复后改为天主教堂。现为黑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哈尔滨市天主教爱国会和黑龙江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所在地。是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风格:教堂由俄国建筑师斯米尔罗夫•托夫塔诺夫斯基亲自设计。外观形体复杂多样,红白相间,层次鲜明,小穹顶的帐篷顶与主体建筑上的洋葱顶前呼后应。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士课街

●伊维尔教堂

圣•伊维尔教堂,简称“伊维尔教堂”,建于1908年,面积为555.8平方米。教堂原为驻哈尔滨俄国外阿穆尔军区的军用东正教教堂。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的五个“洋葱头”圆顶被拔除,但建筑本体得以保留,为哈尔滨市II类保护建筑,但已残破不堪,现被当做仓库使用。

建筑风格:平面呈希腊十字式格局,正面上方有大型鼓座,鼓座上有一大四小五个葱头顶,四个小葱头顶以大的为中心,分布在十字形端点。教堂上的葱头式大小穹窿主次分明,错落有致。

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霁虹街工厂胡同

●犹太新会

哈尔滨犹太新会堂中国最大的犹太会堂,为哈尔滨建筑遗存中最为典型的一处犹太建筑。会堂原为在哈尔滨犹太人聚会的主要场所,后作为哈尔滨市公安局俱乐部,1990年改建为东方娱乐城。会堂于2004年进行了保护性修缮,修缮后的犹太新会堂以其特有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成为哈尔滨市建筑中的又一朵奇葩。

建筑风格:典型的犹太式建筑,红色的外墙装饰着尖劵柱廊,金色的穹顶托起一个银色的大卫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经纬街162号

阿拉伯清真寺

哈尔滨清真寺始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原称哈尔滨清真东寺,旧称滨江清真寺,是东北最大的伊斯兰清真寺庙

建筑风格:哈尔滨清真寺的内装修朴实,为适应做礼拜之用,多采用柱结构造成宽广的室内空间,木柱少有方、圆形而多呈多面形,其中以八角柱居多。清真寺的窗户装饰也独具特色,无论是尖券窗还是长方形窗,面积都比较大,而且都朝向清真寺内院,窗户上布满花格用细细的棂条组成各种几何纹样。清真寺各部位装饰的色彩多比较清丽。

地 址:哈尔滨市道外区南十二至十三道街之间

耶稣圣心主教座堂

耶稣圣心主教座堂原为南岗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波兰天主堂),是一座波兰侨民建造的天主教堂,哥特式建筑。最初是来自波兰的侨民在1907年建造的天主教堂,在上世纪文革时期毁坏严重,后来又成为了一所中学的校舍。现在看到的这座教堂是本世纪在原址上重修修建的。

建筑风格:教堂的两座尖尖的、高耸的黑色尖塔体现出了非常典型的哥特式风格,使整座教堂显得特别修长,是教堂最为显著的标志。教堂主体是白色,玻璃都是绿色的,塔尖是黑色的,三种颜色在一起,非常协调,全然不会觉得突兀。

地址:哈尔滨市市中心的南岗区东大直街211号

●犹太老会堂

犹太老会堂始建于1907年,1931年6月遭遇火灾,当年年底修复竣工,具有鲜明的犹太建筑特色。该教堂是当年哈市建造的四座犹太会堂之一。犹太老会堂改造前,曾被早教中心、咖啡厅等6家企业租用,周围环境也与教堂风格不一致。修缮后的老会堂将设有音乐厅,将可定期由国内外音乐大师或高水准的音乐团组等举办室内音乐会,让老会堂成为音乐之城的标志性符号。

建筑风格:教堂以黄色墙体为主,窗户周边墙体则配的是白色,部分窗户安装有教堂特有的五彩玻璃,典型的欧式圆形屋顶为绿色,建筑整体颜色清新淡雅。

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通江街82号

●圣•尼古拉教堂

圣•尼古拉教堂,亦称“中央寺院”,俗称“喇嘛台”,教堂建于1900年,原址位于哈尔滨市秦家岗中心广场,即现在的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博广场,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曾经是整个东亚地区东正教的枢纽教堂,地位远远超过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 ,是哈尔滨最具代表的建筑。

建筑风格:教堂全部采用木构架井干式构成。教堂内部围成巨大的穹顶空间,外部则运用俄罗斯民间木结构帐篷顶的传统形式。由于教堂处于广场中央,为使来自不同方向的人群都能得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因而建筑采用了近似于希腊十字的八角形布局。教堂东面明显凸出而为圣坛,西面为主入口,南北两侧均略凸作为次入口。一个洋葱头形穹顶矗立在八角形帐篷顶端,中间与变细加长了的鼓座相联结。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西大直街交叉口

●尼埃拉依教堂

哈尔滨的尼埃拉依基督教堂占地面积2360平方米,建筑面积453平方米,是一座属德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这座教堂1967年关闭,1980年修复,同年12月25日重新开放。

建筑风格:教堂在外形上朴实无华,外壁极少雕饰物。突出了哥特式的尖拱屋顶,为了减轻屋顶的重量采用铁皮盖。加厚了墙壁,减少了层叠的窗户,以此适应了哈尔滨气候寒冷的特点。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沉重的雕花大门,各种花格组成的窗户,当阳光由彩色花窗射进教堂时,变幻闪烁的色彩,产生强烈的装饰效果和恍惚,神秘的气氛。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

●圣母守护教堂

圣母帡幪教堂始建于1902年,是东正教的一个墓地教堂。其最初为一座石结构的祈祷所,教徒以乌克兰人为主,故曾有乌克兰教堂之称。1922年,中东铁路局出资,在祈祷所的东侧新建了一座较大规模的木结构教堂。1930年,教堂从乌克兰俱乐部迁至东大直街俄国人旧墓地(俗称老毛子坟),仿照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的艺术风格,重新建造了砖石结构的教堂,即现今的圣母守护教堂。

建筑风格:据记载教堂设计施工图是出于俄国著名建筑师吉达诺夫之手,由中东铁路当局出资修建。 绿色拱状圆形穹窿顶高耸入云,既气派又厚重,穹顶下方的红色圆柱形墙体上的采光窗更是典雅精致。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68号

鞑靼清真寺

鞑靼清真寺又名土耳其清真寺,据说该寺是北方地区唯一的鞑靼族清真寺,始建于1901年,1906年竣工。1922年为纪念鞑靼人祖先信奉伊斯兰教1000周年,由居住在中国、日本朝鲜的鞑靼人捐款重建。该清真寺最初的教徒主要是土耳其人和来自俄国的依特尔人,这些伊斯兰教徒在俄国被称为鞑靼人,所以这座清真寺便被称为鞑靼清真寺。

建筑风格:鞑靼清真寺建筑风格即受拜占庭影响,又继承了阿拉伯传统文化风采,构成新颖独特的建筑形式。该寺主体建筑呈方形,立面对称布局,砖石结构。该建筑的艺术处理上,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它的入口处在门厅的顶部建有一个细而高的,带有收分和分,近似于圆锥体的光塔。这种光塔造型奇特,源于阿拉伯。塔下为建筑的主要入口,重点突出。二是,正殿之上建有一个不带鼓座的,有拜占庭遗风的中央大穹顶,形成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构成垂直轴线。穹顶和光塔一前一后,塔身峭拔、挺立,穹顶雍容夺目,充满蓬勃的生命力。

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通江街108号

呼兰天主教堂

呼兰天主教堂,是一座建于20世纪初的哥特式天主教堂。1999年,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风格:主体建筑系一座双塔法国式教堂,高35米,青砖外墙,东西18.3米,南北23米,建筑面积836平方米。双塔造型类似于巴黎圣母院,高35米。堂内欧式穹隆大厅宽敞明亮,有两排红漆明柱。此教堂下辖石人城,兰西木兰等地的天主教堂。青砖瓦土木结构,具有浓厚的欧式建筑艺术风格,其外观与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教堂建筑有相似之处。建筑中所有的门、窗均用青砖砌成拱形。在主体建筑两座塔楼中央顶端镶嵌着红铜制成的十字架。在第二层楼两塔中间处悬挂着黄铜铸造的大钟,钟体通高1.05米,周长0.95米。

地址:哈尔滨市呼兰区东大街路北

小编一边整理这些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一边忍不住感叹为这些教堂添砖加瓦的能工巧匠,历史不能重演也无法复制,但这些建筑却以其独有的方式见证了历史。

它们或是巍峨矗立在城市的中心,或是深入浅出匿藏于市井之中,或是伤痕累累,或是粉刷一新,现在除了3、4、7、12,小编是都去了……关于那个8,说多了都是眼泪啊!

你呢?去过几个了?整天还出去旅游啥啊,先安心把我大哈尔滨转完吧!

先从教堂开始!这周末就出发!

哈尔滨新闻综合频道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哈尔滨新闻综合频道微信号:HRBXWZH

Hash:90085e29d79fda2f8a282b17c11c2983b475cae7

声明:此文由 哈尔滨新闻综合频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