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的红色教育“必修课”
春暖花开的三月,阳光明媚。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东方红校区,在老师的引领下,一群青年学生,穿梭在一栋栋中西融合的灰白建筑中,感受着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等“校友”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故事。
这是该校的一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也是该校的一项教学创新。
探寻:一代伟人从这里起步
走近位于湘江之滨,妙高峰下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灰白色调建筑,高高悬挂着毛泽东亲笔为母校题写的“第一师范”校牌,格外醒目。
湖南第一师范的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于公元1161年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现更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漫长的教育历程中,第一师范涌现出了一大批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人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等曾在此求学;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王季范、李达、周谷城、田汉等文化名人曾在此任教。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重游长沙橘子洲时所作。而见证青年毛泽东那段风华正茂的求学岁月的,正是他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此求学五年半,之后在此工作两年半,接受了现代的民本主义教育。他还主办工人夜学、担任湖南一师一附小主事、创办自修大学和湘江学校。青年毛泽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其思想经历了从教育救国论到教育服务革命救国论(教育革命论)的转变。
“第一师范是毛泽东初心形成地,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地。”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艾建玲说。
毛泽东1950年在与当年第八班同学、时任第一师范校长周世钊谈话时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
传承:红色教育让学生坚守梦想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这是毛泽东主席对母校师生的勉励。
2003年,学院主体部分搬迁到了河西东方红校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旧址成为城南校区,建成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展示青年毛泽东光辉业绩的专题性纪念馆,复原陈列了14处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纪念点,全面系统地再现了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执教、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史实。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该校自1963年建纪念馆以来,吸引着四方宾客。“每年接受红色教育者达80万人次。依托红色资源,结合党史教育,打造传承红色基因课堂,已经成为一师必修课。”该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赵小群说。
在纪念馆有一支由学生志愿者组成的讲解队,他们都是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学生中选拔而来。这支由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每年保持100人左右规模,迄今累计讲解近20万批次。一批批讲解员在奉献中锻炼能力、塑造自我。
校史是一座育人资源的“富矿”。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深入挖掘革命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教育内容,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和责任担当。“新生入学以后,第一堂课就是参观纪念馆,第二堂课就是观看红色影视剧《恰同学少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彭小奇说。
目前,学校的师范生占比达82%,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小学教师教育和公费定向乡村小学教师培养高校。2011年至2020年,这里共走出公费师范生13574人,其中95%以上任教于全省各县市区,90%以上坚守乡村教学一线,扎根田野乡间。
Hash:bce37712a3b00bf9e044451ec888179b30db4828
声明:此文由 潇湘晨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