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密老城又一廉政教育基地对外开放!九个展厅值得一看!
我市廉政教育基地
杨炳堃展览馆
正式对外开放
12月12日上午,由新密市纪委监委联合古城管委会精心策划建设的廉政教育基地——杨炳堃展览馆正式对外开放,郑州市纪委相关领导及我市市委书记蒿铁群出席开馆仪式并共同为杨炳堃展馆揭牌。市领导刘广军、姬贤杰、胡光程、高永森参加活动。
仪式上,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刘广军致辞。他说,杨炳堃展馆的建成,为我市弘扬历史文化、传承廉政精神提供了一个重要阵地,是我市在促进廉政文化繁荣发展中取得的一项可喜成果,对我市党风廉政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杨炳堃精神为镜,深学细照笃行,进一步增强廉政意识和法治观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净干事、担当作为,一心为民、共谋发展,为我市创建“四区两城”、实现“两个率先”、推进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随后,参加仪式的领导及我市市委机关、纪委监委机关和各派驻纪检监察组全体人员先后进入展厅,对杨炳堃生平事迹进行参观了解。
据了解,杨炳堃是清道光年元年(1821年)新密知县,时年36岁,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勤政清廉,爱民如子,还亲撰《劝修水利以俾农田示稿》教导百姓。7年县令,政绩卓著,超化镇王村村村民还立杨公祠以示纪念。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发掘本土廉政文化,我市纪委监委结合密县县衙内的莲池、舆图、监狱、碑刻、楹联等独特的廉政文化元素,依托古县衙悠久厚重的廉政文化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杨炳堃展览纪念馆。该展馆位于古城县衙内,建设面积3000平方米,展馆共分九个展厅,通过运用大量的文字、图片史料、精选的文物、多媒体影像资料等方式全面展示了杨炳堃的生平事迹、执政理念和为政精神。对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杨炳堃展览馆情况介绍
杨炳堃展览馆是依托密县县衙景区打造的廉政文化、廉政教育为一体的廉政文化主题展览馆,廉政文化教育展览馆房屋32余间,凭借杨炳堃得清廉事迹,密县县衙景区将着力打造集廉政教育、旅游和休闲于一体的杨炳堃廉政文化展览馆,发展“廉吏教育”,弘扬清廉正气,旨在建成我省廉政文化的展示平台。
杨炳堃,浙江归安县(今湖洲市)人,是晚清时期的一代廉吏,在密七年(道光二年至八年),修水利、兴教育、整煤矿、化民风,政声著卓,使密邑大治。新密人十分感念他的恩德,称颂他为“民生县令”。
自汉设县治以来,在密任县令的有近千人,而能让老百姓称颂者寥寥无几,杨炳堃属于其中的一位佼佼者。设立杨炳堃纪念馆,就是要铭记这位“以实心行实政”的一代廉吏,同时,也为今天的党员干部树立一个学习的标杆。
杨炳堃事迹展览馆,共分九个展厅,一厅一代廉吏,二厅江南成长,三厅初仕河南;四五六七四个厅介绍他的治密功绩,分别为兴学助教、整饬煤矿、兴修水利、褒德安民;八厅政声悠扬,九厅彪炳千秋,九个展厅全面展示了杨炳堃的生平事迹、执政理念和为政精神。
第一厅 一代廉吏
杨炳堃在新密任职八年(道光元年至八年),后调任息县知县,邓州、信阳知州,湖北汉阳知府,云南迤东道,湖南盐法长宝道、湖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他为官三十余年,精明练达,表率有方,无论剿匪、平乱、治蝗、禁烟、赈灾,安定地方,都有政声,二次被省府考评为“卓异”,一生受到道光皇帝六次诏见。(清代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对京官的考核叫京察,对地方官的考核叫大计。每三年一次,按照“四格”即才、守、政、年的标准进行考核。合格者留任,优等者被定为“卓异”;不合格者调任降级。)
杨炳堃的画像来自南京国史档案馆,从中基本可以看出杨炳堃其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呜呼!如杨侯者,真令人后世不能忘也!”这是密县监生杨万辉在“实颖渠序”中对杨炳堃的评价,也是杨炳堃一生真实的写照。
杨炳堃任职期间,依法理政,立规建制,每到一地,颁条例、定章程,立制度,且多采用俚语,通俗易懂。
我们看上面的一段话:“于梓庭先生见其缜(zhen)密精细,于少穆先生见其警覈(he检验查核)透辟(详实、严谨、透彻、精辟),于海梁先生见其和平宽大。”
上面提到的三个人,对杨炳堃都有知遇之恩。一个是他在河南为官时的程梓庭中丞,另一个是他在湖北汉阳任知府时的湖广总督林少穆,即林则徐,还有一个是河南的杨海梁中丞。从上可以看出,这三个人对杨炳堃的评价都很高!
杨炳堃从小就受到良好家庭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立志长大后效法圣贤,成为一代名臣和硕学之士,所以,从政期间,每有心得和为政经验,都会用心记录下来。
杨炳堃的一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个朝代,所处的青少年时期正是清朝由盛转衰的嘉庆年代。期间,白莲教滋事、天理教冲击紫禁城、洪灾泛滥,社会矛盾日渐激化,时局动荡。道光皇帝登基后,为挽回清朝颓势,提出了禁鸦片、通海运、平西陲等一系列整治措施,但由于社会积弊深厚,治国之策收效甚微。这一时期,正是国家用人之际,杨炳堃刚入仕途,作为一名基层官员,他为政勤勉,善于创新,以实心行实政,政绩卓著,为后来的从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厅 江南成长
杨炳堃出生于书香门第、诗礼世家,有良好的家风传承。他的曾祖父杨斯觉仁爱慈悲,童叟无欺。家中开有米行,他给米行立有一条规矩:凡是买米之人,都会把“斗”装满,做到“升不去盈。”数十年间,贫穷人家都受到了他的恩惠,当地街坊邻居都称他为“善人”。
他的父亲杨知新热心公益,是一位人人称颂的乡贤,捐资修建有湖州三塔:飞英塔、多宝塔、浮玉塔,还带头捐资修复了湖州著名的潘公桥,维修了广济堂、育婴堂等,在湖州一带小有名气。
他的父亲杨知新,与湖州“南浔三先生”交往甚密,杨炳堃从小就师从“南浔三先生”中的杨凤苞(秋室)、施国祁(北研)学习传统经典,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杨炳堃二十七岁到杭州参加拔贡考试,获得府学拔贡第一名,二十九岁到北京参加朝考时,还专程拜访了两位先生。
杨知新也是清朝著名的诗人,他著的《夙好斋诗抄》中有一首诗是特意写给杨炳堃的,我们称之为“诫子诗”:“居官廉以平,宅心明而恕。”意思是:做官要干干净净,慈爱平和,不可傲慢骄矜;做人要眼明心亮,宽纳容人,不可心存嫉恨。这首诗对杨炳堃的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杨炳堃上京朝考途中,经阳湖署衙见有一联:“眼前百姓即儿孙,休言百姓可欺,须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莫道一官易做,当尽些父母恩情。”杨炳堃谨记在心,成为他一生仁心爱民的思想基础。
杨炳堃的家乡浙江归安县今湖州市,是文风昌盛之地,山川灵秀,人文荟萃。自唐宋以来,名士云集,人才辈出。苏东坡、顔真卿、杜牧等都在此做过太守,政绩颇丰。杨炳堃从小就生活在这片沃土,浸润其间,潜移默化中深受湖州文风的影响。其中对杨炳堃影响最大的是教育家胡瑗,文学家苏轼、水利专家潘季训等。
杨炳堃在北京朝考得官为候补知县,分配到河南,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第三厅 河南历练
杨炳堃在河南历练八年,先后在辉县、陈留、卫辉、彰德、滑县、南阳、鄢陵等地办差、审案,足迹遍布河南,其中,五次代理知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长时间多岗位的历练,为他以后的为官从政奠定了良好基础。
辉县求留:在辉县代理县令时,他深入基层,访问民情,审结处理了多年遗留下来的积案,深受老百姓称赞。新任上司途经此地,当地百余名乡绅百姓拦道请愿,恳求把杨炳堃留在辉县,继续主政。
窝棚督工: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十一月,杨炳堃被抽调到滑县马营坝当差,督修堤坝。当时正值冬季,天气寒冷,四周没有办公地点,为保证工期,杨炳堃让人在堤坝上搭建一个临时席棚,白天,在狭窄的席棚内督办事务,晚上与河工一道在堤坝露宿,按时完成了修坝任务。
道光元年(辛巳年)五月,杨炳堃任命为密县知县。因其它地方积案需要处理,一直到道光二年二月初一才到密任职。在密县七年,杨炳堃兴学助教、整饬煤矿、修渠种稻、褒德安民,受到密县人民的爱戴。
第四厅 兴学助教
在兴办教育上,杨炳堃主要做了两件:”一是修书院、设遥课;二是办义学、定章程,这些举措对密县教育的影响巨大。在之后的百年间,密县文风大振,人才辈出。
桧阳书院是密县最高学府。当时,校舍多年失修,景象颓败。杨炳堃一到密县,就先去书院察看,带头捐款修缮书院。书院扩整后,在书院内设立神龛,把历史上的五位先贤,许慎、陆元朗、郑玄、司马光、胡瑗供奉祭祀。还聘请了名师周访礼及他的父亲为学生授课,并制定了书院管理章程。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密创设的遥课制度。遥课制度相当于今天的函授教育,具体讲就是,每月初一和十五,集中在书院讲课两天,余下时间让学生在家一边务农一边作业,从此,解决了贫寒子弟不能到书院上学的难题。
义学,就是为平民百姓设立的学校,招生对像多为贫民子弟。杨炳堃莅密后,在全县大规模开办义学,并制定了义学章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先后在全县20保设立义学21所,后又增办9所,达到30所。让贫民子弟拥有了受教育的机会,这在密县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民国初年,这些义学全部转化为国民小学,奠定了密县民国教育的基础。
这里展示的《义学碑记》拓片,详细记录了当时杨炳堃兴办义学的情况,原碑现存于白寨镇刘堂庙内,碑文由杨炳堃撰写,收录于《民国密县志》。
在杨炳堃不懈的努力下,密县教育得到空前发展。道光三年(1823年),兴办义学的第二年,密县参加乡试的考生就达六百多名,从此,密县文风大振,涌现出一大批名士才俊,其中翟允之、张绍衣、杨彤如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翟允之在当年600多名乡试学生中名列第一,杨炳堃的父亲杨知新亲自把他招入书院,进行重点培养,后考中举人、进士,被钦点为知县,后升迁道州、郴州知州。晚年还乡后,任教桧阳书院,受到密县人民的爱戴。
第五厅 整饬煤矿
密县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开采历史悠久,今天,在岳村镇苇园村,仍存有唐末宋初时期的苇园煤矿遗址。道光初年,密县煤窑业发展迅速,许多穷人依靠下窑挖煤,养家糊口。当时,条件恶劣,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淹井、透水、火灾事故频发,再加上窑主重财轻命,不顾矿工死活,使挖煤开矿这一利民之事产生了诸多弊端。如:无度生产,私设人圈,动用私刑,收容罪犯,引诱赌博等。
“人圈”,就是窑主在偏僻沟壑里设立厂局,围禁工人,他们限制工人人身自由,对工人进行恐吓、威逼,随意打骂、转卖,更有甚者,有些被逼跳窑轻生。
为根治这些弊端,杨炳堃颁布了一系列条令、规章,用法律立威,最著名的条令是《谕窑户、工头简明条规》《禁窑户设立人圈告示》。《谕窑户工头简明条规》,简称“十一条禁令”,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煤矿安全管理的成文法,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清代的矿业》一书全文进行了收录,对当代煤矿安全管理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为了把禁令落到实处,杨炳堃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惩处措施,并亲自到煤窑进行监督暗访。在一次暗访中,杨炳堃发现砂石坡煤窑在煤井透水的情况下,仍让工人下井采煤,便严令其进行整顿,并连夜发布通告,通报全县,以儆效尤。经过治理整顿,煤窑弊端基本得到消除,工人安全得到保障,煤矿业得到稳步发展。
第六厅 修渠种稻
在新密境内,有两条古老的河流——溱水洧水,早在2500年前,《诗经》中就有一首美丽的诗歌《溱与洧》,描写的就是这两条河。其中,洧水全长60华里,横贯密县南部的平陌、超化、大隗、刘寨、曲梁五个乡镇。
为了充分利用洧水资源,杨炳堃动员组织沿河群众垒堰修渠,并从南方请来技术人员,种植水稻。在修渠种稻中,杨炳堃还撰写了《劝修水利以俾(bi)农田告示》,并严格要求自己:“本县下乡,夫马一概均系自备,不累民间一草一木。”充分体现了杨炳堃亲民爱民的仁爱情怀。
至今,在大隗镇进化村(原山头湾村)仍遗存有当年杨炳堃倡导修建的白石渠遗址。这条石渠是由当时来集监生杨万辉主持修建的。因为白石渠的渠首山石坚硬,很难开凿,挖一斗石渣,需要工钱一斗谷子,代价很高,杨万辉几次都想放弃。在杨炳堃的鼓励支持下,杨万辉变卖了家产,最终修成了白石渠,杨炳堃把该渠命名为“实颖渠”。渠道修成后,杨万辉十分感慨,写了《实颖渠序》,详细记述修渠经过。后来,河南巡抚、著名书画法家张之万,把《实颖渠序》写成了一幅书法长卷。
两年时间,洧水沿岸共修挖渠道15条,开垦稻田近3000亩,渠道灌田近4000亩,使洧水两岸变成了鱼米之乡。
十五道渠修成后,杨炳堃还亲自从诗经的“甫田”“公刘”“信南山”“无羊”四首诗篇中各取首字为渠道进行了命名,渠名有:倬云渠、彼壤渠、甫大渠等,并且绘制了《密县渠道图说》一书。这15条渠道一直使用到民间时期,奠定了近现代密县水利的基础。这里展示的就是当年杨炳堃主持修建的15道图谱。
“蛮庵由来”的故事:今天,新密大隗铁匠沟还有个蛮庵自然村,就是当年杨炳堃邀请湖广有经验的稻农来密种稻生活的地方。这些南方人被请来种稻,在洧河沿岸搭庵建棚,长期居住下来。因为语言不通,被称为“蛮子”,他们住的地方就成了“蛮庵”。
水渠修成后,为管理河道,解决纠纷,杨炳堃又制定了《洧河两岸滩地酌议章程》水渠管理条例,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完整的河道管理章程,希望人们永远遵照执行,并刻碑为记。
第七厅 褒德安民
杨炳堃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对先贤推崇备至。治密期间,重修了索长官祠、法海寺、城隍庙、景贤祠等,以先贤为楷模,推行德教,施以仁政,化育百姓,形成了良好的民风。
在新密的超化寨上,曾建有一座景贤祠,供奉了明末清初活跃在密县的十一位先贤,他们是孙奇峰、李崶、耿介、张沐、马尔楹、耿极、赵御众、马之驱、孙博雅、李居易、钱佳选。其中,孙奇逢是明末清初的三大儒之一,著述甚富,其他人多是他的弟子。当年,他们曾以超化寨为依托,聚集一堂,研讨程朱理学,超化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州的文化重镇、理学讲习中心。杨炳堃到密县时,景贤祠已十分破败,为了纪念这些先贤,他捐款修建了景贤祠,并撰景贤祠碑文,号召读书人向先贤学习。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杨炳堃颁布了各项禁令。如:禁止赌博、禁止贩卖人口、禁止斗殴、禁止私铸钱币等。另外,为了教化百姓、倡树新风,他还颁了八条《劝禁条例》,即“敦孝友、正嫁娶、谨盖藏、修水利、种树木、禁邪教、全节操、警守望”,也就是“做人做事的八条原则”。
为了把各项条例落实到位,每月初一、十五,在县衙门前及城内轮流宣讲,除此之外,还专门建立一支宣讲队伍,在全县20个保进行宣讲。
维护社会治安,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历来县令十分重视。杨炳堃上任后,在继续推行保甲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全县境内重要路口设立关卡12个,同时,在远离县城的集市繁华地段,又增设关卡6个,并派人日夜巡逻盘查,确保了社会稳定,使百姓安居乐业。
在推行保甲工作中,杨炳堃要求,所需费用均由衙署廉捐,不许向民间索取分文,从而堵住了乱收费乱摊派的口子。 杨炳堃在密县七年,勤勉廉政,心里始终装着百姓,即将离任时,曾感慨到:“余在任七载,一切薪蔬食物,均系现钱采办,无从丝毫累民之举。”从这些细微的事情可以看出,杨炳堃平时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地严格!
第八厅 政声悠扬
道光八年七月,杨炳堃调任息县知县,之后,先后升任邓州知州、信阳知州、湖北汉阳知府、云南迤东道、湖南盐法长宝道、湖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职。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因新宁会匪滋事革职留查,咸丰元年二月赴新疆戍边,咸丰三年三月奉旨加恩释回,九月奉旨赏加同知衔。晚年在家著述,颐养天年。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在家去世,享年73岁。在三十多年的为官生涯中,无论坦途逆境,他始终初心不改,心系百姓,关注民生,每至一地,口碑载道,政声悠扬。
第九厅 彪炳千秋
正面巨大的浮雕墙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四副图案:依次为修葺书院、兴修水利、整饬煤矿、教化民风,它是杨炳堃在任密县知县时干的最受百姓交口称赞的四件实事,它们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杨炳堃一生为官从政的缩影。
杨炳堃出生于乾隆末年,成长于嘉庆年间,为官于道光年间,著述于咸丰年间。一生仕宦三十多年,为民爱民,政声悠扬,每到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两次被考核为卓异,六次受到皇帝诏见,这在封建社会是极其罕见的。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如今,在超化王村的一个小庙里,就供奉有杨炳堃的塑像,当地百姓经常到庙里祭拜杨公,以此来怀念这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民生县令!
杨炳堃虽然是封建社会的一代廉吏,但是,在他身上却处处体现出心系民生的仁爱情怀,勤勉敬业的担当精神,规约化民的法治观念,严于律己的清廉品质,这种精神,对于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讲,也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一定要把杨炳堃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Hash:fe9723cde7b592489ad2357340a716e1723a57e0
声明:此文由 新密同城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