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亭 | 究竟什么是“湿气”?来看看中医怎么说
开栏语:
人们常说的风湿,中医称之为“痹病”,其发生与人体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密切相关。如何顾护正气,有效避免外邪的入侵?“风湿亭”将每周推送有关风湿防与治的科普知识,教您远离风湿,为筋骨强壮保驾护航!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 何羿婷
在何主任的门诊中,我们遇到不少风湿病友把自己患病、发病的原因归为“湿气”,自身对“湿气”也极为关心,常能听到患者这样说:“何主任,我湿气好重啊!”、“何主任,我是不是有湿气?”既然大家对“湿气”如此关心,那么这期小编就和大家聊聊“湿气”。
01
什么是“湿气”?
通常我们所说的“湿气”不仅有潮湿的气候之意,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大雨时行,湿气乃用。”还有湿邪之称,如《素问・痹论》指出:“湿气胜者为着痹。”而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所说人体的“湿气”,常常指的是其第二个含义——湿邪。
那么湿邪是什么呢?其实湿邪还有外湿和内湿之分,我们接着往下看。
外湿
湿本属于正常的自然界气候,与风、寒、暑、燥、火合称为“六气”,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六气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使人体发病。但当气候变化异常,即六气的太过、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机体应变不及、自我调节失常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六气”则被称为“六淫”,“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由于六淫是致病邪气,又称为“六邪”。 当气候异常潮湿、居住环境过于潮湿、涉水淋雨等湿气太过之时,湿便成邪,侵袭人体诱发各种疾病。
内湿
与外感六淫中“湿邪”对应的还有“内生湿邪”,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化湿”的病理变化,与外湿不同,内湿乃源自于内。 中医认为“脾主湿”,内湿的产生,多因过食肥甘、嗜酒、恣食生冷等损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致,此外还和肾阳温煦功能失常相关。
外湿与内湿的关系
经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得知,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住潮湿等外界湿邪所致;内湿则是湿从中生,多由脾失健运,不能运化精微,以致水湿停聚,即所谓“脾虚生湿”。但外湿和内湿又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必伤及脾,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而内湿由于脾虚,脾阳虚损,甚至脾肾阳虚,水湿不化,又易于感受外湿。
湿邪还和风湿疾病的发病关系密切,中医将风湿类疾病归属于“痹证”范畴,《黄帝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湿病友某次发病或病情加重,往往和体内湿邪作祟脱不了干系,因此,部分风湿病友对于湿气的担忧也不无道理, 但痹证不仅仅是湿邪所致,还和感受风、寒、热等邪气以及人体正气不足密切相关!
02
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
气、阻滞气机、重浊粘滞等特点,其临床表现可因湿邪侵袭留滞的部位不同而异,我们可通过以下一些临床表现初步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
1. 头闷重如裹、精神不振、疲倦犯困;
2. 肢体困重或屈伸不利、水肿;
3. 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发腻或发甜、舌苔厚腻或有齿痕;
4. 大便溏泄或粘厕、排便不爽、小便浑浊或排出不畅、妇女白带过多等。
小编在这里提醒各位亭友,今年是辛丑年,太阴湿土司天,湿气偏重,尤其是上半年湿气较甚,大家应多加注意,当发现自己有以上症状,首先可以通过自身生活习惯的调整来改善症状,如饮食调整,三餐规律,避免进食过多油腻、肉类食物以及辛辣刺激食物,限制饮酒;作息调整,健康作息避免熬夜;注意防护,避免涉水淋雨,居处、工作环境做好防潮工作等。 若是经过以上调整,症状仍持续存在应及时就医,避免误诊。
供稿:周颖燕、李梦婷
执行编辑:朱海媚
审核校对:何明坤
责任编辑:宋莉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ash:7b60893da3d32bb685dd5204d5c13e9917afb4d0
声明:此文由 广东省中医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