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开元寺的前世今生

海拔460米的佛慧山又名大佛头山,峰峦突兀,涧谷萦回,山势峭拔,为济南市区高点,登临山顶可俯瞰泉城,山阴绝壁上有摩崖巨佛头像。济南八景中的“佛山赏菊”说的就是佛慧山,丹树黄花更宜秋色。

不过,很多济南人只知佛慧山,不知开元寺

佛慧山中曾经的古刹开元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隋唐。开元寺从县西巷迁至此,原有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院内有宋代丁香数株。殿后北壁上,凿有上下石室多间。昔日儒生多于此读书。可惜的是,寺周岩崖所雕凿的唐代造像多尊,“文革”中尽遭破坏。开元寺亦已倾圯殆尽,仅存遗址。

在完善和整治大千佛山周边环境的相关规划中,开元寺重建是其中重要的项目之一。

现在开元寺旧址上,仍然绵延着袅袅香火,零散的香客来此焚香敬佛。绵延的香火燃烧着世人的愿望,在空气中蜿蜒,攀爬上残留的矮墙,丝丝缕缕穿过年月,在墙上印上一道道熏香的黄。旁边新建了一座仿古建筑,新得连刚刷过的油漆痕迹都还没渗入木质建材。建筑虽然称得上漂亮,却总不是那个味道。

幸运的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济南还有很多古寺历经兴衰却仍然香火绵延。

深山中,开元古寺空留遗址

佛慧山山涧中,曾经有座古刹开元寺。旧时,开元寺三面环山,松柏笼罩,藤萝垂蔓,野菊满山,异常清幽。考古发掘发现,佛慧山开元寺乃是明朝时济南市区、今县西巷附近的开元寺迁来。不过如今,这处曾经香火鼎盛的寺院,只有遗留的几尊佛像和残垣断壁的殿基了。

探寻佛慧山开元寺遗址

在车水马龙旅游路,与千佛山一路之隔的路南,有一座古已有名的山,就是佛慧山。向南上山的山路十分开阔和缓和,山下一座牌坊上写着四个大字,“开元胜景”。

顺着这条盘山路往上走,山路两旁的绿色植物渐密,郁郁葱葱,盖住了整个灰色的山体;春色已深,几株深红色的榆叶梅开得正盛,点缀着苍莽的绿色;就连地下的野菜,叶子都已经长得十分肥厚,在春末释放这一季最后的生命力。路边有一处指示牌,顺着上山的方向,指向正是“开元寺遗址”。抬头远远地向山顶望去,却不见古刹影子亦或是香火痕迹,湛蓝的天空下只是浓深的绿色。

缓和的山路走完,拐过一个弯就开始正式攀山了。巨大的石板铺成的山路略显陡峭,攀爬起来颇有些费力。

攀爬过笼罩在树枝遮密的数百级台阶后,蓦然来到一处平台。站在平台上往西北方向远望,浓郁的深绿扑入眼帘,千佛山最高处的凉亭清晰可见,对面的山峰林壑深邃,竟也露出几分巍峨的味道。沿着小路继续往前走,终于来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开元寺遗址。跨过一个翻新的仿古红色院门,就算是踏入佛门之地,这片荒芜的旧址就呈现在眼前。遗址周边岩壁上,残留着几尊石雕佛像,还有“山高水长”、“逍遥游”等雄浑遒劲的历代题刻。东边的石洞供着唐代贞观年间的佛像,下面是元代察罕菩华所题的“长生泉”。果真有泉吗?身体探入这个高一人左右的山洞,里面清幽湿润,冉冉有光,只听闻泉水清脆滴落的声音,泉水积为小潭,再往里探探身子,还看到了两条金黄色的小鱼在泉水中游戏。

寺南的山崖下,有“滴露泉”,又名“甘露泉”,水自岩壁渗出,如同滴露,落入“秋棠池”;寺西密林深处石壁下,有“卧云洞”,深约30米,相传为开元寺卧云和尚修炼之处;寺北石壁上,有鬼蛇雕刻以及上下石室,里面还保留着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名人的题咏。遗址北侧有两面低矮的土墙,据说是当年开元寺的断壁颓垣,除此之外,曾经香火鼎盛的开元寺就只剩下一个硕大的上面香炉袅袅的殿基了。

县西巷迁至佛慧山,开元寺的前世今生

据道光《济南府志》记载:“大佛山,在历城县东南十里,旧志云一名佛慧山。上有文笔峰,中为开元寺,在昔名贤多读书其中。” 清济南诗人范坰有诗:“佛慧名山十里遥,开元古寺建山椒。山僧不解通姓名,自汲山泉饮一瓢。”记载了诗人有一天来到开元寺,开元寺中的僧人却没有搭理他,于是他自己淘了泉水喝,当时他喝的应该就是秋棠池中的水。

乾隆《历城县志》以优美的笔触记载佛慧山的美景地理形势。文中说:“大佛山在城东南十里,一名佛慧山,上有文壁峰下有甘露泉,中有宝刹曰开元寺。旧名佛慧寺,有宋题名刻记。悬崖凿为石室,昔人多读书其中之一,今废。此山半峰峦突兀,涧谷萦回,丹树黄花更宜秋色。有修落帽故事者无不吟眺于此。故八景标为佛山赏菊。”

开元寺建于何时?佛慧寺何时更名为开元寺?这些历史谜题渐渐在城市考古发掘中一一解开。

2003年县西巷考古现场宋代的佛教地宫

2003年夏,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在县西巷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处重要佛教文化遗存,其中包括一座北宋砖筑地宫、两座佛教造像窖藏坑以及众多散落在地层中的石刻造像等文物。地宫底部嵌有一方石碑,记载地宫的建造情况,而碑名为《开元寺修杂宝经藏地宫记》。这次考古发掘,证明了宋代济南城存在过开元寺,并且位置就在今县西巷一带。

宋朝时济南城内的开元寺和史志记载的佛慧山下开元寺有无关系呢?佛慧山寺址旁石窟中有隋唐时期造像,据《续修历城县志·金石三》载,寺址石壁上遗有“大隋皇帝”字样的残字,可证隋代此处已有开窟造像活动。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此处建“佛慧寺”。北宋景德年间重修,沿用佛慧寺之名。明朝初年,济南成为山东省会,省级官府衙门也搬往济南,原来的济南府署成了按察司署,开元寺则改建成了济南府署(即今县西巷东邻的省政协地址)。济南城内的开元寺遂告终结。开元寺改建为济南府署后,寺内僧众无处可去,于是迁到佛慧山的佛慧寺中,佛慧寺遂改称开元寺。自此以后,佛慧寺的香火才被开元寺的佛光所代替。

中国成立后,深藏佛慧山涧的开元寺就已没有僧人,由于无人管理,当地农民开始拆除寺庙的砖木砌房烧火,开元寺从此逐渐毁弃。据称,“文革”时有人慕名造访时,开元寺还保留着旧日的气势:当时有正殿5间,东西配殿各3间,院子里还有几株宋代丁香。之后开元寺毁弃渐重,最终佛像被毁,寺宇倾圮。

曾经香火鼎盛的开元寺

开元寺搬到佛慧山后,环境幽静,气候凉爽,历史上许多名人都到此访过。明清时候还有许多儒生在寺里读书,像明代文学家李攀龙,就曾经在开元寺住过。

据载,曾有李格非“清郎李格非文叔”题名石刻在南崖,但早已漫漶隙间。夏秋之日,这里绿荫覆盖,气温清凉,历代游客多来此赏菊品茗。明人刘敕在《大佛山》诗里十足地道出了这里的意境。诗云:“去廓十余里,山回石径幽。白云常覆寺,黄菊最宜秋。塔影樽前转,湖光望里收。甘泉几滴水,能解世人愁。”

明代《历乘·舆地》中记载:“大佛寺寺中一洞,其水涓涓而下,汇为一池,味甚甘冽,经岁不竭,有‘天生自来泉’五字。”大佛寺就是后来改名的佛慧寺,也就是开元寺。甘露寺泉水从崖壁间流下,水势甚小,如露滴滑滚。清朝诗人董芸在《大佛山》诗中写道:文壁峰高鸟道悬,开元古寺夕阳边。何时自扫风林叶,一试山中甘露泉。”故而此泉又称为“试茶泉”。试想当年,邀三五好友,天晴日朗时,于泉边支一矮桌,掬一壶甘甜的泉水泡茶,听着寺中钟鼓诵经之声,再来品茶论道一番,是何等逍遥自在。

1921年秋天,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正在济南三合街小学读书,学校组织秋游,攀登的就是佛慧山。那次秋游80多年后,季羡林依然清晰地记着那次从佛慧山上下来的情形:“从橛山(佛慧山)山顶,经过大佛头,走了下来,地势渐低,树木渐多,走到一个山坳里,就是开元寺。这里松柏参天,柳槐成行,一片浓绿,间以红墙,仿佛在沙漠里走进了一片绿洲。”

甘露泉的泉水落入秋棠池,据说因为池子旁边生有多株海棠。季羡林曾经在文章中描绘秋棠池:“最难得、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泓泉水,在东面石壁的一个不深的圆洞中。水不是从下面往上面涌,而是从上面石缝里向下滴,积只既久,遂成清池,名之曰秋棠池,洞中水池的东面岸上长着一片青苔,栽着数株秋海棠。泉水是上面群山中积存下来的雨水,汇聚在池上,一滴一滴地往下滴。泉水甘甜冷冽,冬不结冰。庙里住持的僧人和络绎不绝的游人,都从泉中取水喝。”惋惜的是,现今这些海棠树都早已不见踪迹。

今天,人们在松柏笼罩、藤萝垂蔓的佛慧山乘凉游玩时,除了残垣断壁的殿基之外,已经看不到关于开元寺的任何旧观了。

历史上济南的千年古刹

历史上佛教文化的数次繁荣给济南这座古城留下了数座千年古刹。济南曾经是北方佛教文化重镇,除了已经荒芜的开元寺之外,济南城内外还留下了为数不少保存完整的古寺,这些古寺有的在历史上一度香火鼎盛,有的至今还绵延着袅袅香火。

兴国寺:千佛山首刹,至今香火鼎盛

兴国禅寺坐落在千佛山阴半腰,南依峭壁,北面泉城,是千佛山的主体建筑。寺院为千佛山主体建筑,青瓦红柱,花窗棂扉,殿宇亭廊结构错落,院内植有银杏红枫、翠柏、椿树。兴国寺创建于隋开皇年间,时称“千佛寺”。唐贞观年间,经扩建改称为“兴国禅寺”。

宋代时,兴国禅寺又加扩建。宋末明初,因连年战乱,寺院“殿堂蓁芜,无存一砖一瓦”。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曾经大规模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及僧寮、库房等全部予以重修,殿内塑释迦牟尼、地藏王菩萨、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等像。明朝刘敕的《咏兴国寺》一诗生动描绘山色古寺的优美:“数里城南寺,松深曲径幽。片湖明落日,孤蜂插清流。云绕山僧室,苔侵石佛头。洞中多法水,为客洗烦愁。”清朝嘉庆至咸丰年间(公元1796一1860年)又加以修葺,并增建观音殿等建筑,现存寺庙主要是明清时格局和规模。整个寺院殿宇亭廊错落有致,苍松翠柏储绿泄润,钟声盈耳,香烟缭绕,大有深山古刹之妙趣。

在刚刚过去的三月三庙会上,千佛山上人头攒动,成千上万人上山礼佛,兴国寺香烟缭绕。其实,自元代始,千佛山每逢三月三、九九重阳节均举办庙会。明代寺院扩建后,更是成为香火胜地。

灵岩寺:名列“海内四大名刹”之首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位列其首。灵岩寺在历史最盛的时期,天子封禅泰山,也要先到灵岩寺拜佛;相传高僧玄奘、义净亦曾到此讲经说法。

晋代时,灵岩寺就开始有佛事活动。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灭法,佛事遂废,至孝明帝正光年间(520年-525年)再兴。正光元年(520年)法定禅师来此游方山,爱其泉石,重建寺院,逐渐兴旺。此后,唐、宋、元、明各代为寺院盛期。最盛时有僧侣500余人,殿宇50余座,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直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仍有殿宇36座,亭阁18座,蔚为壮观。

灵岩寺位于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峪方山之阳。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神通寺:曾经是山东的佛教中心

神通寺位于历城区柳埠镇,古谓朗公寺,始建于东晋初叶,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山东最早的佛教寺院,从东晋到隋唐一直是山东的佛教中心。

神通寺的创始人是朗公,因此隋代之前神通寺又称朗公寺。僧朗,俗姓李,是佛图澄的高徒,他原在关中讲说佛经,后来山东在泰山南北宣扬佛法。朗公之后,寺院由朗之高足僧意任住持时,朗公寺可谓盛极一时。

盛唐时期神通寺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据唐《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载:“寺立以来,四百余载,……天下崇焉。”经过唐宋五代的社会大动乱以后,神通寺便走向衰败。金代末年狼烟四起,神通寺地处战场,破坏尤甚。元代中叶,随着佛教的兴盛,神通寺又重新得以恢复和发展。直到明朝天启(公元1621年)以后,随着明王朝的危机四伏,神通寺也再度衰败下来。清朝乾隆年间,寺院住持兴寿和尚,无视佛祖之清规戒律,“放荡淫逸,无所不至”,将寺产大肆挥霍,当卖土地近三百亩,盗卖树木不可胜数,神通寺愈加败落。

庆幸的是,几经兴衰的神通寺历经1600多年,保存下了许多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成了后人研究佛教在山东的发展史、研究古代佛教文化、雕刻艺术美术、建筑等丰富的实物宝库。

兴福寺:依传统古建筑格局而建的古寺

地处济南小饮马庄的兴福寺同样历经千年沧桑。清乾隆版《历城县志·古迹考》记载:兴福寺“肇于宋,毁于元季兵,我朝僧修忍等复修之,弘治乙卯秋七月立石”。从寺院内遗留的唐代柱础等实物和残存的碑刻题记中推断,该寺应初建于唐代,宋初大殿有过重建,金末元初又有过再建,元代中期有过较大的重建。从遗存的碑首规格及柱础尺寸上看,寺院具备一定的财力。

济南西城片区的道路中,有一条东西向的道路叫兴福寺路,命名来源正是位于兴福寺路与齐州路路口处的兴福寺。大殿前的两棵上千年的古树,彰显着巍然的气度。兴福寺建筑群按照中国传统古建筑格局而建,以中轴线次第排序,两侧对称,极为规整。按照中国古建筑等级:屋顶形状分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兴福寺前殿、后殿都为庑殿顶形式,规格较高。大殿建于高台之上,使人须仰视观赏,显得颇有气势。寺院的浮雕和彩绘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

曾经一度小规模兴盛过的兴福寺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寺院内一些建筑被拆,曾经有过的十几棵古树大部分被砍伐。前几年兴福寺得到重新修缮,木质仿古寺门和牌坊也得以重建。

来源:舜网

Hash:f6730184772c765303fce941e7ed4eff0e29089f

声明:此文由 佚名_351299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