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建校在茅草屋,战火中办学长达8年,却培养出171位院士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所传奇大学,它诞生在风雨飘摇的抗日战争中,却是中国教育史的一个丰碑。

这所大学,几乎没有现代化的建筑,教室、寝室、食堂等都是用蓬松的茅草盖成,一个寝室里面通常会挤着40多个人,着实令人惊讶,座椅不够用,就直接用椅子当课桌,学生蹲在地上上课。

荒原上的校舍

当然,学校里也根本没有什么体育场而言,碰上晴天还行,要是雨天,整个学校的道路就如同沼泽一样,行走困难,毫无大学体验感一般!

但是,就是这所茅草屋里的大学,自开办之日,就让数位国内外学者愿漂洋过海、翻山越岭来到这所大学任教,有擅长文学的沈从文、朱自清,也有热衷数学的华罗庚、还有史学大家陈寅恪,以及致力于建筑学的梁思成、林徽因等人。

最终,这所在抗日烽火中,办学8年零11个月的大学,先后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171位院士,许多学子都成为了国之栋梁!

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现云南师范大学

它的名字随着岁月的流逝却依然响亮,这便是大名鼎鼎的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西南联合大学的建校故事,一起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领略时代赋予的人性光辉。

1937年7月,日本军队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被迫迎敌,但是寡不敌众,再加上中日军队装备差距,中国军队损失惨重,而后日本军队接连占领北平、天津,而后逐渐蚕食整个华北地区,可谓是狂妄至极!

卢沟桥上的29军战士(背上背着大刀)

当时,日军为击垮中国军民的抵抗精神,便想通过摧毁中国的教育达到目的,华北方面军随即派遣航空兵轰炸了位于天津的南开大学,而后南开大学只剩下残垣断壁,校园里可谓是哀鸿遍野。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对着全校师生说:“日军毁得了南开的学校,却毁不了南开的精神”!

随后,国府教育部便决定在长沙城固设立两所临时大学,将北平、天津的学子转移到大后方,继续授课进修,便于日后抗战胜利后为国效力。

所以,不管何时,教育永远是兴国、强国的战略支撑!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1937年8月,国府教育部指令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三人担任清华、南开、北大内迁委员会委员,随即便开展轰轰烈烈的迁校长征。

1937年11月,天津和北平的师生不畏困难,行走千里,终于到达预定集合地-长沙,三所大学组随即组建为长沙临时大学,共设两处学院,理工学院位于韭菜园圣经学校,文学院迁至白龙潭圣经学校。

1937年底,日本军队占领国府首都南京,而后进军占领南昌,兵锋直指长沙,而日军也查明华北高校迁移至长沙,随后又对长沙展开大范围的轰炸,尤其是火车站作为重点轰炸目标。

此时,长沙犹如前线一样,整日被战火笼罩,内迁委员们认为联合大学不能在长沙停留了,必须再次内迁,经过一番商议,并得到总统府批示后,决定迁校至昆明

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

为何要迁至昆明?蒋梦麟这样说道,昆明地处西南咽喉,经滇越铁路和海运相结合,可以有效拓展联合大学日后和海外高校的联系,而昆明也是抗战中国获取国籍外援的重要节点!

1938年1月,联合大学又开始启程,迁移线路为两条,一条是由粤广铁路广州,然后走海路从香港进入越南,而后进入昆明,路途虽然遥远,但好在能坐上交通工具,所以基本上都是学校女生和小部分比较体弱的男孩子。

而另一条路,则是由长沙直接步行至昆明,带队的为闻一多教授,领着所有男学生,一路西进,经过3000里的长途跋涉,才赶到昆明。

闻一多

1938年4月,闻一多带队的学生终于赶到昆明,先期到达的师生赶到昆明的东城门口,为这些跋山涉水3000余里地的师生表示敬意和祝贺,此番壮举实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长征!

但是,在长沙城里,却依然还有350余名学生,他们没有内迁昆明,而是选择留任在长沙各战时机构,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拿上钢枪走向战场,为国家大义而尽忠!

4月中旬,迁至昆明的临时大学重新开办(文学院直接迁移至云南蒙自县办学),并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一场轰轰烈烈的救国教育理想便在此起航。

西南联大校门

当时,西南联大刚刚成立,场地里几乎都是一片荒原,零星的几间草屋当时暂做资料存放之用。

随后,梁思成和林徽因便一同画着设计草图,设计出一间间教学室、寝室等建筑,让联大终于增添气色!

西南联大的寝室

同时,西南联大共设文、法、理、工和师范学院,并分布在三块区域,其中文、法、理学院都在校本部。

校本部的条件稍微好一点,住的都是新盖的校舍。但是,实际上,这些新盖的校舍也无非就是泥墙茅草棚的屋子,避雨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西南联大校舍

所谓民以食为天,在西南联大里,吃饭自然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虽然当时国土沦丧,许多工厂、机关、学校和迁移云南,但好在云南此前积极屯粮,在西南联大在云南的8年办学中,也从来没有为此断绝过粮食供应。

根据杨振宁回忆,西南联大的食堂特别简单,既没有椅子,也没有凳子,所有学生和老师都是站着吃饭。

倒是有好多张桌子,每张桌子面前会围着8个人,饭是拿桶装的,直接从厨房里挑过来,所有人都会在桶里盛饭。

如果想要吃得够饱,第一碗就不要盛太多,否则想去盛第二碗时,桶里就空了......

杨振宁

1938年下,当时云南教育厅考虑云南教育差,便希望都培养点老师,随即就提出合办意愿,西南联大自然答应。

随后,西南联大增设师范学院,由原北大教育系和南开的哲学心理教育系、云南大学教育系共同组建而成,也就是现在的云南师范大学!

梁思成、林徽因两人设计的西南联大新校舍

据《联大大事记》记载: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任职的教师共91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级别就有29位,在当时的其他师范院校里算是佼佼者。

1940年,日军铁蹄进驻越南,国府官员提议让西南联大内迁四川,并当即派人入川寻找建校场地,最后才选择泸州叙永县作为一个落脚点。

不过,大动干戈将整校搬移到叙永太不理想,最后采取年级迁校形式,也就是将一年级学生迁至叙永的会馆(学校就是建在6座破旧的庙宇内),并在会馆里建起西南联大的叙永分校。

学生正在西南联大上课

西南联大学生服务处

但是,叙永分校的学生经过8个月的学习后,在接到学校的一纸通知,随即迁回昆明本部复学。

就这样,联大的学子在云南,便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回馈国家,并在毕业后步入社会的各个岗位,为祖国建设发光发热,更有提前穿上戎装为抗日效力的联大学子!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艰难阶段,中华大地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身为有志青年,毅然报效国家乃是本分。

当时,国府准备从全国大学生中,抽选一批飞行员苗子,加以训练,最后驾驶战机保卫祖国领空,驱赶无耻的侵略者。

报考空军,绝非易事,必然会经历最为严格的检查,录取率仅为百分之一,就算是录取成功,在历经3个飞行阶段的训练后,还会淘汰50%以上的学员,但即便是这样也有许多学子毅然报考,心中饱含卫国的理想。

联大的学子,自然不甘示弱,也有不少被录取进空军院校的学生,当这群年轻的联大学子进入昆明巫家坝空军航校时,航校大门前的大字,让他们永生难忘,也倍感激动。

航校里的飞行员

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最终,录取的联大学子,再经过短、中、长期飞行训练,以及毕业后一年的作战飞机训练后,终于被分配在中国空军的各战斗机和轰炸机大队。

紧接着,便与盟友空军联合对日军作战,并进行沉重打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也立下不小功劳。

在西南联大,学生虽然身居茅草屋,但是能在大后方安享学习,也是抗日战争中的军人用血肉之躯抵挡的。

西南联大办学8年之久,共培养出3882名大学生,大多数学生日后都成为了祖国进行建设的生力军,并在国内外也是享有盛誉!

校舍里的学生

他们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学号联580)、李政道

“两弹一星”获得者:陈芳允、邓稼先、郭永怀、屠守锷、王希季、赵九章、朱光亚、杨嘉墀

院士:李荫远、萧健、邓稼先、朱光亚、汪家鼎......

西南联大的内迁路线动画效果)

西南联大不是一所大学,而是中国人在抗战中为教育理想追求的信念,以及不做亡国奴的誓言和属于中国人的脊梁,它所带来的影响,乃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文:历史小记者,参考西南联大史料,文章仅供参考

图:部分网络配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Hash:d506cc72ea16e51eb5c145880ed536a34d78f28e

声明:此文由 历史小记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