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的书法艺术

浅析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的书法艺术

晋祠之铭并序》是唐太宗李世民临学王羲之的墨迹而作的得意力作,《明赵函石墨镌华》有记载说的是李渊和李世民统一天下后,李世民来到晋祠祭祀叔虞,并且写下此铭文。原因是李渊起兵的时候,曾经在晋祠祭祀以期保佑,现在四海平定李世民回到晋祠还愿。他亲自作了这篇碑铭,并且刻在石碑上,石碑上的书体基本都是效法圣教、兰亭的笔法形态,并且还加入了一些自己的风格。可见这个碑的书法价值非常高。

一、李世民的书学经历

李世民一生雅好翰墨,每日临池习字,特别对东晋王羲之的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吩咐内府多方收集王羲之的书法墨迹,每次得到一幅王羲之的书法真迹,都将其视为珍宝,非常爱惜,朝夕观览,更是坚持每日临摹,酷学不倦。据韦述《叙书录》中的记载,说的是李世民当时收集王羲之的墨迹有3600多纸,楷书、行书290余纸,草书多达2000张,且都将其装订成书卷,并印上“贞观”二字。对于书写精妙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李世民在天下广为搜寻却没有得到,这使得他一直耿耿于怀。后来几经调查得知在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的弟子辨才那里,想尽办法也没能从其手里拿到,最后通过萧翼机智的办法才得到。李世民十分珍爱王羲之的《兰亭序》,日思夜摹,体会王羲之的笔法,领略其韵味,孜孜不倦。唐代张怀瓘的《书断》中评价李世民的行草书体现了二王的笔法,尤其是喜好临习王羲之的帖子,临摹出来的字迹和王羲之的真迹非常相似。可以看出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作为皇帝他竟然为王羲之编写了《晋书·王羲之传》,称赞王羲之对于书法的研究非常精深,尽善尽美,看到王羲之的点画就像被剪裁出来一样奇妙,看似断开的笔画,笔意却连贯着,“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沉醉在王羲之的墨迹中不知道疲倦,仔细欣赏却还是认识不到其中端倪。心中边思考手里便拿起毛笔开始临摹学习。至于别人之类的书法,还不足以去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李世民对于王羲之的书法非常入迷,赞扬王羲之的书法是非常完美,认为他的墨迹古往今来可以排第一。李世民又师事唐朝书法家虞世南,他汲取王羲之和虞世南的书体精髓,书法风格有一种遒健自然、洒落飘逸的韵味。清代王佑曾经作诗来称赞李世民的书法,说的是李世民平生向王羲之的墨迹学习书法,写的字像神鸟盘旋高飞,像龙和蛇互相缠绕一样,连唐朝的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和柳公权这些书法名家与李世民的书法比起来都甘拜下风。

二、晋祠及《晋祠之铭并序》的概况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西南郊悬翁山脚下,不仅拥有独特的地理人文优势,而且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晋祠最隆重的传统活动就是祭祖仪式,百姓通过祭祖以期得到祖先神灵的护佑。唐太宗李世民再次来到晋祠的时候,他已经是垂暮之年,这一次来再次祭拜了唐叔虞,了却当年的心愿。《旧唐书》中有记载讲到在贞观十九年的腊月,李世民来到了并州。第二年也就是贞观二十年的正月,来到了晋祠并且树了一个石碑,写下了一篇铭文,又将这篇铭文刻在了树下的石碑上。其实说的就是唐太宗第一次率兵东征还师驻扎在并州,写了《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之铭并序》简称《晋祠铭》(见图2),这个碑制于公元646年,距今已有1376年的历史,现今保存在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博物馆的贞观宝翰亭内,被誉为“中国第一通行书大碑”。这个碑是由碑额、碑身、碑础组成的。碑额高有一百零六公分,碑身高有一百九十五公分,宽有一百二十公分,碑厚二十七公分。碑额是螭首式的花样,螭首是传说中的苍龙,龙头没有角,碑额上雕刻螭首一对,龙头向下,龙爪翘起,捧着莲花宝珠,这是唐代碑额的典型特点。二龙围绕,中间空出一个五边形,五边形中刻有阴文“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飞白字样。自汉魏以来,碑额正中间都是用隶、篆、楷书体刻出碑文的标题,而李世民撰写的《晋祠铭》却是碑文时间,且在碑文前另刻四字“御制御书”,这种格式在碑学上也是孤例,加之这个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石碑,由此可见这个碑的确是稀世珍宝,郭沫若在游晋祠时曾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游晋祠》:“圣终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荇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其中“宋殿唐碑竞炜煌”便是评价此碑的。碑的四面都刻有文字。碑的正面是正文,背面题刻共13段,原题是跟随李世民东征的大臣,《晋祠碑铭跋》记:“列长孙无忌、杨师道、张亮、马周……萧瑀、李道宗衔名”,共七行。续题的人有宋代的范子谅等十段,四十七行。明代的杨宪等一段,有十三行。清代的阮元一段,两行。字体大小不一,行书、楷书、隶书也各异,杂乱没有次序。碑的左侧有三段,右侧有四段,除左侧中段是清朝文人题名之外,剩下的都是宋人王安礼等到此地游玩时读碑题名的文字,而且均为楷书。因为此碑是李世民御制御书的,所以唐人没有敢在此碑上题刻的。

《晋祠铭》通篇1203字,共28行,每行字数有44到50不等,今人称此碑是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的行书珍品。碑文的格式是先序后铭,且作的序长而铭文篇幅比较短。贞观宝翰亭内的《晋祠铭》,碑文采用骈体韵文形式,四言部分书写工整,引经据典,词藻华丽,但内容晦涩比较费解难懂。

三、《晋祠之铭并序》的书法艺术

整体浏览《晋祠铭》,在章法、布局、形式结构上和《兰亭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根据以前学习所知,《兰亭序》全篇三百二十四个字,竖写共有二十八行,章法布局非常精妙,以致后来临习者如虞世南、褚遂良都没能改变他的章法布局。再看《晋祠铭》,前面提到全篇1203字,章法布局浑然一体,而全文恰恰也是28行,再一次体会到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痴迷程度,感受到李世民“心摹手追”苦学不怠的学书精神。通览《晋祠铭》,其字体是以行书为主,而且中间夹入少量的楷书和个别的草书字体,使得整幅碑文在章法上很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整体上碑文气息流畅贯通,再加上如鱼得水的灵活笔画,更显得此篇碑文潇洒俊逸,雅致劲秀,笔力遒劲,气象深闳。因此,在中国书法史上称《晋祠铭》是仅次于《兰亭序》的艺术杰作。清代的齐羽中曾经对此碑铭说道李世民的这个碑文气象涵盖,气势宏大,骨骼雄奇,俨然已经有开创这种风格的规模了。这个碑文的结字和用笔,与怀仁圣教序非常的相似。说的就是李世民撰写的《晋祠铭》在结字和笔法上,如圆笔、藏锋等,全是与王羲之一路。单拿一个“不”字来看,在《兰亭序》中有句是“静躁不同”,在《集王羲之圣教序》中还有一句是“乘劫不朽”,还有《兰亭序》中二十个重复的“之”和七个重见的“不”,形态各异,各不相同。再看《晋祠铭》碑文中有三十八个“之”(见图4)和十二个“不”,也像《兰亭序》的特点《晋祠铭》中的一句“日注不穷”(见图3),三者互相比较,体势笔法基本都一样。而一样,千姿百态。碑额上的九字飞白,即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是隶书飞白形式,骨骼雄奇,变化奇妙,是存世最早的隶书飞白体,比武则天所书虫鸟飞白额还要早五十三年。李世民在其晚年的时候书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晋祠铭》正是他一生中把政治上的成功文学上的成熟和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融汇交织在一起的璀璨结晶。《旧唐书》有记载说贞观二十二年的冬天,即公元648年,新罗王贞德派遣使者朝拜大唐,李世民拿出《晋祠铭》的拓片予以赠送,可见,李世民相当重视此碑铭,可以说是将其当作国宝来看待了。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被列为杰出的书法家之一,是因为他的书法既有魏晋以来的风流骨气,又不拘泥于古法,而且是潇然出于绳墨之外。他能符合篆籀的义理,吸取分隶严谨的风格,毛笔之于他就似如鱼得水般,写出的作品放而不流拘而不拙,达到笔势清逸圆润,笔画遒劲洒落,夸张的说每一笔都流露古意而且每一个字均暗含来历。《晋祠铭》是李世民不顾相沿成俗的以篆、隶、楷书撰写碑文的规制,独出心裁的用行书撰写。这样他也就成为我国碑学史上用行书体撰写碑文的第一人。由此可见,《晋祠铭》在文学、书法等方面都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了解更多艺术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qdys321

Hash:e2c7d7a705c14285bf0c760bbc08658570168216

声明:此文由 前沿艺术资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