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天坛
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天坛公园,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
祈谷坛
祈谷坛上为祈年殿。殿高33米,直径24.2米,宏伟壮观,气度非凡,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筑之一。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取名大祀殿,为宽12间,纵深36间的黄瓦玉陛重檐垂脊的方形大殿。
大祀殿与其说是祭坛,不如说是一座宫殿,后来嘉靖皇帝旨意拆除,并于1545年在大祀殿原址上建成大享殿,清王朝建立后,用它来举行祈谷礼。1751年,正式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祈年殿,更换蓝瓦金顶。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雷电击中,焚烧。因楹柱为檀香木,香飘数里。
祈年殿
三音石与回音壁
三音石:皇穹宇殿门外是一条由大长方石铺成的甬路,站在甬道第三块石板上,敝开殿门,并将全殿窗户紧闭,使殿门到殿内正中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然后面对殿门说话,就可以听到非常洪亮的三声回声,而且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由于这声音是在供奉“皇天上帝”的建筑里发出来的,而且回声很大,因而就有“人间偶语,天闻若雷”之说。于是又称这些石板为“天闻若雷石”。还称这些石板为“三才石”,即取天、地、人三才之意。人们必须是站在人石上说话,为让“皇天上帝”听到,还必须打开殿门,而说话的回声便是“皇天上帝”的回答。
其实,这种奇妙的现象,正是因为皇穹宇的殿门高,而石阶下面的第三块石板和殿门以及殿内神龛上面的殿顶形成一条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站在第三块石板上说话,声波可以沿着斜线直接传入殿内,碰到圆形殿壁、殿顶后再返回殿外。又因第三块石板位于垣墙的中心,所以站在这里击掌,都能听到它的回声,只是由于声波传播的距离不同,所以才会听到次数不同的回声。由于其他石板与殿门和殿内的壁三点之间难以形成直角三角形的斜线,所以即使站在那里的其他石板上击掌或说话,就不可能听到回声。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天圆地方之象
圜丘
圜丘坛在天坛南半部,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子墙四周各有一大门。北门叫成贞门,也称北天门;东门叫泰元门,也称东天门;西门叫广利门,也称西天门。南面正门叫昭亨门,也称南天门。
圜丘
每座门上题有满汉合璧门额。将各门名称的第二个字顺序排列为元、亨、利、贞。这种排列是据《周易》的“乾卦四德”而定。“元”,代表始生万物,天地生物无偏私;“亨”为万物生长繁茂亨通;“利”,为天地阴阳相合,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贞”,为天地阴阳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万物能够正固而持久。
皇帝每年祭天时,都从西边牌楼下轿,然后步入昭亭门,进昭亭门到圜丘坛。四周绕有两层名叫 墙的蓝色琉璃瓦矮墙。第一层墙为方形叫外;第二层墙为圆形叫内 ,象徵“天圆地方”。内中央处,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圜丘台。
天心石简介
台面墁嵌九重石板,是象徵九重天的意思。每当祭天时,在坛台中央的太极石上供奉着皇天上帝牌,外面支搭蓝色缎幄帐,象征皇天上帝居住在九天之上。古代中国认为天属阳,地属阴,引申开来,奇数属阳,偶数属阴。圜丘之所以都用奇数去构筑,就是因为它们都是阳数。而在10以下,最大的阳数是9,引申下去,9就是最大、无限、至极的意思。
中国过去皇帝称为“九五之尊”,中国古诗词中也有“九霄”、“九天”、“九重天”……其中的“九”都是这个意思。圜丘在建筑设计中使用奇数,而且反复使用其中“九”的倍数,正是中国古代匠师对这种概念的运用和发挥,使“天”的观念能在祭祀建筑中更好地体现。
圜丘台中心是一块呈圆形的大理石板,称作天心石,也叫太极石。站在圜丘台中间的圆心石上轻轻唤一声,就立即从四面八方传来回声,好似众人齐鸣,一呼百应。封建帝王附会说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发出“圣谕”。
其实,这种现象是声波被阻的回音。从圆心石发出的声波传到四周的石栏以后,就同时从四周迅速反射回来,声波振动较大;又由于圜丘坛的半径较短,所以回声很快。据测试,从发音到声波返回到圆心的时间,总共只有0.07秒,所以站在圆心石上的人听起来,声音格外响亮。因此,圜丘坛上的圆心石又称为“亿兆景从石”。
说完了天坛的概况
关于天坛的秘密
你了解多少呢?
天坛为什么盖得有点歪
北京城最重要的几大建筑几乎都压在了中轴线上。但是作为古代皇帝祭天的神圣场所,天坛这么重要的建筑,却在中轴线往东一点。
要知道,天坛和故宫一样,都是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那会的北京城,还没有地坛、日坛、月坛和先农坛,作为北京独一无二的祭祀建筑群,天坛的选址完全可以在故宫附近挑个压着中轴线的显要位置,而不是现在的南二环边上。
那么,作为古代皇帝祭天的神圣场所,天坛这么重要的建筑,为什么偏偏选在了南边,又不建在中轴线上呢?
其实,这其中的根源不在于永乐皇帝和天坛的设计者们,而在于天上的太阳。因为按照《易经》的说法,东南方向是皇宫的巳位,是至阳之位,是太阳光线最充足的方位,当然也就是建造祭天之地的最佳场所了。所以天坛就被古人选在了北京城南中轴线靠东一点的位置。
祈年殿为何一圈都是门?
祈年殿绝对算是天坛里的一个360°无死角的明星建筑。因为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看,祈年殿长得都一样,一圈都是门,打开后四边都有穿堂风。可是,它为什么会被建成这样呢?
另外,《明会典》(明代官修的一部以行政法为内容的法典)明确记载了大祀殿(祈年殿初名)在1420年天坛建成之初是一座矩形建筑。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三重圆形尖顶建筑呢?
其实,这一切都要“ 归功” 于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由于明武宗死后无嗣,所以作为武宗堂弟的朱厚熜就被张太后(明武宗之母)和内阁首辅杨廷和破格提拔成了皇帝,也就是说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朱厚熜为了证明自己的皇位是天意如此,便号召群臣翻阅古籍寻找证据,没想还真被他搬出了不少“礼数”。比如,天坛在永乐皇帝建造之初叫天地坛,于是他便在北京城的北边、东边和西边分别盖了地坛、日坛和月坛,以分担天坛祭祀的压力。
同时他还按照“天圆地方”的说法, 把天坛的主要建筑都建成了圆形,矩形的大祀殿被改建成了圆形的大享殿。在设计大享殿的时候,他参考了中国古代传说中最早的祭祀建筑“明堂” (一个一圈儿开窗、四面通风的独特建筑),最后将大享殿建造成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一圈儿开门、四面通风的三重圆顶建筑。
圜丘为何是秃顶?
圜丘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据史料记载,祭天大典在冬至那天举行,开始祭祀时间为 “日出前七刻”,也就是天还没亮的时候。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寒冬腊月的凌晨,皇帝带着皇室宗族和文武百官,在圜丘坛祭天大典上瑟瑟发抖……由此可见,祭天大典不是一件什么舒服事儿,建造一个露天的祭天之地也不是什么明智之举。那么,为什么圜丘坛依然被建成了露天的呢?
原来,在嘉靖皇帝之前,祭天和祭地这些祭祀活动,都是要在祈年殿里举行的。在嘉靖皇帝建造了地坛、日坛、月坛和圜丘坛之后,祈年殿便成了祈谷的地方,祭祀的神仙是皇天上帝,必须是屋下祭。
而圜丘坛却成了祭天的场所,是大报天的地方,必须在坛上祭。但是,嘉靖皇帝为了更加贴近诸天神祇,便没有建造屋顶。而他之后的所有的明朝皇帝,甚至连清朝的各个皇帝也沿袭了这个规矩,把祭天的仪式安排在了圜丘坛上。
皇帝祭天时为什么住在西厢房?
天坛里的斋宫是历位皇帝来天坛祭天时的住所。永乐皇帝建造天坛之时,天坛还算在城外,所以为了保护好皇帝,便在斋宫的外面特意修了一条御河。因此斋宫有个外号叫“小紫禁城”。
斋宫在天坛西路,也就是天坛的西部,估计大家也都在上图看到了,这座相当气派的建筑在天坛的方位格局简直不能再惨了,位置偏僻不说,还是个坐东朝西的西厢房,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怎么能住这种地方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天坛是祭天的场所,皇帝要对老天爷称臣,自称天子。老天爷坐北朝南,皇帝退居到天子之位,只能坐西朝东了。
天坛是个讲礼的地方,按照从老天爷开始的排序,皇帝在天坛的地位确实不算太高。紫禁城里的琉璃瓦是金黄色的,而斋宫虽然也是皇帝住的地方,琉璃瓦却是一水儿的青绿色。面对高高在上的老天爷,皇帝也只能屈尊和平民老百姓一个住房待遇了。
七星石为什么是八块石头?
七星石在天坛七十二长廊东南的场地中,是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块巨石。但是,在上图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到,在七星石的东北隅还有一块小石,所以七星石实际上是由八块石头组成的。那么,七星石为什么是八块石头呢?
关于这个,有一种说法是:七星石原是明朝嘉靖年间设置的七块镇石,寓意泰山七峰。满清入主中原之后,为了表明满族也是华夏民族的一员,乾隆皇帝诏令于东北方向增设一小石,寓意华夏一家、江山一统。
第二种说法是,七星石之所以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是因为我国古人不把北斗七星当作勺子,而是把它当作玉皇大帝巡游四方所坐的“地车”(《史记·天观书》:斗为地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天坛作为祭天之地,玉皇大帝的地车当然也在祭祀之列,七星石摆成北斗七星状就解释得通了。
而第八块小石头,它在七星石中的方位,刚好对应着天上开阳星的辅星(我国古人看它距离开阳星不远,于是便把它叫做“辅”),这说明古人对天象的观测非常准确,这样一颗比较暗的辅星,都没有被落下。所以很有可能,古人一开始设置七星石的时候就是搁的八块。
丹陛桥上的路怎么走?
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是天坛内坛的主轴线,是连接祈年殿和皇穹宇的南北大道。任何走上这座桥的游客,想必都会被中央那条稍微凸起的石板道所吸引。但是你们知道吗?这条路并非皇帝祭天时所走之路,而是只有宦官才能走的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里面大有学问。其实丹陛桥的路面并不是水平的,而是南端高约1米,北端高约3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象征着皇帝的步步高升 ,所以丹陛桥其实是一条“升天之路”。
而桥面正中央的那条石板路就是所谓的“神道”,而右侧为“御道”,左侧为“王道”。祭天之时,王公大臣走王道,皇帝走御道,而宦官则走神道。之所以宦官走神道,是因为宦官的手中捧着皇天上帝的灵位,代表的是“神”,所以必须走中央,而皇帝只能屈尊走“以右为尊”的右侧。
除此之外,皇帝在登上丹陛桥之前还必须先在桥东的具服台漱洗更衣,甚至明朝皇帝到此还要脱掉鞋子,以表示不将丝毫微尘带到神坛之上。
天坛哪里体现了“天”的内涵?
天坛的特殊性体现在一个“天”字上,所以天坛中的建筑在细节上处处为这个至高无上的“天”服务。
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圜丘,它无论在尺度上还是在构件的数量上,都集中并反复使用了“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那么,为什么是“九”而不是其他数字呢?因为我国古人认为“九”为数之极,是最尊贵的象征。
圜丘坛与“九”的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它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被称作“天心石”。从中心面向外,3 层台面每层都铺有9环扇面形状的石板,上层从第1环的9块到第9环的81块,中层从第10环的90块到第18环的162块,下层从第19环的171块到第27环的243块。3层总计378个9,共3402块,象征“九重天”。
天坛体现了古人的哪些天文观?
天坛的围墙俗称天地墙,北边为圆形,象征地象,南边为方形,象征天象,体现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天文观。
祈年殿的殿正中有4根通天柱,象征着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中层有12根金柱,象征着一年的12个月。外层有12根檐柱,象征着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层相加共24根柱,象征着一年的24个节气。三层相加共28根柱,象征着周天二十八星宿。
除此之外,顶部还有8根童子柱。三层加顶部共计36根柱,象征着三十六天罡星。而祈年殿东边的七十二连房则象征着七十二地煞星。
圜丘四面石栏上雕刻花纹的石板数,第一层每面栏板45块,四面共180块,由20个9组成。第二层每面栏板27块,四面共108块,由12个9组成。第3层每面栏板18块,四面共72块,由8个9组成。三层台面的栏板总数为360块,正合历法中“ 一周天”的360度 ,也就是一年中的360天。
以上来自 天安门印象。
******************
天坛是北京“天地日月”诸坛之首,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大、制形最完美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它是明清帝王祭天祈谷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一座典型坛庙。天坛有庄严华美的殿宇,苍古繁茂的林木,在京华诸多名胜中堪称翘楚。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的中轴线东侧,占地面积达273万平方米,几乎是紫禁城的四倍大。昔日的皇家坛庙,现已为公园开放,成为北京市区富有特色的旅游公园。无论从架构、力学还是美学角度来看,天坛都是出类拔萃、举世无双的建筑杰作。
天坛作为皇家祭坛的历史长达四百九十多年,一直是无上神圣的公园,昔日的皇家所在。明清时期,天坛属于皇家禁地、保护地,平民不得进入。但制度上虽如此规定,实际执行并不总是严格。明朝后期,天坛神乐署那些奏乐、演舞的道士们为了谋求生财之道,在乐署周围开设茶舍,招人入坛游玩。京城逐渐形成了端午节去天坛踏青的风俗,一些权贵和太监甚至在此射箭取乐。到了清朝初期,风气依然如此。直至雍正年间,皇帝听说有大臣官员在坛内饮酒嬉戏、放鹰打枪等事,动了怒,使用强制手段严加整治,自此进坛游玩的人锐减。
尽管当时还是经常有人违反规定进入天坛,但对天坛古建筑的管理还是比较完备的。坛内屋宇、器物例有岁修,古树名木有专人管理,保护与修茸相结合,天坛才会成为风景优美的踏青去处。
1912年2月,随着清帝的退位,祭天仪式遂成为历史。天坛公园1918年元旦正式向民众开放。至此,天坛终于实现了从皇家祭坛到平民公园的功能转化,这是继社稷坛、先农坛之后,又一座对公众开放的皇家坛庙园林。
天坛建筑群总平面图
天坛的主要建筑包括圜丘坛、皇穹宇和祈年殿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当年的皇帝从紫禁城出发,走正阳门大街向南,过天桥,穿过繁华的闹市街区,向东便进人幽静深远的神坛禁地,开始祭天的仪程。岁月流逝,时光带走了帝王的辉煌与荣耀,却留下了一座世界瞩目的美好园林。
圜 丘 坛
圜丘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 当年建造的圜丘较今天的略小而高一些,台面以青色琉璃砖铺墁,周围栏板柱子皆青色琉璃。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加以扩建。工程历时三年多,改建后的圜丘比明代更加宽阔壮观,台面改用艾叶青石,栏板使用汉白玉,一直保留至今。
从昭亨门北望,圜丘台即在眼前。圜丘台又称祭天台、拜天台,是圜丘坛的主体建筑,是天坛最成功的建筑之一,最撼人心魄的是它的神秘。它的建造完全照应古人“天圆地方”之说。天为阳,地为阴,圜丘的选址也按古人“阳中之阳”的观念,选在都城的东南方巽位,各种数据也极尽之阳数,即9或9的倍数。建造者通过圜丘反映了当时朴素而鲜明的世界观,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天神的无限尊崇和渴望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强烈愿望。
圜丘坛有两道遗墙环绕,外墙方形,内遗圆形,两重遗墙皆红墙蓝瓦,内外遗四面都设标星门,共24座,石造,上饰云版,下嵌抱鼓,造型优美,富有韵律,有“云门玉立”之称。
站在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虽小声说话,却显得十分洪亮。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这是因为坛面光滑,声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周围的石栏,反射回来,与原声汇合,则音量加倍。
坛周长534米,坛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即9的倍数),符"九五"之尊。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均为9的倍数。顶层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做太阳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击,声波会被近旁的栏板反射,形成显着的回音。
皇 穹 宇
圜丘坛以北是皇穹宇,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祭天时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这里。
在圜丘台北望,皇穹宇尽收眼底,皇穹宇有三座拱券式琉璃宫门,门上彩画黄绿相间,精美别致,是北京城仅有的几处琉璃彩画之一。皇穹宇原名泰神殿,建成后不久就改名为皇穹宇,是存放祭天神牌的场所。
皇穹宇,由蓝琉璃瓦单檐攒尖顶,东西南三面出阶,前开三门,殿前丹陛石刻有二龙戏珠图案,台基周围汉白玉栏板。大殿由8根檐柱环绕支撑,三层溜金斗拱,层层上叠,天花层层收缩,藻井内有团龙一条,金光闪烁,金柱沥粉贴金缠枝莲,大殿内外施龙凤和玺彩画,富丽堂皇。
大殿正中陈设“皇天上帝”神版,青饰金书,满汉合璧,被供奉在金龙神龛内,龛前9级木阶梯,后护金龙屏风,下面石须弥座前有9级石阶,供案上设五供。大殿两侧设皇帝列祖列宗配位神牌,现大殿内按咸丰朝恢复历史原貌,陈设有配位八座。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
回音壁使用的是山东临清城砖磨砖,砖质地细密,敲之有声,断之无孔。人面向北对墙说话,声波沿着光滑的圆形围墙连续反射,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两人分别站在东西配庑后,距离60多米,中间还有两座大殿相隔,说话声音却如同打电话一样清晰,声音悠长,堪称奇趣。
祈 年 殿
祈年殿,这座圆形大殿建筑,在众多中国古建筑中显得卓尔不群。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
大殿在1889年被雷击起火焚毁,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图样,掌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部便把曾经参加过祈所殿修缮事务的工匠们召集来,让他们根据记忆、口述制成图样,再施工建造。因此,今天我们看到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但是,基本建筑形式、结构,还保留着明代的样子。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圆形的祈谷坛,整座祭坛上屋下坛,屋即祈年殿,坛即三层汉白玉圆台,坛高约5.2米,上层径约68米,中层径约80米,下层径约91米,各层皆绕以石栏,上层石栏望柱饰以盘龙,螭首出水;中层望柱饰以凤纹,凤首出水;下层望柱饰以朵云,云纹出水。南北向中陛间有三帧巨大的汉白玉石雕丹陛,上层龙纹,中层凤纹,下层山海云纹,雕刻精美,堪称石刻艺术珍品。
祈年殿殿高32米,蓝色琉璃圆形三重檐攒尖顶,上重檐下南向悬挂九龙华带金匾,匾上青底金书“祈年殿”。
殿径32.6米,步入大殿,金碧辉煌,富丽庄重,仿佛置身天上宫阙,大殿当中4根龙井柱,柱身饰以沥粉贴金海水江涯西蕃莲纹,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12根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为檐柱,象征一天12个时辰;中外两层共24根柱子,象征24个节气,加上中间四根大柱共28根,象征周天二十八星宿。加上柱顶的8根童柱共36根,象征三十六天罡。祈年殿的这种设计,也是古人“重农”思想的反映。
祈年殿殿内龙凤和玺彩画,金龙飞舞,彩凤翩翩,典雅庄重,富丽堂皇。殿顶为龙凤藻井,上中下三层皆为圆形,层层收缩,叠落起来形成隆,斗拱凭榫卯支于圆穹内壁,正中金色龙凤雕饰,高高突起的龙头,栩栩如生的龙身和凤羽,衬托出天宇的崇高伟大,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当人们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那条笔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仿佛是从天上下来一般,庄严大气而又充满神秘。
天坛,它从历史中走来,矗立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惊叹,也让我们着迷。它那崇高而优雅的造型和空间令我们再一次惊叹于中国古代建筑与景观设计的精妙。作为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天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设计都展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特有的寓意。只是站在这里,就足以使每个游人穿越时空,抵达中华文明的深处。
本文参考资料:
《北京天坛》王贵祥
《当代北京公园史话》陈义凤
以上来自 角楼图书馆。
Hash:6df073afd41f17424a07daaad1eec87c502d6bc8
声明:此文由 社区新闻早知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