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联谊社遗址

江宁路702弄(原戈登路702弄),1937至1941年,曾是中教联谊社(简称“中教联”)社址。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也是文化中学的所在地。该址现为居民住宅。

中教联谊社位置图

创办联谊社团

中教联成立于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为“孤岛”之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界统一战线联谊组织。参加人员主要有中学校长和教师,以及文艺工作者等文化界人士。负责人是中共地下党员萧岱。

中教联谊社遗址旧照

中教联的任务是团结留置“孤岛”的文化界进步人士,以“笔”为武器,通过创办进步书刊,教育和鼓舞广大青年热爱祖国,坚持抗战。

编纂抗战文学选集

《第一年》封面

“孤岛”物质资源紧张,精神食粮同样缺乏。中教联文学组商议编选一部书籍,主要的目的是“供给一般中学生和爱好文艺的青年们一点精神食粮”。1938年9月30日,抗战文学选集《第一年》正式出版,金人、石灵、白曙、俞荻任主编。编选其中的有: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杨朔的《昨日的临汾》、萧军的《1937年8月14日》等小说和通讯;上海剧社集体创作的《舞女泪》、石灵的《我们放开恩怨》、沈西苓的《在烽火中》等剧本;以及郑振铎的《卢沟桥》、任钧的《起来,黄帝的子孙们》、巴金的《给死者》、艾青的《向太阳》等诗歌。出版后,深受青年读者欢迎,一再重版。为避免敌人破坏,在再版时,把《第一年》改名为《第一年代》,并挂上“美商华盛顿出版公司”总发行、“美商远东画报社”的洋招牌。

《第一年》作品目录

文学组不顾环境险恶,又继续选编《第二年》,由叶帆、君行、段禹、叶尼、白曙、俞荻合编。编选了老舍、张天翼、艾芜、巴人、萧军等人的作品。由于敌人的阻挠,一再推迟出版。后佯称《第二年》是由“香港美商未名书店”发行,才得以于1940年10月与读者见面。

创办中学生系列丛刊

《怎样学习文学》封面

“孤岛”的恶劣环境造成许多青少年缺少正确的引导,面临“知识荒”。1939年3月25日,由中教联主编的《中学生活》创刊,编辑田仲严。该刊是一本综合性知识读物,内容广泛:“教师要编撰甚么教材,可以写来刊登;同学要阅读甚么书报,可以提出介绍;大家无论在学术上,生活上有甚么问题,都可以在此展开坦白的讨论。”(出自《创刊词》)月刊前后共出版了7期,得益于灵活创新的办刊理念,对“孤岛”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引导作用。

中教联还编辑出版了一套“中学生丛书”,收编了俞荻的《怎样学习文学》、魏金枝的《怎样写作》、张明仁的《怎样阅读书报》等,在“孤岛”青年学生中广为流传,并受到内地爱好文学的青年们的欢迎。

语音主播:钱隆

编辑:张一菁

图文来源: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党史研究室

热读:

Hash:d0372640221c824cdba88e2aca993abb993ef5ac

声明:此文由 上海静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