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历史之美—古建明珠
晋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祠、庙、堂建筑群,不仅是美轮美奂的古代皇家园林,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博物馆,更是一颗古代建筑史上璀璨的明珠!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悬瓮山脚下。这里也是远古时期晋水的发源地,故而《山海经》记载:“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晋祠的前身是供奉周成王之弟,晋国始祖姬虞的祠堂,有文献记载始建于汉代,目前实实在在可见的确切记载见于1500年前北魏时期历史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后经历北齐、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的重修与扩建,逐步形成了一个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俱全的古代建筑群。祭祀的主要对象由唐叔虞祠演变成“晋源之神”的圣母,还有其他的神灵和历史人物的附祀。
1934年夏天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茵夫妇俩从山西省汾阳县古迹“宝林寺”转身来到晋祠,但见魁伟的殿顶,硕大的斗拱,深远的出檐,魏巍生望,颇为壮观。晋祠的美景让梁思成夫妇久仰已久,亲眼目睹以后极为惊叹!因为在中国大地上尽保存着这么完好的皇家园林真是绝无仅有啊!晋祠的价值在于两点:一是它的历史文化底蕴,二是古代建筑群。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找不出第二处这样的遗址。
晋祠初始是祭祀晋国始祖唐叔虞的祠堂,所以晋祠最早称唐叔虞祠或者是晋王祠。晋祠是在古唐国的遗址上修建的,这个地方原来叫“古唐屯”,“北唐村”,“北唐国”。这是当地老百姓叫了几千年的古名称,但也间接地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个地方历史很悠久!
在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个很奇葩的国家——北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从开国到灭亡一共产生了六位皇帝,几乎都是“脑瘫”!可就在如此的前提下,这个朝代存活了30年。而北齐之所以能够存活30年与当时北齐“霸府”——晋阳古城有着很大关系!
首先,晋阳古城绝对是一个“金城汤池”,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汾河以及天然屏障吕梁山,北有雁门关,南有霍太山,高壁岭,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战略要塞之地。
这块风水宝地在公元前500年被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相中,一直是老赵家的根据地。公元前455年,赵襄子与智伯翻脸,正是靠着晋阳古城,赵襄子以空间换时间,最后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对手智伯。可以这么说,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就是凭借着“铜墙铁壁”般的晋阳古城战胜了对手,从此以后晋阳古城名气大震,有一句成语称之为“牢不可破”来形容晋阳古城实在不为过呀!要追寻晋阳古城那久远的历史,还得从晋国的历史说起,周武王公元前1043年讨伐纣王后正式建立周朝之后,将国土进行了全面分封,当时就将古唐国封与姬虞,即唐叔虞,那么这个古唐国究竟在什么地方?以笔者孤陋寡闻之见,它就在太原市晋源区晋祠一带,我们都知道但凡有点记忆的人都记的生活在晋祠博物馆旧址上的老人都清楚晋祠村这个地方过去叫“古唐屯”、“古唐城”、北唐国”,这是相当于平阳的南唐国而言。
晋祠的记载见于公元466年,北魏时期地理学,历史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厅……。”那么就按北魏算起,晋祠的历史也有1500年余年。
北齐高洋打败东魏政权以后,虽然都城建在洛阳,但是高洋对晋阳古城是情有独钟,他将晋阳古城西北山上的“晋阳宫”进行了大规模重新修建,也对“晋王祠”进行了初具规模的修建,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交代,高洋属于北魏集团的后人,他的祖先元宏在稳坐天下之后,便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其核心是要从根本上“汉化”,定都洛阳就是一个例证。那么高洋一方面称晋阳古城为“北朝霸府”,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推动汉化工作,其具体表现就是大修晋祠,让老百姓认识到他们的祖先也是汉人,你们供奉的祖先也是我们的祖先,那么高洋的这些举措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北宋为什么也要大规模修建晋祠呢?因为宋太宗赵光义征服北汉政权以后,烧毁晋阳古城,又水灌晋阳古城,将屹立于北方重镇的晋阳古城毁于一旦,其险恶用心是昭然若揭,但是朝中有人提醒他“自毁长城”!当时的宰相赵普告戒赵光义:“中原的北大门大开意味着什么,你懂吗?”赵光义也是聪明人,一听这话一是恍然大悟,二是出了一身冷汗,赶紧派人重修晋阳城,选址晋阳古城西北之“唐明镇”,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加大城门内瓮城的规模,城内主要街道以丁字路口,使得敌人交通受阻,但是有一点新修的晋阳城与被毁的晋阳古城不可同日而语,关键是不是一个档次,“固若金汤”、“铜墙铁壁”这是晋阳古城的真实写照而新修的晋阳城虽然也良苦用心,但是遇到少数民族的“铁骑”就显得微不足道!
另一方面有人建议北宋政权要大修晋祠,并且新封唐叔虞为“汾东王”,这是什么意思呢?一是说明晋阳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二是也可以间接证明他们也是唐叔虞的后代。三是抱着赎罪的心理来大修晋祠,后来的事实再一次证明北宋毁灭晋阳古城之错误,以及其酿成极其严重的后果,致使中原北门洞开,无险可守的被动局面!
晋祠之所以在晋阳大地屹立千年不倒与历代文人志士对它的百般呵护是分不开的,关键是它的历史久远,其次就是它的建筑之美!梁、林两位先生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来到晋祠,对晋祠的建筑形制之美赞叹不已,尤其是很多古代建筑在其他地区已经是破败不堪,而晋祠内保存着这么完好的建筑群,让梁、林两位先生非常惊讶!且大声疾呼要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古籍。
晋祠圣母殿前壁上挂着一块“飞仙太子庙”的牌扁,那么这块牌扁是谁题的字呢?飞仙太子又是何人呢?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这块牌扁是唐朝武则天所赐,飞仙太子是指周灵王太子晋——王子乔,让太子晋的牌匾回到他的祖籍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在晋祠内建王氏祖祠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依据非常充分。
晋祠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是为纪念晋国始祖唐叔虞的祠堂故称之为唐叔虞祠。时间往前推移3043年,也许“晋王祠”能说明这一点!
从近几百年的历史来分析晋祠也成为了天下王氏的祠堂,明代宰相王琼的“晋溪书院”建立在晋祠内,后王子乔祠也建在晋祠内,这是为什么呢?解释只有一条,这晋祠本来就是王家的祠堂!唐叔虞的后人改唐为晋是事实吧?后人以享受的待遇立为姓氏晋王之王也就显得名正言顺!
我们研究晋祠历史目的在于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晋阳文化,因为晋阳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我们研究晋祠文化或者说晋阳文化,其重点和核心是什么呢?是“诚信”!
“剪桐封唐”就是体现着“君无戏言”、“言而有信”的历史典故,唐叔虞治理下的古唐国,大力开展农耕文明创建,努力去发展农业生产,“异亩同颖”或者说“一柱双穗”说明了什么?说明唐叔虞励精图治,农作物丰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丰衣足食”关键是惠及天下的老百姓,取信于民的策略深入人心,同时得到周成王的嘉奖,也得到了周公旦的褒奖,同时也得到了天下老百姓的认可,后人为唐叔虞建立祠堂祭祀祖先肯定是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爱戴且保护的,不然晋祠能够千年不倒吗?
对晋祠的保护晋阳大地的仁人志士是首当其冲,但主要还是要靠当地的老百姓,当初修建靠人民,后期维护靠人民,那么现在对于晋祠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承还是要靠我们的人民。
晋祠的历史价值在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历史文物建筑,它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历史文物建筑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国内外罕见。古人精湛的建筑工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世界上第一座立交桥的雏型就保存在晋祠内——鱼沼飞梁,榫卯结构的经典代表的代表作也完整地保存在晋祠内——对越坊,一座建筑不用一颗钉子实属珍贵之品——献殿,中国最早的水利灌溉设施就摆在晋祠公园内——智伯渠。
晋祠博物馆内的文物古迹数不胜数,晋祠的历史太过久远,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地学习,慢慢地琢磨,慢慢地挖掘,积极去宣传,接力去传承,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晋祠文化,努力去发挥晋祠文化或者说晋阳文化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让诚信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彰显出其更加灿烂辉煌的一面,晋祠文化或者说晋阳文化的内涵将会得到更多和更高层面的展现。
晋祠的核心区域西倚悬瓮山,分为中,北,南三部分,中部是全祠的精华所在,自东向西形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春秋时期的水利工程——智伯渠萦绕在中轴线左右。
智伯渠是依山水地形修建的春秋时代人工水利灌溉设施,为当时的农业生产增产增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晋祠的山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修的,一进门就会看到“水镜台”,它修建于明清时期,“水镜”二字源自《汉书韩安国传》中的“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历史典故,此台实为戏台,与正殿遥相呼应,建筑造形非常别致,由不同时期所建造的房屋组合而成。东部封闭相当于后台,采用重檐歇山顶,装饰特别华丽。曾经在这座戏台上演过无数精彩的人生戏剧,除了前来祭祀的老百姓外,更重要的人物是“圣母”为主的众多神灵。如果你转过身来站在戏台往西看,也许可以将整个晋祠庭院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戏台,以天为幕,以山为屏,各式各样的古建筑与泉水,古木参天,演译出一场精彩恢弘大气的戏剧,绵延千年,余音袅袅!
水镜台往西是会仙楼,它横跨在智伯渠上,再往西是金人台,台之四周各立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铁人,他们是北宋天佑,绍圣年间所铸造的黑脸大汉,也是天上下凡的神将,其中东北角的那尊是1913年补铸的。其余三尊都是北宋原创作品,以西南角那尊为上乘佳品,台中央建立一座特定的玻璃顶小阁楼。金人台之西是大型牌坊“对越坊”,明代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建造,坊的左右两侧分别为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修建的钟楼与鼓楼。明代就喜欢建牌坊,现祖国大地上有牌坊遗址大多是以石牌坊为主,木牌坊很罕见。“对越”取自《诗经》,取宣扬称德之意,以此表达对于神灵的尊奉。这座牌坊宛如隆重的仪仗,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由横坊和立坊组合而成的画柜,可以将人们的视线集中于坊后的立体轮廓上,从而增加观尚的层次。
对越坊后为献殿,是三开间歇山顶式殿宇,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兴建,明万历二十二年重修,卯榫结构精致,犹如凉亭,四面开畅,完全不设围墙,以直栏木栅栏围合,这种设施在北宋《营造法式》中称之为“叉子”,也就纯木卯榫结构,互相交叉咬合,不用一颗铁钉,目前这座古建筑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贵遗产,也可以形容为“珍品”!此献殿是面对圣母殿摆放祭品献祭场所,相当于放大的供桌。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的梁柱体系来支撑,大多数情况下墙并不承重,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倒之说,这座没有墙壁的献殿恰好印证了这一特点。
献殿西侧为“鱼沼飞梁,方型水池,上建十字型桥梁,下建横桥梁,属于现代版的立交桥雏型,鱼沼即鱼池,飞即跨越的意思,梁是桥的故称。《水经注》中曾经提出过北魏时期这里建有一座“鱼沼飞梁”现在的实物重新修建于北宋时期,并且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孤例,它以石质的八校柱和木质的斗拱来支撑东西横干,南北斜升的桥身,颇为壮观,更为精致,进一步彰显古人建造技术之精华!
中路最后一座建筑是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1032年)距今正好千年之久。这是一座面阔七间,入深六间的重歇山顶式大殿建筑,庄严雄伟且壮丽秀美为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杰作,殿周围设一圈木质围栏,其中前厢间有两间入深的距离,显得格外开畅通透,吸引着着我们在此驻足观看,八根檐柱上雕有盘龙形象,这些龙是活灵活现而且是栩栩如生,昂首顾盼,炯炯有神,这种木刻雕龙的艺术作品目前在我们国家是一个孤例。无论是建筑艺术价值还是雕刻艺术价值都非常高!檐下的斗拱是疏密有致,并且富有韵律感,好像一只只手掌在承托着上翘的屋檐,又好像是一朵朵绽放的花。宋代将斗拱称之为“铺作”,“铺作”就是一组相互作用的斗拱。古人的聪明智慧和操作技能,十分令我们惊讶也特别佩服!
作为一座典型的北宋建筑,圣母殿的屋檐呈现出一种优美的弧线,屋角高高地翘着,伟峨中更加显示出其宋代特有的宛转秀美之风,既不同于唐代的刚颈雄健,又不同于明清时期的拘谨与细腻。
圣母殿内供奉的圣母以及侍女彩塑像,除了两尊是明代补塑之外其他的都是宋代原创作品,弥足珍贵!这些彩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宋代宫廷生活活的真实写照,对于圣母的原型,广大历史研究者的共识认为他就是唐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的王后,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圣母的神像端坐在木制的神龛里,头戴凤冠,身披蟒袍,面容慈祥而端庄。侍女们平均身高1.6米,年龄大约在16岁左右,身着宋代常见的绣花裙,丰肩和背心等服饰,手中分别捧着文印、饮食器皿以及梳妆用具,以此表明自己的身份。侍女个个面带微笑,一颦一笑似诉人生,一举一动表达神情。这群淡柔的侍女象和金人台上刚健的铸铁神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刚柔并济,相映成趣!
为了提供更好的参拜空间,圣母殿内不设柱子,同时也不做天花板,将加工精细的木结构全部显露出来,这种做法在《营造法式》中叫做“砌上明造”,显得特别干净利落。
圣母殿两侧分别是台骀庙和苗裔堂,他们好似正殿旁边的两名侍从,静静地矗立在大殿两旁。台骀是上古时期的治汾之神,少昊氏之子,由于治理水患而造福于民,被人民列为神来祭祀也不足为奇吧?
以中轴线为主分左右两边开始布局建设,这种规范的格局设置属北宋首创,北京城最早称之为元大都,那么故宫就是元代开始建设,它的建设蓝本就是晋祠,故宫大规模建设是在明朝,朱元璋派他的亲家谢成赶赴晋阳城,就是要去晋祠取经的。北京城、南京城、西安城、平遥古城都是以中轴线为主来分左右两边建设的规划范列。
我们研究晋祠的历史,关键是研究它的历史价值,表面上的文物是一个能看见的东西,但是文物背后的内涵是什么?其价值所在,这就是我们历史研究者的责任,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有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肯定是先有晋水,那么晋水出自哪里呢?晋水出自悬瓮山。有一个概念我们必须清楚,目前的晋水和上古时期的晋水无论从规模上或者说流域面积都不是一个概念。试想当年智伯引晋水准备淹没晋阳古城是什么概念?宋太宗赵光义引晋水淹没晋阳古城又是什么概念?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流量不够大能淹没晋阳古城吗?
对于晋水的研究,近代晋源地区的名人刘大鹏先生曾经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并著有《晋水之辩》就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二、唐叔虞的后人燮父将自己的都城建在晋水之阳,改唐为晋这一点也得到了广大历史研究者的认可,之于说为什么改唐为晋则另当别论,但改唐为晋是事实。
三、有了晋水的存在,才有可能建起晋祠,那么晋祠为何人所建呢?唐叔虞的后人所建,这一点毫无疑问!
四、周灵王太子晋——王子乔的后人宗敬官至东周时期司寇,由于当时的变故,他也回到了晋祠休养。
五、王剪是谁的后人,王琼又是谁的后人其实他们都是王子乔的后人,这样一来王子乔祠建在晋祠“晋溪书院”就不足为奇了。
晋水、晋阳、晋国、晋祠以及现在的晋源是一个既有联系,又有传承的一个完整的概念。
如果从这个完整的角度去分析晋祠,理解晋祠,宣传晋祠,让晋祠的文化,历史,尤其是晋祠的古建筑艺术,营造法式,要大力去宣传“千年之前的“立交桥”,几百年前的纯木卯榫结构建筑技艺等中国建筑的经典作品,堪称经典建筑瑰宝!都可以在晋祠看到实物。
晋祠中轴线北部多以随地形展开,坐南朝北,最东靠近山门处是假山,北有文昌宫,乾隆三十八年扩建,正面筑洞三窟,为七贤祠,洞上建三开间建筑即为文昌阁,供奉着主管文运的文昌阁帝君。左右两边为平台游廊。
文昌阁西侧为东岳祠,正殿三间歇山顶式,悬“治明理幽”匾,前方有一歇山顶小轩。东岳庙西侧为昊文神祠分两进院落,关帝庙居前院,三清洞居后院,洞上为玉皇阁。昊文神祠前面有一座独立的小戏台,正对着祠门。
再往西是唐叔虞祠,也是两进院落,元代重新大修,明清时期再次重修,大门三间歇山顶,前院有享殿三间歇山顶,东、西侧为碑廊,后院正殿五间歇山顶,前檐带有副阶,外观型似重檐,其架构带有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特征。殿内供奉着唐叔虞塑像,殿前有东西配殿三间,祠大门东侧陈列着唐代御碑的小亭,西侧有松山亭和八角型的“善利泉”亭。
北部最后沿山坡建有一组建筑,巧借山势错落有致,沿着石阶拾级而上,依次有朝阳洞、云陶洞、开源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吕仙阁、老君洞。
晋祠中轴线南边最东为胜瀛楼,二层三间歇山顶建筑,楼上开畅风致高爽。楼西北为智伯渠上有一座三开间的流碧榭,左右各带小榭三间,又名白鹤亭,旁边的双孔桥名叫挂雪桥,每逢下雪天桥身晶莹剔透如云雕号称“双桥挂雪”。
智伯渠为春秋时期中国古代修建的第一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系统,过去是明正渠,主要水源是晋水,修建正渠的目的是将水进一步规范在渠道里,以免它泛滥祸害农田,还可以解决其他地区的农田水利灌溉问题,从这一点你就可以想象当年的晋水之规模以至于它的区域和范围。
胜瀛楼的西南有三圣祠和同乐亭。三圣祠中供奉的是药王真君和龙王,同乐亭现在辟为傅山纪念馆,南侧建有子乔祠,是明代之臣王琼为纪念其先祖周灵王太子晋而建。
王子乔祠的前身是立于晋阳大地102年的“晋溪书院”!智伯渠南边有兴趣亭,亭下有洗耳洞,均为1917年民国时期建筑,水上有不系舟小亭子和小石桥,不系舟之西为八角形的难老泉亭,明代嘉靖年间重修,亭西为二层的水母楼,下筑洞三穴,楼上为五开间歇山顶建筑,此楼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644年)又重修,内供奉着水母铜像,水母楼的北边山坡上建有清代建筑公输子祠,正殿三间供奉着古代公输般——就是传说中大名鼎鼎的木匠祖师爷鲁班。
晋祠核心区域以南还有一些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得到保护完整的是十方奉圣禅寺。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晋祠的保护高度重视,1953年由当时的文化部长郭沫若同志亲自带队带着古建专家以及修缮工程队伍来到晋祠,对晋祠进行大力修建。1961年国家正式将晋祠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加强对晋祠的保护和修缮,积极开展该区域的园林绿化,逐步形成现在的晋祠公园规模。
梁、林两位先生起初对晋祠概念不深,因为他们感觉中国的古建筑很多都因战乱被摧毁,现在好多的建筑都是战后仿建,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因为他们对古人精湛的建筑技艺已经失传,很多建筑修复以后成了“四不像”!当听到友人介绍以后才决定来晋祠实地考察一下。梁、林两位先生首先是去山西省汾阳县的“宝林禅寺”参观访问,后才来到晋祠,不来不知道,来了下一跳!因为晋祠的建筑从北宋开始历经金、元、明、清,一直到民国,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作品建筑留存至今,而且这里的古建筑包括殿堂,楼阁,画亭,水榭,牌坊,戏台甚至窑洞,有的宏伟壮观,有的小巧宜人,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因地制宜,那是千变万化非常迷人!这种因时间积累而形成的丰富多彩的参差美感,是任何建筑替代不了的!
在祖国大地上如此久远的皇家祠堂建筑群,如此功能完整的皇家园林国内实属罕见!
梁、林两位先生感觉历代名人志士对于晋祠的保护与修缮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晋祠在历代扩建过程中都对前期的建筑保持了高度的尊重,一直遵循着同样的规划与原则,圣母殿的中心地位始终得以突显,好像年迈慈祥的母亲端坐高堂之上,周围子孙环绕且井然有序,一派祥和,独具一种令人感动的氛围。
其实晋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其独具匠心的设计,将好山好水好风光有机结合,也可以从正面说明古人的伟大与聪明,既可以说是皇苑,又可以说是园林。那么这么优美的环境;这么秀丽的风景;这么多的古代建筑,在祖国大地上有几处呢?可以负责地说别具一格也独居一处!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内散步,那一浒深潭。这里一条渠,桥下有水,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头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粼粼,如锦如缎。这么多水又不知道从何而来,叮叮咚咚,只闻佩环齐鸣,都找不到一处泉眼,原来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隐于亭中,更让人惊叹的是或者说更可爱的是晋祠的水质清澈让人感到惊讶!
建筑物之间不用墙来隔绝,空间里流动的,比寻常的私家花园显得更为明朗开阔。气度不凡,同时可以感觉移步换景,曲径通幽之妙!中轴线除了水镜台与圣母殿处于封闭环境,其他各个景点都是完全通透的,楼楼相通,亭台相连,大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强烈感受。
南路的“难老泉”与北路的“善利泉”,这两处泉眼是构成晋祠水源的两大源头,“难老”出自《诗经》“永锡难老”之意境,形容泉水源源不断且生生不息,保持清澈透明。而“善利”源自老子的《道德经》里:“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滋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去相争!”智伯渠像一条玉带自西南而东北流淌,婉沿缠绕着园林,实际上是在滋润着晋祠公园。鱼沼是晋祠的第三个水源,唐叔虞祠门前有一个八角形的莲池,晋水就是通过暗渠,再经过一个个龙头流下来汇入东边另一个方形水池中,晋水源自悬瓮山,晋水在上古时期的水域面积和水流规模从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来自悬瓮山的晋水南至灵石口,北至系舟山,上古时期台骀治水的故事就发生在晋水区域,准确地说先有台骀治水,后有大禹治水,南宋哲学家朱熹的诗篇:“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上古时期有位隐士许由的“洗耳洞”为什么会出现在晋水池中呢?大家可以脑补一下。晋祠除了古建筑和上古时期的水源——晋水。还拥有众多的古树名木,《水经注》曾称此处当年“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意思就是到处都是古木参天,把早晨的阳光都遮住了。晋祠里最古老的树是苗裔堂前的周柏,树干龟裂,犹如沧桑的老人,侧卧于台阶一侧。另有一株唐槐,树干粗大,苍劲盘曲,柔枝万缕,生机盎然,其次晋祠公园里还有很多松、柏、槐、柳、梧桐等掩荫于亭台楼阁之间,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片片福荫。
晋祠的山水之美就在于它不是堆砌的假山假水,而是以西面悬瓮山为背景,部分建筑依山顺势而为建于山坡上,悬瓮山犹如巨瓮,山上有六处大型石刻题字,山腰里建有“望川亭”,“望川清晓”为晋祠八景之一,再往上有古读书台遗址和极乐释顶。站在悬瓮山之上可以俯瞰晋祠全景,晋祠方圆八十里范围的水就是从悬瓮山流下来的。
晋祠作为一座园林化的祠庙建筑群,其最大的特点是它集儒、佛、道为一体的综合性古代建筑群,各类殿堂楼阁以及祠庙的存在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一种伟大精神,对于其他宗教学说的态度是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柔并济,对于其他民族是包容且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晋祠的古建筑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一种文化信息,向我们传递着本民族的正能量。
自北魏历史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对晋祠的风水进行描述之后,历代无数名人雅士纷至沓来并且在晋祠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书籍以及诗文,有的匾额和石碑成为晋祠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唐国公李渊在晋阳古城决定起兵反隋之际,带着他的儿子李建成、李世民,和一帮嫡系裴寂、刘文静、武士彠等来到唐叔虞祠前集体跪拜唐叔虞,祈求唐叔虞保佑他们旗开得胜 ,结果还是真灵马到成功!李渊带着他的精兵强将以三个月的时间很快攻入长安城。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东征高句丽国返回长安的途中驾幸晋祠,由于回到他的发迹之地当然是感慨万千,亲笔丹书《晋祠中铭并序》后被镌刻于碑上。这就是藏于晋祠宝翰亭内的御书碑。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在晋祠寓居多年,且留下来很多赞美晋祠的诗篇,如《忆旧游寄谯郡元参等》诗曰:“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游晋祠后有诗作流传至今:“神武叔虞庙,地胜出佳泉。”
北宋另一位文学家,思想家欧阳修曾经有很多赞美晋祠的诗篇。
另外金元时期的著名诗人元好问亦有诗赞美晋祠:“乾坤一雨风尘了,好自川源间气灵。”
明代于谦,王琼,刘龙,清代杨廷睿,赵谦德,刘大鹏等都留有诗文。晋祠的七仙洞就是供奉着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豫让、于谦、王琼七位贤人。
明末清初晋阳大地著名的学者,书法家,画家,金石家和医学家傅山先生,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汉字青主。城北阳曲镇人,他曾经在晋祠生活多年,在晋祠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墨迹,难老亭中的“难老“之扁,周柏前的题款以及云陶洞的题字还有吕仙阁,景宜园的题联《古柏歌》《宿云陶诗》以托其志。
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对晋祠的文物情有独钟,曾经五次游览晋祠并作有《游晋祠记》一文,已成为千古名篇,此文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镌刻成碑,现存于唐叔虞祠外院东廊壁上。
清代进士杨二酉是晋祠镇本地人,工于诗文书法,晋祠博物馆内很多匾额均出自其手,如“水镜台”之额,苗裔堂中的“赞化育”匾额,同乐亭碑记,待凤轩之楹联得到了地方仁人志士的高度赞扬!
此外晋祠博物馆还有若干匾额分别出自赵昌炎,高应元等书法家之手,清代画家在关帝庙殿后壁绘有巨幅壁画《天龙山图》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历史痕迹正是晋祠所经历的漫长历史岁月的有力证据。晋阳大地以其星罗棋布的古建筑群而著称于世,国务院2019年公布的全国第九批重点文物建筑,山西省以535处保存完好的建筑文物名列全国第一,而晋祠博物馆就是其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其精美的设计以及造型,其精湛的营造方法,其优美的园林景观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典范,用美不胜收来形容晋祠实不为过!尤其是历代建设者们对原有建筑的高度尊重和主动协调,更是我们现代城市建设者的光辉榜样!
作者:王恭俭
2020年9月30日
Hash:b63a5f30c606ea30d3f7f72e4b9edac57a56a42f
声明:此文由 中企融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