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牌坊上的四个字,原来是出自海外贡使之口

黄埔文化遗产

挖掘黄埔文化遗产

传播文化黄埔

走近南海神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海不扬波”麻石牌坊,它建于清代,游客来访时大多会在牌坊前驻足良久,心中也会不住地思索,这四个大字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深刻含义。

▲ “海不扬波”牌坊

据考证,牌坊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是氏族社会村落入口的门型建筑,称之为“衡门”。到了汉代,“衡门”称为“坊”。南海神庙的“海不扬波”牌坊是装饰用的建筑。因简洁恢宏,字体刚劲,使人肃然起敬,成了南海神庙的标志性建筑。

“海不扬波”的来历

从字面上来说,“海不扬波”通常比喻太平无事,出自《韩诗外传》卷五。

据史料记载,周成王时,周公摄政,有三棵禾苗共同贯穿桑树,共同长出一支禾花,花开很大,几乎塞满了一大车,周成王觉得这样的事闻所未闻,便问周公那是什么,周公回答说:“那是禾花呀,三棵禾苗共同长出一支禾花,莫非是天下要统一了?!”

▲ 周成王画像

过了三年,越裳国派使者来周朝进贡,说:“我国距离中国路途遥远,中间有高山大河阻隔,交通很不方便,很少和天朝通使。又因为语言不通,恐怕使者不能表达意思,所以我这次来朝贡,特意带了几个传译同行,天朝不会见怪吧?”

周公看到南海外邦来朝,并且送他礼物,非常高兴,称谢说:“我有何德何能,怎么敢接受贵国的礼物呢?”

▲ 周公画像

越裳国使者对周公非常敬佩,对周公说:“奉献给您的一点点小礼物,只是用来表达我们的仰慕心意,您实在可以当之无愧。我们越裳国的国王说:‘国泰民安已经很久了,上天不刮狂风,不下暴雨,南海也不扬起汹涌的波涛,已经有三年了。大概是因为中国出了圣明的君主,有圣人出现于世才会这样。为什么我们不派人到中国朝见一下圣君呢?’因此就派遣我前来朝贡。来到天朝,果然见到了圣君,还见到您这位圣人。真的是中国有圣人,海不扬波。”

因为他们不辞辛苦,万里跋涉,从南海到中国进贡,周公很欣慰,他热情地款待了来使和从人,还赠送他们很多礼物。

此后,“海不扬波”,变成一句成语,比喻天下太平,国运昌盛,百姓健康。

明朝文学家梅鼎祚《玉合记·枯海》写道:“ 吾闻太平之世,海不扬波,安有今日。”清朝诗人陈恭尹《饶歌》也曾书:“ 海不扬波万国通,三吴闽浙各乘风。”

海不扬波千年梦

现在立于南海神庙前门广场的“海不扬波”牌坊是清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建筑,由时任两广总督的叶名琛主持建设,1986年重修。

唐宋时,庙的牌坊在章丘冈西北角,明代没有牌坊。据明郭棐编撰的“南海庙志”中插图,庙头门外是匾门,上书“南海神祠”,门的东西是围墙相连。清代拆去“南海神祠”匾门,在紧靠门址的后方建了“海不扬波”牌坊。

“海不扬波”牌坊规格为三间四柱二楼,四柱前后均有水纹暗石鼓支撑。既可固定石柱,又美观得体。东西边柱顶端各置寿桃一个,中介两柱端立石狮一对,互相对视,笑口常开,迎接宾客。

“海不扬波”四个大字,是上乘楷书,粗看有力稳重,细看像海绵吸水,充满柔情。清初,平南王尚可喜修葺南海神庙时,题诗中有四海不扬波之句,后就取其意而成“海不扬波”书写于牌坊上。从此,“海不扬波”就名扬四海。

千百年来,大海上来来往往的人们都相信南海神庙能够给人带来幸福。而“幸福”又是什么?如果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也许它就是镌刻在南海神庙前石牌坊的那四个大字——“海不扬波”。

Hash:45254ce86b9591523818ed0a7cc589cddd098367

声明:此文由 黄埔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