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泉州之宗教信仰|“海丝”与佛教

有“泉南佛国”之称的泉州,在佛教传入中国尚处于译经阶段的三国、西晋时期,即有佛教兴盛、佛寺兴建,这期间最为知名的是南安的延福寺。

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历史上共建有佛教寺院庵堂800多座,有名称可考的近600多座,现存340多座。多种宗教云集泉州,以佛教最为兴盛,在佛教的几大宗派中,以禅宗为盛。历代名僧辈出,许多人且有著作传世,被朝廷赐以封号者史不绝书。历代诸名僧传教海外,与东南亚各国关系密切,在中外宗教文化交流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南安九日山建造了第一座佛寺——延福寺,为福建全省有历史记载的第二座佛寺。延福寺规模宏大,极盛时期有54个支院,南朝梁普通年间(520—526年),印度僧人,拘那罗陀自海路来到泉州,挂锡延福寺三年,翻译佛经。至隋代,龙山寺、圆通庵、灵鹫寺、天竺庵、天香寺、灵感寺、恩惠院等数座大寺,在海内外开始传名。

九日山延福寺

唐、五代、宋、元,是泉州佛教最为鼎盛的阶段。因统治阶级的扶持,大量良田流入佛寺,寺院收入丰裕。

随着泉州海上交通的兴起,经济逐渐繁荣,佛教文化作为唐代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相应鼎盛。佛教的某些教义,泉变成了大众的观念,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有唐一代,共建佛寺45座,著名的有开元寺、东禅寺、梵天寺等。名僧有匡护、怀晖、令言、文偁、智亮等。五代,闽王王审知笃信佛教,特地命令从海外浮海运木到泉州,建造仁寿塔(西塔)。王审知的侄儿王延彬出任泉州刺史,长达16年,他优礼僧人,大造佛寺,对泉州佛教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五代闽王王审知,在闽中建造佛寺267座。王延彬在泉州建有佛寺54座,著名的有福清寺、云台寺平山寺、西禅寺、承天寺、水陆寺、崇先广教寺、空相院等。其时的名僧有被朝廷赐号“真觉大师”的义存、住锡九日山的无等、被闽王赐号“逍遥大师”的袭礼等等。

佛教传入泉州山区时间颇早。隋初,陈后主之子镜台到永春避难,奉佛祈求平安,佛教开始在永春传播。唐武德元年(618年)僧恩慧在桃林场(现石鼓乡桃场村)建灵威寺,是为永春有记载的最早的佛寺。德化县在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僧无比便于九仙山创建灵鹫岩寺。安溪县在五代时,僧清豁(性空)主持龙安岩(即青林岩)。

宋代泉州海上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寺院僧人积累了雄厚财力,并由于南宋政府大量发卖度牒,僧尼大量增加,所以两宋期间又增建了崇福寺、南华寺、西资岩、雪峰寺、科山寺、海印寺、瑞像岩、赐恩岩清水岩、南天寺、法石寺等一批寺院。《泉州府志》记载:“泉当宋初……寺院之存者凡千百数”。仅泉州城区,就有“僧侣六千”。江少虞撰《宋朝事实类苑·祖宗圣训》载:宋太宗在位期间(976—994年),泉州知州上奏,太宗云“泉州奏,未剃僧尼系籍有四千余人,其已剃者数万人,尤可惊骇”。南宋理学家朱熹称道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宋代名僧有被朝廷赐号“真觉禅师”的省僜、赐号“慧日禅师”的文矩、赐号“法慧大师”的行通、赐号“悟空大师”的清豁、赐号“法济大师”的道岑、赐号“文慧大师”的法周、赐号“真觉道者”的志添、赐号“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的普足、赐号“昭觉大师”的子琦、赐号“灵应大师”的道询以及了性、守净、义波、 有朋等名僧。

元代,统治者尊崇佛教,僧人地位尊贵。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平章政事亦黑迷失率军远征爪哇,从后渚港放洋,无功而还,受到“杖责”和“没其家资三分之一”的处分。为此,亦黑迷失“特发诚心,谨施净财,广宣梵典”,于延祐三年(1316年)施舍全国佛寺,刻立《一百大寺看经记》碑,碑中提及泉州寺院受到施舍的有承天寺、崇福寺、光孝寺、北藏寺、大开元寺、水陆寺、法石寺、积善寺、西禅寺、香积寺、招福寺、封崇寺、明心寺、清源洞、齐云洞、楞伽接待和延福寺17座。有元一代,泉州建有弥陀岩、碧霄岩等数十座寺岩。《金氏族谱》附录的《丽史》称“僧半城”。名僧有谥号“广明通慧普济禅师”的妙恩、赐号“佛心正悟大师”的契祖、赐号“佛果弘觉大师”的如照,以及伯福、大圭等等。

明代,泉州创建的佛寺著名的有释迦寺、碧云寺、金沙庵等27座。明中后期,地方政府听任豪强势族侵夺寺产,甚至“奉例变卖”寺产以充“兵饷”。致使寺产荡然无存,加上官府苛征“饷额在寺,法重僧逋”。又加上倭寇不断骚扰,迫使不少寺院“僧亡寺废”。开元寺、承天寺被军兵占住,一度变成锻造兵器的场所。此时名僧有正映、本源、真空、正派等人。

铜佛寺

清代,政府对寺院的创建和寺产数额有严格限制。200多年中,创建较著名的有铜佛寺、慧济寺、宿燕寺庆莲寺、朵莲寺等40多座。名僧有超宏、德林、机锐、太积、德萃、圆实、宗标、元飞、海印等人。但因清朝废除僧侣考试和度牒制度,寺院滥收徒众,寺僧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因“迁界”被毁的佛寺多达20多座,其中晋江县唐宋时期的古寺如法云寺方广寺、崇真寺、普照寺、广教寺、安福寺、龙兴寺、报恩寺等于当时被毁。清末明初,又经常发生逐僧毁寺事件。是以佛教日渐衰微。

清代后期和民国期间,建有较著名的一峰书寺、同莲寺、金粟寺、慕西寺等34座。名僧有如幻、云果、弘一、转道、妙月、会泉、转逢、性愿、圆瑛、转解,广空、元镇、广钦、宏船、常凯等等。此时,虔诚的佛教徒致力于复兴佛教事业。清宣统三年(1911年),佛化(如幻)和尚在南安雪峰寺举办传戒法会,时间长达18天。泉州、漳州闽侯等地前来受戒者481人。

民国初年,泉州一些佛教界有影响的人士如转道、性愿、妙月等受京、沪佛化运动的影响,也在泉州发起了佛化运动。邀请了京、沪名僧来泉讲经弘法,又创立了佛学研究社和佛学教育机构,重兴寺院,整顿寺规,兴办福利事业。民国25年(1936年),承天寺举办了时间长达49天的传戒法会。抗战期间,又组织抗日救亡活动,组织成立了僧侣抗日救国后援会,弘一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国”的口号。此时,泉州的佛教事业一度复兴,一些在泉州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知识分子如叶青眼、王振邦、庄汉民等原来积极参与破除迷信、反对佛教活动,转而先后皈依佛教,成为居士;又有一批卓有学识的女青年如陈珍珍成为对佛教事业有贡献的居士。30年代以后,一些泉州僧人到东南亚各国宏扬佛教,扩大了影响。

据现有资料统计,现代泉州市佛寺,1949年309座,1965年116座,1982年115座,1990年达到339座。1993年,世界僧伽协会副主席,菲律宾佛教协会会长瑞今又在晋江东石新建了一座大觉寺,现共有340多座。改革开放后,是佛教再度复苏的时期。全市佛寺普遍程度不同的进行大修或重建。信教群众估计100万人以上。

佛教传入泉州以后,先后创建了大批佛寺。根据记载:历史上原晋江县(包括今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晋江市石狮市)曾建有佛寺200多座、南安县共建有100余座、惠安县共建有160座左右、永春县共建有170座、安溪县共建有各种寺观194座(佛寺约占各半)、德化县共建有55座(宋代最为兴盛)、金门县数座。全市共有佛寺800多座,有名称可考的600多座。佛教信众分布到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各地,名僧传教也随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开发台湾及泉州华侨下南洋而播香四海。

Hash:6ac1a69e1e55722b772b0f40dc62feb10d85891b

声明:此文由 人文泉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