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古驿道上的古阁,一个难寻的历史珍品

旅游·摄影

走在古驿道上,天上好像有幽灵,领着我的思绪在历史的回廊里游荡。在那些残缺中我好像看到历史的辉煌,一代又一代人们走来,又走去,默默的沿着先人踩下的路前行。那些古驿道两边的臣民,维护着它,养育着自己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太行古陉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大自然造化其古道的政治和经济价值。说一句不好听的话,这里就是历史的高速公路汽车的使用,交通的变革,让古驿道变得支离破碎。经济价值没有了,没有了为古驿道服务的人,古驿道也就逐渐消失了。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古驿道的文化价值,好在“发展”的洪流并没有淹没所有的地方,尤其是这些阁。古驿道上的阁,井陉人叫“gao"。在哪里的人民心中它有着别的建筑不可能替代的作用。因此也就比较完好的保存下来。

阁是建设在村口是交通要塞上的城楼,一般是村里的至高点。在安全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古驿道上的阁,阁下走人,过车。阁上建有庙宇,哪里供奉着观音、关公、玉皇大帝、奶奶、皇姑、文曲星等,各个村里供奉着不同的神仙。因为有神仙就有善人来组织并捐款修葺,每到村里“会”的时候这里的香火最旺。村子越小,好像保护的越好。

据井陉党史办的何克宁介绍,井陉曾经有200多个阁,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有80多个。我匆忙中拍摄下这些阁,汇聚到这里,不知道是不是还有机会去拍摄那些没有拍到阁。

爱自己的家乡是一种美德,爱自己的家乡应该从爱它的一草一木开始。爱的人民,爱它山水,爱它的历史。只要你爱它,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尊敬。难道我们不应该去爱吗?

井陉石头村的清凉阁

清凉阁,由村民于喜春于公元1581年独力兴修。该阁为打券式巨石建筑,不打根基,不填辅料,

集美学、力学为一体,巍然立于村头一天然石头斜坡,是于家石头村的地标性建筑。清凉阁上下三层,结构各异。第一层为搭券四门,第二层是实芯四室,第三层乃明柱回廊。顶层为“木砖补葺”,四面明柱、单门殿堂,琉璃瓦顶,古朴高雅。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竟然以天然石底为基础,由块块巨石就地而起。正如当地民谣所说:“一块石头一匹梁、一块石头一堵墙”。粗扩奔放,巍然屹立,

土门关,即井陉口,秦皇古驿道的东口。

古为东西必经之道,鹿泉的土门村仍保留有三座古阁。古驿道从村中穿过。古阁下的青石古道保存完好。那一块块背光溜圆的石头上记录着古道的历史。三座古阁上,仍保留有“三省通衢”、“晋陕通衢”、“土门关”等字样。史称“土门重地也,东扼滹水燕赵疆焉。其西南万峰插天,羊肠一线。而远通秦晋,诚东西之咽喉,而往来之冲要也。汉唐时为关隘,屯兵宿戌,几与潼关蒲坂等。

土门关,实际是井陉关的一部分.《唐书·地理志》载:“镇州获鹿有井陉关,又名土门关。”而井陉关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井陉关是就地域而言,指的是井陉全境,它包括东土门关,即井陉关的东口,和西故关、娘子关,即西口。而在井陉境内的古道,即史载的“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的羊肠一线之通道上。所以,井陉历来为畿辅右藩屏蔽而北拱神京(北京),东达河朔,西通秦晋巴蜀的必经孔道,故历代“依籍特重”。

形胜显赫的土门关,襟晋陕而扼三省,自秦汉以来就是一座军事要塞。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在返回咸阳途中,病死于河北巨鹿东南广宗县沙丘平台。秦始皇灵柩由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少子胡亥护送,从土门经井陉东天门九原,西归咸阳。时值七月盛夏,因尸体腐烂,臭气薰天,沿途百姓莫不掩鼻。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后九月(闰九月),韩信大败代国之后,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歇和成安君陈余闻信,聚集二十万兵马于土门关,严阵以待。从地形和军事力量对比,韩信只有两万多人马,处于劣势。但由于陈余轻敌,韩信以 水背水列阵,终于击败赵国,陈余在激战中阵亡,赵王歇也当了俘虏,开创了历史上以少胜多战例。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安禄山派其干儿子李钦凑镇守土门关,扼住通衢要道。天宝十五年,玄宗听从郭子仪建议,任用李光弼为河北道采访使,前往河北平叛。当时的常山太守颜杲卿(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同五代祖),用计诱杀了镇守土门关的李钦凑,生擒全部党羽。  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的东路军,经土门关走正定,北上直捣明王朝统治中心北京。1644年4月底李自成退出北京,刘宗敏、吴三桂和清军在真定(正定)的一场生死决战,三方投入的兵力、战斗激烈程度,仅次于不久前的山海关大战,就是这场战争,使颠沛流离的陈圆圆,经土门关在获鹿寄宿一夜后,在正定与吴三桂见面团圆。  蒙古海迷失后三年(1250年),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来到获鹿县土门关西白鹿泉定居。他在鹿泉新居中写道:“卖书买得吕氏园,不谓全山举相付。北崖老作土炭色,臃肿形模一夸父。……就中抱犊尤峭拔,望见韩山即攀附。……”从诗中不难看出,元好问以著书买下吕氏园后,定居获鹿。封龙书院讲学,土门关、龙泉寺、海山禅林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直到67岁病死于白鹿泉。  整个土门关是一笔丰富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它的周边地区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白鹿泉是鹿泉市的的象征,它的潺潺流水,在向后人诉说着历史的烟湮;“韩信拈弓射白鹿,胡申觅水得甘泉”的美丽传说,给人们一种激励奋进向上的启示。每逢大旱之年,人们簇拥至泉神祠,祈祷求雨,庙内石柱上楹联说明这一点:五谷丰登皆雨赐也,三时不害是天与之。

土门关以其三古(古驿道、古战场、古建筑)闻名于世,走进西土门不足三里的关通路上,有一段青石砌拼的石路,路面经车轮碾轧,马蹄踩踏和风雨侵蚀,已变得光滑可鉴,两行深镌在石路上的车辙,是土门关动情牵肠的一幕。触物怀古,足见作为三省交通要冲古道之重要,年代之久远,战争之频繁和商贾行旅之繁华。古战场是指韩信 水之战场, 水现已淤塞,河道变迁,(据古代兵家以少胜多战例),现太平河有一段为 水之流,因此有人说 水就是今日的太平河。 水原是西北、东南走向,当时水源充足,又逢秋季,因韩信背水战时,河水初定,水流滚滚,他借助了地利条件,背水列阵,才有了大破赵国的契机。背水战场的胜利,奠定了汉家的基业,因而闻名于天下。古建筑过去排列的错落有致,经历了历史多次的战争,如今已面目全非了,加上文革的残酷破坏,更是雪上加霜。

现在当你行走在这条古驿道上,古代建筑残存无几,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令人痛心。

鹿泉土门村西的古阁

“土门关十里长,看不见星辰日月,青石岭万丈高,花车打起”。由东土门至胡申铺,十里长街均系石块铺砌,干净整洁,古雅清幽,街旁店门店铺均是木板嵌成,昼抽夜闭。西关为“三省通衢”要道,买卖货栈、粮行、花行,一时出现了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三家骡马店和二十四家大商行。“康衢数里、巨室千家、商贾辐辏、富甲全境”,史书记载了这里昔日的繁荣。

鹿泉胡申铺的古阁

胡申铺古阁的石刻上清楚的记载:胡神铺,路通山陕。据老乡介绍是明万历年间所建。胡神铺村北有燕赵柏王,生长于后街一小巷内,树种为桧柏(学名圆柏),树干高约16米,胸围近3米,冠幅133平方米。该树为实生株,出生于秦末、汉初,树龄2200年以上。据有关专家考察,该树树龄为河北省内之首,胸围长度排第三位,当地称其为燕赵柏王。据传此树即为韩信射鹿得泉之前谎报“水情”的胡将自缢之树。因胡将被奉为神,村名命为胡神铺,树被保护下来。村民为防外人锯树,在树身上钳入不少铁钉铁丝等物,后来村落不断扩大,将该树围在村中。

威州·北平望古阁

北平望村东有阁,阁为药王庙,建在青石砌筑拱劵洞式台基之上,此建筑无明确纪年,庙为单檐硬山顶,前带廊砖木结构,面三进一。驿道由阁下通过。

据老乡介绍庙内有一块响石,敲击像鼓一样。前两年被盗。

鹿泉土门关向西北经西杨庄入井陉界,过桥后西700米即达平望。北平望属威州辖地。据杨氏谱书记载: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杨氏从本县杨家沟迁此居住,因临近南平望,故此村名为“北平望”。驿道在北平望经过,杨氏迁来后建店铺也叫北铺。

·井陉·亮子岭东

亮子岭山顶,山顶开阔,相对平坦,有东、西两座拱门相对,相距152米,拱门为石拱券结构,高5米,洞宽3.6米,古驿道穿拱门而过。拱门顶部原建有阁楼,西阁供文昌帝,乡民叫文昌阁,也叫西门,东阁供关帝,乡民称关帝阁,也叫东门。两楼建造规格相同,所不同的是,东门外拱门额部嵌一石匾,上书“陉山界地”四字,明确告诉行人,进入此门,即到达千里太行山中。出阁(ˇˍˇ)向东就是鹿泉。图片可以看到高铁的通讯塔。

井陉·亮子岭西阁

西阁原供文昌帝,乡民叫文昌阁,也叫西门

下安西·三眼古阁

下安西有一座三眼古阁,是全县唯一的三眼阁,近似于我们现在的丁字路口。古驿道由阁下通过,乡人称三眼阁东面的出口为“远观启明”,西面的出口为“遥望长庚”,北面的出口为“伫立盼斗”。

上安东·碧霞阁

上安村东有阁一座,驿道自阁下通过,阁上建庙,为“碧霞阁”,在阁东石劵上横向嵌石匾,上书“西通秦晋”,在驿道旁有清贞节石牌坊两座。

上安西·文昌阁

上安村西有阁一座,阁劵西面嵌石匾上书“关帝庙”、“全神阁”,阁下为驿道,出阁西有车辙痕长20米,辙深0.10米,宽0.10~0.15米,辙与辙之间1.10米,旁边有关帝庙无梁殿一座。面三进一。

井陉威州·北固底·玉皇庙

古驿道自战国到宋,从威州寨湾村前经过到南沟村西河滩过冶河到北固底。金时威州置州治,驿道由北平望至威东头,北岸至威州城,再到南沟过冶河到北固底,元至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又回复由北平望、寨湾、南沟过冶河到北固底。

在北固底村中大街,留有多处车辙痕。村送子殿前7米处,为青石铺路长23米,宽5米,在此路段上流有车辙痕迹。在村中大街赵文顺门前石铺路面长63米,有较明显的车辙痕迹,并有横向立砌石板防滑。在赵二香门前右侧留有辙迹较深,车辙痕长1米,宽0.3米,深0.12米,村中有千年古槐一棵。

北固底村西阁也为驿道线,驿道由阁下通过。阁为青石砌拱券洞式台基上建单檐硬山顶前带廊式小庙,砖木结构,面三进一。

微水东天门

南寨·清凉阁·大龙口,小龙口古阁

清凉阁又名南宅阁,位于井陉矿区南宅村中。相传因登此阁能遥望清凉山而得名。现为石家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二十年编纂的《井陉县志料》载:“南寨阁在县北二十七里南寨乡,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乡民焦继友、张廷创建”,据今已有400多年。

该阁建筑奇特,设计精巧,结构坚固,气势宏伟。占地1.2亩,房屋25间,一丈余高的台基,全部用整齐的石灰石砌成。台基之下有高大宽绰的拱洞皆用石砖拱券而成,东西两条,南北一条,相互交错,人畜车辆可自由通往。

台基之上,有楼阁二层,高三丈,坐北朝南。拱洞南口两侧,各立着明代万历年间的龟座重修石碑一通。石碑的东西两侧各有通往楼阁的台阶、石门。石门上额刻有“大龙口”、“小龙口”字样。正门之前有一平台,平台边缘两侧各有石栏杆,中间拴有铁索。每逢庙门开放,中间有宽木板组成的云梯搭上,五、六个人可以并排上下。正门的门前、门后各有两尊石雕狮子。门内东西有钟鼓楼各一座。正殿原塑有泰山圣母像,院内廊厅塑有天齐、眼光、斑疹、十帝阎君等泥塑神像。后殿为泰山圣母行宫,内有泥塑彩绘。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都被破坏,现只有正殿二楼上残存部分明代壁画。整个楼阁虽然年久失修,但飞檐走拱,雕梁画栋,高超的建筑工艺仍为世人所赞叹。

阁内现存铁钟一座,造于明嘉靖十年二月十九日(公元1531年);铁香炉一座,为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所铸。铁钟四周铸有铭文,字体瘦长,因久经风雨侵蚀,大部分字体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唯上部所铸的“皇图永固地道遐昌佛日增辉”十二个大字清晰可认。铁香炉二米余高,上有顶盖,下有窗孔式腿柱,中间为盆式香炉。设计奇巧,样式别致,每层都铸有铭文。

清凉阁内碑碣较多,虽曾遭破坏,但至今仍有27块明清石碑保存完好,对研究明清两代井陉乃至中原文化、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另外,在泰山圣母行宫楼上,还保存着1928年奉晋战争结束后刻立的一幅木匾,深蓝底色,上刻:“惠我无疆”四个金黄大字。

威东街·凌霄阁

坡头·十字阁(四眼阁)

坡头村玉皇殿,建于万历元年,2008年重修。玉皇殿下面为十字古阁。古驿道上的十字古阁先于玉皇殿建成。近五百年间曾先后三次重修。

井陉核桃园·西阁

驿道从村中穿过。村东、西各有驿道阁。西阁二层,一层为基台,二层为硬山前带廊砖木结构,二层东面有栏板和柱石,中栏板书“西通秦晋”大字。西阁东北侧是关帝庙,庙内竖有驿道“告示”碑,内容为警示往来官差不得滋扰生事。东阁有三层,阁下留有车辙痕迹。

井陉核桃园·层宵阁·东阁

井陉·天长

天长历史悠久,名起于汉代,唐设天长军,后晋改为天威军,宋熙宁八年(1075)至公元1958年为县治之所,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点1处,省级7处,市县级29处。2006年被河北省命名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现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境内石太铁路、石太高速公路、307国道、石阳公路纵横交错,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商贾云集,资源丰富,素有“燕晋通衢”之称。

天长镇·观音阁

北正乡·青石岭古阁

青石岭村东有阁,阁为青石砌筑,现已残破,上有横向嵌石匾一块,刻有“青石岭”,记年剥蚀不清,驿道在阁下通过。为保护古阁,阁下已经禁止车辆通过。需从旁边绕行。

青石岭属山地,山势走向为南北向,驿道为东西向,地势险峻。在岭东有414米古驿道痕迹,路面宽3-5米,用不规则长方形或方形石铺砌,驿道每4-5米,打一横向防滑石板。自驿道上部有100米驿道被村修水渠打石洞出渣垫埋。

青石岭的古建筑保护较好,是一个十分值得一去的地方。

北正乡· 赵村铺古阁

北正乡· 赵村铺·文昌阁

·南峪·临河

南峪历史悠久,早在隋末唐初即有此村,原名“大华庄”。从村东口向西北眺望,有西、北两条宽阔的山峪,该村坐落在向南的一条峪中,故阁村名为“南峪”。

古驿道从东而来,沿绵河,一路漫坡,古道弯弯曲曲遗迹清晰,到村口,是古道阁“临河阁”。

南峪南峪·古阁

南峪镇地处井陉县西部山区,东部、东南部与天长镇接壤,西与山西平定县毗连,北邻辛庄乡、小作镇。西去10余里出省至天下第九关--娘子关,距县城25公里,辖南峪、北峪、台头、贵泉、常坪、东葛丹、西葛丹、地都、王家岩、张家峪、岸底、张洼、西梁洼13个行政村,总面积80.9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最高峰为大台垴海拔1093.7米

秀林春色

北秀林村始名枣园(现仍有许多枣树存活),东汉末年,刘姓人即于此耕耘、繁衍,在以后的岁月里,即有高、任、程、王、张等姓相继入住。公元四百七十一年,北魏孝文帝元宏时,杜洛周、葛荣遣王秀林在此建城,遂更名枣园为秀林。

另据清雍正年间撰修之井陉县志记载:部分村民外迁,另建成新村后,始有北、南秀林之别。在村东,由南至北有一股清气似巨龙摆尾,徐徐升起,此乃邑人所称誉之井陉八景之一的“秀林春色”。至今每年冬春之际仍时有所现。为览春色胜景,公元一七三九年(乾隆四年)于村东北建“阅春台”一座,在台左右近五十步处,原有唐槐两棵,现存一棵,枝繁叶茂。

北横口·西阁名为“观音阁”,

清乾隆年建,拱券洞式台基,阁面三进一,硬山砖木结构,驿道由阁下通过。

北横口村,东阁为驿道阁,

驿道自阁下通过,拱券洞式台基,其上建筑残破。古驿道已经废弃,成了一条臭水沟。

古阁拱券上两边都嵌有横向石匾,上书“畿铺通衢”、“北拱京都”,年代不详。据村民介绍60年代还保存完好。墙上有壁画。

东天门

北张村村西阁

北张村村东村西建有两阁为驿道阁。驿道自阁下通过贯穿全村,阁拱券洞式台基,阁面三进一,硬山前带廊,阁西两侧有可上下台级,保存较好,村中古建筑保存尚好。

北张村东阁

地都

地都·真武

地都·古阁

此阁是井陉古驿道最西边的一个古阁,出阁不远就是山西地界了。

地都村位于井陉县城微水西偏南,坐落在龙黄沟、峪沟出口处,东距县城27.5公里,西与风光秀丽的天下第九关-娘子关接壤。绵河、石太铁路、井阳公路穿村而过,是井陉县西大门。地都村原属山西平定县,1958年因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绵右渠而划归河北井陉县管辖。

村中古村落保存较完好,现有街若干:东街、西街、十字街、二巷、后巷等若干。古建筑有观音庵,记载可考至隋朝年间,亦可谓千年古寺。原村东有“大王庙”因修绵右渠被毁。村南城墙岭上有万里长城:地都长城。村子有保存完好的三坐“村门”,旧时到了晚上村门一关,可谓一个大的“段家大院”比山西王家大院一点也不逊色!

古阁是井陉古道上的重要节点,也是地标性建筑,一般村庄都会有阁,分为东西南北四个,相当于村庄的四道城门。北方村落因一般基于坐北向南的台基或斜坡上,故也有三个阁。井陉古道穿越村庄的阁多为东西两个,两阁之间一般相距1里左右。古道之上古阁一般都建有庙宇,古阁名字一般由庙宇而来,比如“文昌阁”、“关帝阁”等。井陉古阁之上庙宇一般为砖木结构,在漫长岁月中曾多次被战火或人为毁坏,现存庙宇大都为重修,都有重修碑记为证。而古阁尽为石头建筑,年代大都久远,多数还是原装建筑,是研究古道历史的重要符号。

Hash:b43a2aeed2970960a92f8d90a366b5c28f98c846

声明:此文由 郭书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