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清凉阁·500年前于谦后人用石头创造的千古传奇
疫情来袭,好久没有出去旅行了。5月25日,应河北省名人名企文学院院长何永利的邀请,来到井陉,参加于家石头村的玉石小镇的启动仪式。因为住在了于家村的农家院,为我拍出不一样的清凉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们住在冬暖夏凉的窑洞里,每一天清晨四点准时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推开房门看天。我多么希望能遇到彩霞满天的清晨啊。
于家石头村的标志性建筑就是村口的清凉阁。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在这里拍照。真可以说清凉阁的照片多如牛毛。但是很少能看到不一样的清凉阁。
尽管我十分努力,但是天不能遂愿,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只能把注意力放在多角度的拍摄上,起码能做到图文并茂吧。
清凉阁”又称“神仙阁“,坐落于河北省井陉县于家村东口,此阁始建于1581年(明万历九年),相传由力大无穷的于喜春一人所建。此阁三层,占地100多平方米,高近20米。
据《井陉县志料》记载:“清凉阁在县治南十五里于家村,亦名三节阁。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辛巳)村民于喜春身大力强,家贫好义,独立兴修。至万历二十年,方砌成下层,及第二层修竣,即行病故。至第三层,第村民用木砖补葺。阁下层所砌之石,多达万余斤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竟然不打跟基、不填辅料,以天然石底为基础,块块巨石拔地而起,从下到上完全干打垒而成。下层东面悬一石制桌裙,上镌梅花鹿,工粗而雅。
据传,清凉阁原拟九层楼阁,但修至二层,于喜春在悬挂风动匾时砸伤手臂,继而病故未能如愿。于喜顺之侄于朝兴继续建成第三层。
关于这栋古建筑,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传奇故事。于家石头村的讲解员于大姐,她也是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她精彩的动情的讲解,让我们看到了于家后人的英雄情怀。
清凉阁设计巧妙、结构奇特、做工粗犷、修造精细,它建在斜坡上,不打地基,不用辅料,垒砌更是打破横要成线竖要压缝的常规,它横不成线竖不压缝,给人以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感觉,墙体看似凌乱,实则规矩整齐,清凉阁的建筑方法与风格在建筑史上是罕见的。虽经400多年的风侵雨蚀、地震摇晃,仍纹丝不动,巍然屹立在村东口。阁.上的块块巨石,象忠诚的卫兵,日夜守护着于家村的东大门。
清凉阁的头两层为全石建筑,它的结构是非常精巧的。清凉阁用的石料有的重达6吨多,有的仅有几斤,最重的12000多斤,是清凉阁的镇阁之石。据不完全统计,千斤以上的石头有百余块,二层上有的一块石头一堵墙、一块石头一匹梁、一块石头一根柱、-块石板盖成房。旁边这间小石屋的顶就是一块石板搭建而成。这么多这么重的巨石,由于喜春一人所为,是一难解之谜。
那么他是怎么修起来的呢?井陉县志有于喜春“身大力强,家贫好义,独立兴....所砌之石。多达万余斤之重”的记载。他年轻时曾参与村内真武庙的修建,后来到娘子关做工,对娘子关关城很感兴趣,决定在村里建座像娘子关一样的阁,作为村里的东大门。相传于喜春要盖九层杨花阁(因开工时正逢杨花盛开),站在顶层能看见北京城,看到先祖于谦被害之地,还要在第九层塑于谦像,以祭祀先祖英灵。
于喜春白天在外干活,晚上回村修清凉阁,乡亲们见他独自一人采石垒砌,劝他用砖木。他说:“用砖木咱没有钱,用石头盖有力气就行,我有的是力气,非用石头盖起来。”大家见他志坚意决,便提出帮他一块修,他婉言谢绝。在大家再三要求下,他只好说:“你们晚上把牛喂饱,等我用。”晚上,乡亲们把牛喂的饱饱的等他来牵,可是等到天快亮了也不见动静。便到牛圈察看,大吃一惊:只见牛满身大汗,而且瞪着两只眼发出吭吭的用力声。
这是怎么回事呢?传说于喜春是南极仙翁的弟子,因犯天条被贬下凡,所以他有借牛力气的本事,要不,那么大的石头他怎么能搬得动。当然这只是传说,但他力大无比却是真的。听他的她传后裔说,于喜春挑千百斤重的东西,跟我们挑担水似的轻松。
清凉周的建筑十分奇巧,一层的顶部似券非券,似搭非措,左搭右券,搭券结合,为石头建筑史上的杰作。顶部有块石碑上是于喜春的侄儿于朝兴在其叔死后刻上去的:“万历九年起根源,一人修筑其实难。二十五年完下节,思量何时得周全。阖村都说使木植,凭吾独立凿石山。经营暂停观此景,等待功成万古传。”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修阁的争议和于喜春独立修阁的决心,以及大功未成的心情。他盖完头两层,往东门上挂风动匾,风动匾像一石制桌裙,上镌有双童簇拥口衔灵芝草的回头梅花鹿图案。此匾十分怪异,小风动个不停,声音清脆悦耳;大风则纹丝不动,故名“风动匾”,可惜被毁。于喜春挂“风动匾”时,不幸压伤手指而病故,心愿未遂,抱憾而去。
挂匾的事有一传说:南极仙翁把他贬下凡,罚他盖座清凉阁,并对他说不许别人帮忙,否则你就死。所以他盖清凉阁时遵照师命,不用任何人帮忙。在挂匾时,他侄儿于朝兴扛着扁担路过这里,见其叔一个人挂匾,便过去帮忙,用扁担在下面支撑。其叔连说不用,但为时已晚,禾朝兴好心用力支撑,于喜春却不慎扎伤手指,立时鲜血直流,滴在地上的血迹现仍清晰可见,二层墙上还有他抹在石头,上的血手印。
清凉阁有东、西、南三个门,东西是通往村东的通道,南门是装饰门,不能通行。那么为什么还要建一南门呢?因为南墙地势较低,只垒墙墙体高大显得呆板难看,垒一个门既美观又实用。清凉阁通道十几米,设此南门,便解决了通道太暗的问题。另外南门上有一个龙头,传说遇上天旱,他便拖上清凉阁,去村东八里的南河喝水,有时竟然几天不回来,为此人们便把它的牙齿打掉,从此他便不再跑了。该龙头没有牙已被毁。
清凉阁的二层,二层中间为实心,周围建有四室,回廊相连。石地石墙、石柱石梁、石顶石檐、石门石窗、石桌石龛、石台阶石栏杆,全用石头垒砌,特别是这石栏杆和木制的一样,有铆有眼,非常坚固。这两块巨石是该庙的两堵墙,上边有两个手能扣住的小洞,据说是于喜春用手抠住背上来的。这座面西的娘娘庙,供着送子、眼光、斑疹三位菩萨娘娘。。
二层其它三面:东为尧舜禹“三皇庙”,南为刘关张“三义堂”,北为阎罗王的“阎罗殿”
三位菩萨慈眉善目,笑对全村,保护村民安居乐业,送子娘娘是管生孩子的,眼光娘娘是负责看眼病的,斑疹娘娘是负贵治麻疹的。旧社会的人讲迷信,便来这里烧香拜佛许愿,希望菩萨娘娘显灵把病治好,这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寄托。过去医疗条件不好,人们又没有钱,求神看病也是出于无奈。现在有个别人还来许愿烧香,这是一种精神疗法,烧完香许完愿,扭头就去医院找医生看病,你说他信神还是信医。
第三层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和天庭的文臣武将,墙上绘有壁画28宿,这是新绘制的,原来的壁画还保存在里面。站在三层向西眺望,于家石头村的古村旧景一目了然。
清凉阁有一个奇特现象:南面的树高不得超过阁,否则便烂树尖,阁南这棵柳树和梧桐树因超过阁便烂了树尖。传说先祖于喜春盖清凉阁时,栽了棵杨树,伴随他修清凉阁,阁盖多高,树长多高,清凉阁盖了十六年,树始终没有超过阁,人和树相依为命。
正月十六是清凉阁的庙会。因为送子娘娘的灵验,这里的人把十五元宵节改为十六过了。从此以后井陉城关这一带也都改为十六过元宵节。这就是为什么全国都十五过元宵节,这里却十六过的原因,于家村过元宵节比春节还要隆重热闹。
今天的我们不得不感叹,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竟然不打跟基,不填辅料,以天然石底为基础,块块巨石就地而起,从下到上完全干打垒而成。石块巨大惊人,有的长过数米,有的重达数吨,有的原封未动,有的錾迹廖廖。构造粗犷奔放,设计独出心裁,巍巍然,凛凛然,耸立于山间村首,蔚为壮观。在古代条件下,如此巨大的石块、巨大的工程,如何完成,难以想象。
清凉阁,累累巨石,鳞次栉比,似券非券,似搭非搭,集美学、力学、建筑学、数学、几何、物理学于一体,盘根错节、鬼斧神工,可谓建筑史上之奇迹,国家之瑰宝,山村之明珠。
于家石头村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村落。下面我们还是要介绍一下民族英雄于谦。
于家村建于明代成化年间(约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全村现有400多户,1600多人,95%为于氏家族,是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于谦后裔繁衍集聚地。于谦字廷益,故居浙江钱塘(杭州),祖籍河南考城(兰考),生于1398年,出身官宦世家。
他从小聪慧,容貌秀伟,15岁中秀木,20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杭州廪生,24岁中进士,在多处为官,曾任山西、河南两省巡抚20余年,因居官清廉、政绩显赫调往京城,兼任兵部侍郎。 由于蒙古瓦剌军犯境,明英宗皇帝在一帮内奸的怂恿下,率50万大军亲征。在土木堡一战,明军几乎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国不可一日无君,便拥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这时瓦剌军准备攻打北京。
以翰林侍讲徐有贞为首的逃跑派主张南迁,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坚决反对,主张抗击瓦剌军。皇帝采纳了于谦等人的意见,并委以重任,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并官封少保。于谦调集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人马,统领北京军民抗击瓦剌军。他亲自指挥,激战九门,打败了瓦剌军,被俘的英宗皇帝被放还。然而,一朝岂容二主,英宗在逃跑派的唆使下,趁他兄弟病重,发动了“夺门之变”,复辟成功,于谦被自己救回的皇帝杀害,成为千古奇冤。
纵观先祖于谦的一生,他为人光明磊落,为民襟怀坦荡,为官清正廉洁,为国赤胆忠心,实践了他“两袖清风朝天去”“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为人和居官的诺言。他十八岁写的这首《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他一生的生动写照。
于谦被冤杀后,其长子被发配塞外,其余家人在正直官员和老百姓的保护下逃离京城,来到先祖于谦曾居官20余年的山西娘子关外的南峪隐居。先祖在这里生有三子,后发展到几十口人,因人多地少,生活难以为继,长子于有道(于谦之长孙)和其三弟前往今于家村(三弟后前往河南浚县),其二弟滞留当地,继承家业。当时于家这一带草莽存生、狼虫出没,先祖们在这里开荒造地、盖房券窑。
500多年的艰苦创业,于家人用聪明的智慧,勤劳的双手,建成这座规划有序、规模宏大的石头村。由于其独特的石头建筑,石头民俗、石头文化、被河北省民俗学会于1998年命名为“于家石头民俗村”,2000年,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工程委员会授予“中国民俗文化村”,现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它也成为网红的打卡地。不久的将来它也将成为中国的玉石集散地。人们将用他们的创新,续写着用石头创造的千古传奇。
Hash:6938de35dc00eb3ce2a0811e0f1019aa7ac66549
声明:此文由 郭书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