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印记|唐山这些以“寨”为名的村庄,原来是女真族建立的

唐山是“寨”字聚集之地:东寨、西寨、侯家寨、宋家寨、边各寨、芦各寨等......以“寨”为称的村庄共计88处。要弄清唐山为何有如此多带“寨”字的村庄,又为何时建立,要从大金国说起,从金史中寻找答案。

大金国为 女真族建立的国家,其祖先为 肃慎族,肃慎为 上古时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自虞舜至商周均与中原互有往来,女真为肃慎的汉字异写。

汉至三国时期,肃慎称挹娄,臣服于汉朝的属国扶余曹魏时期摆脱扶余自立。至南北朝时,挹娄又称勿吉,勿吉乃女真族语“窝集”,其含义是森林。此时的女真族,已有7个部落,居住在牡丹江松花江黑龙江下游及长白山一带,各不相属。至隋朝时勿吉又称靺鞨,为勿吉的转音,其含义仍为森林。

大唐时,各部落分有归属,成为两大部落,南部为粟未靺鞨,北部黑水靺鞨。其后契丹族强盛起来,建立辽国,女真族臣服辽国。南部为熟女真,与契丹人、渤海人、汉人、高丽人融为一体,学会冶铁农耕。北部为生女真,依然居于黑山白水之间,依山坡土坎搭木蓋土,即成房屋,夏季随水草而居,冬天则居于室内。至先祖乌古迺时,形成了庞大的 部落联盟,联盟之下的部族称作 “猛安”,设一酋长,均称 “勃极烈”,部族之下为氏族,称作 “谋克”, 一个“猛安”下面统领八至十个“谋克”。

“猛安谋克”的组织形成为战争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成为 军政合一的军事组织。至 金世祖阿骨达,女真人强盛兴起,大败辽兵,于公元1115年仿汉制登皇帝之位,建国号为 大金,以上京为国都,即今黑龙江阿城地区。接着, 金世祖举兵灭辽,迁都北京,又灭掉北宋。华北广大地区落入大金国版图,京东至山海关一带更成为极需安定、巩固的地方,而女真人的比例却是空白。

金世祖为加强这里的统治基础,从东北大地大量迁移女真人至此定居。这些女真族人按着“猛安谋克”的组织,成建制地从千里之外迁来,约四五十户独立结为村庄。 为有别于汉民的村落,便称其为“寨”。寨中设一 寨使,便为主首,主持全寨大事,这也是其后 寨主一语的来源。于是在汉族人居住的京东大地出现了许多插居各处、由清一色女真族人组成的、带有军事性的村寨。他们将这些“猛安谋克”户称之为正户,其他民族称之为杂户。金世祖这样千里移民的目的就为巩固女真人的政权基础,监控汉人、契丹人、奚人、渤海人等其他民族。

金世祖为使千里之外迁来的女真族人在这片大地安居下来,对这些“猛安谋克”户按牛划分给田地。每户“有耕牛三头为一具”“一具给田四顷四亩有奇”。但历史却未能如金世祖所想而发展, 从东北迁来的女真族人善于狩猎,不善耕田,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遇到了困难。于是,有的人将田租给汉民,靠田租生活;也有的将田卖掉,变成一无所有靠帮工为生的新贫民。在女真族人的寨内有主有奴,逃跑的男奴女婢消融在汉民之中,成为自由民。而汉民熟悉农耕又善于建筑屋院,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新来的女真族人处处需要汉民的帮助。由于汉文化讲究和为贵,讲究搞好邻里关系,因此大家能够和谐相处。 在田间地头的耕作中,在庭院修整中渐渐相互融合,汉民的农耕技术传给女真人,女真人也渐渐由狩猎转化为农民,在生活中大家有了许多共同语言。

女真族有着严格的族外婚习俗,儿女和后代都要分居另过,因此也不可能再回到千里之外的长白山黑龙江完婚。他们很自然地走出寨子居住,与汉人、契丹人、奚民等男婚女嫁。汉民也很自然地与女真人成亲,迁入寨中,寨中的人口结构也就发生了变化。日久,从生活方式的融合开始,到儿女婚姻的民族融合,实现了民族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几代人之后已分不清谁是汉民、谁是女真人,谁又是契丹人、奚人,绝大多数都融入汉民之中。至今,契丹和奚族都已消失,只能从姓氏中寻觅到古时先祖的遗迹。寨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化成一般的村落,寨的历史也就成为村民们的茶余饭后、晨羲夕照中的趣谈和回索……

明朝之后,女真人再度兴起,入主中原,建立大清王朝。他们在清东陵驻有满族军队守陵,留下了满族的后人和以满族为主的乡村,未再重演当年的“猛安谋克”村寨的历史。 寨,留下了一段民族融合的历史回忆。

(图文来源:今日头条——“唐山大牌”)

Hash:a9f895342b0d0344ef51f7053c97143c0e806ec9

声明:此文由 唐山市图书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