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界》中国古建筑之第1瑰宝|佛光寺东大殿
年代:唐 公元857年;
精华:唯一的经典殿堂式庑殿顶唐构,集唐代建筑、雕塑、壁画、题记的中国古建筑第1瑰宝。
一、简介
佛光寺东大殿,面阔7间,进深8架椽(4间),单檐庑殿顶。东大殿是中国仅存的3.5座唐代木构之一,既是中国现存唐构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现存唯一的殿堂式庑殿顶唐构,殿内还存有35尊唐代彩塑,2幅唐代壁画及数幅唐人题字。
▲佛光寺东大殿明间
“……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佛殿建筑物本身已是一座唐构,乃更在殿内蕴藏着唐代原有的塑像、绘画和墨迹,集唐代建筑、彩塑、壁画、墨迹,四种艺术萃聚在一处,在实物遗迹中诚然是件奇珍。”——梁思成先生
▲佛光寺东大殿立面图、断面图
佛光寺东大殿,坐东向西,依山势雄踞10多米的高台之上。1937年“7·7卢沟桥事变”前夕,由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先生、莫宗江先生等重新发现,根据大殿平闇下的题字,确认此为唐代大中年间的建筑,详细过程推荐观看央视的纪录片: 《探索·发现》·探秘佛光寺(上、下)。
▲梁思成先生在东大殿
二、大唐雄风
1.出檐深远
佛光寺东大殿,出檐达到3.96米,在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数一数二。
2.斗拱雄壮
斗拱柱高比约为1:2,典型唐代大型建筑的斗拱柱高比。
斗拱材高31厘米,材宽20.5厘米,用材超过后来北宋《营造法式》所规定的“一等材”。
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斗拱,唯有福州华林寺大殿、义县奉国寺大雄殿等等少数几座五代、辽代古建筑能与之比拟。
▲柱头铺作:七铺作双杪双下昂
▲梁思成先生手绘东大殿斗拱结构
东大殿虽是晚唐重建,从檐柱的斗拱,特别是转角铺作,依旧能让人体会到大唐建筑雄健的气魄。
▲转角铺作
3.不施普柏枋,栏额不出头
从现存的建筑和壁画,唐代建筑不施普柏枋,栏额不出头。
▲普柏枋、阑额示意图
4.丰满的莲瓣形柱础
正如唐朝偏爱丰满的体态,东大殿檐柱柱础丰满的高浮雕莲瓣纹是典型的唐代柱础风格。
▲与华清宫遗址柱础作比较
5.小方格平闇
东大殿的小方格平闇(或平棊),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唐代殿堂式建筑平闇实例。
6.不施侏儒柱(蜀柱)的大叉手
东大殿的小方格平闇(或平棊),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唐代殿堂式建筑平闇实例。
▲佛光寺屋顶梁架模型
7.殿堂式架构
唐宋古建筑中,把使用斗拱的抬梁式建筑分为”殿堂作“和”厅堂作“。
所谓“殿堂作”,即檐柱和金柱的等高(内外柱等高),内外皆通过斗拱与梁枋组合,架起平闇,再支撑起大屋顶。这种做法通常用于皇宫、寺庙等最高等级的建筑上。
“厅堂作”则不同,内外柱不等高,金柱(内柱)随着梁架举势升高,一般内柱不用斗拱铺作。通常厅堂作建筑也不设平闇。
东大殿是学者了解《营造法式》中殿堂式架构的最佳建筑,她也是中国境内仅存的几座真正的“殿堂作”唐宋古建筑,又以其是唯一的殿堂式庑殿顶唐构而尤为珍贵!
关于东大殿“殿堂作”的珍贵意义,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有更专业的论述,现将的他的观点摘录于此,共自己和读者参考学习:
“东大殿的唯一性不仅是“殿堂式庑殿顶”(这仅是外形等级而言),更重要的是“经典殿阁造”(这才是现存唐代结构上的唯一性)。现存“经典殿阁造”(我所说的“殿阁”是指殿堂和楼阁,这一名称常出现在古建专业论文里。因唐宋楼阁是屋上叠屋,单就一层来说也是个殿堂(平座暗层除外),所以两者本质上有共同属性。),除东大殿外,还有辽代观音阁、释迦塔、北汉镇国寺万佛殿等少数几座(另营造法式殿堂也是)。
其典型特征是内外柱同高、有完整的铺作层、明草两套梁栿系统。明栿系统又有明栿月梁和平棋枋双层露明结构(想到了呈坎老虎洞的双层梁栿、平棋天花,很有相似性但并不能等同)。
现存唐代以后的殿阁,大部分都是简化殿阁,其特点是金柱比檐柱加高一两足材,金柱头上的铺作简化变小,取消明栿和平棋枋、只有草栿(有天花的情况底层草栿兼作平棋枋。”
二、唐代彩塑
东大殿内,有唐代彩塑35尊,其中33尊为佛像、菩萨、金刚等像,2尊为东大殿的捐建者“佛殿主宁公遇“和主持修建大殿的愿诚和尚。
除此外,还有明人增置的500罗汉像,现存294尊。
上世纪30年代,梁先生等发现佛光寺前,大殿的彩塑被寺院僧人重新涂上新的颜色,和同为唐代的敦煌雕塑相比,颜色的搭配极不和谐。图片摄影大殿门外。
三、其他重要文物
1.北魏祖师塔
根据火焰形的券门、莲柱等特征,梁思成、罗哲文、柴泽俊等前辈推测祖师塔应该是北魏或北齐之物,很可能是创建大佛光寺的祖师之塔。
但李嵘在《佛光寺祖师塔年代考》一文中,根据塔的平面(六边形)、檐部形态、基座等特征,认为塔应该建造于公元8-9世纪。
祖师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修缮中,受到了保护性破坏。
一是把塔身上层檐下所绘的人字形斗拱和额枋蜀柱随着铲除旧灰皮去掉了。其不仅有艺术价值,而且也是此塔的时代的标志。¹
二是塔内原来有两尊泥塑,形象十分精美,有北朝风格,是塔的主人,开创佛光寺的祖师的肖像,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然而也在这次的修缮工程中去掉(现己找回复位)。
▲梁思成先生手绘祖师塔
2.唐代经幢
佛寺内有两座唐代经幢,一座位于从山门到登上东大殿的步道中间,另一座则位于东大殿外。
▲位于步道中间段的经幢 唐乾符四年(公元877)
▲1937年林徽因先生测量此经幢
位于东大殿外的经幢,与东大殿同期。当年林徽因先生等,正是先发现经幢上的题字,后发现梁下的,二者相互印证,从而确认东大殿的建筑年代。
基座的石狮线条简洁有力,似乎用力一撑便要从经幢跃出。
3.文殊殿
文殊殿建于金代,除东大殿外,佛光寺另一座极为重要的古建筑,日后将专门撰文介绍。
四、访古杂记
1.灵感
主流的观点认为梁先生等发现大佛光寺的灵感,来自于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五台山图。图片翻拍自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
但,建筑史相关学者则认为,梁先生一行早就看过日本学者关野贞和常盘大定的《支那佛教史迹》中,由日本僧人、佛学家小野玄妙摄于1922年9 月及常盘大定托太原美丽兴照相馆摄于1925年10月的关于佛光寺的9幅照片。
只是当时关野贞并不仍为这是一座唐代建筑。
2.朝圣的阶梯
登上东大殿,要先爬上一段极陡的阶梯。数年前撰写此文前,刚好去过吴哥窟,不由联想起蒋勋先生《吴哥之美》的那段话:
每一层跨越到另一层,攀爬的阶梯都更陡直。角度的加大,最后逼近于90度的仰角。攀爬而上,不仅必须手脚并用,五体投地,而且也要专心一意,不能稍有分心。
在通往信仰的高度时要如此精进专一,使物理空间借建筑转换为心灵的朝圣。稍有懈怠,便要摔下,粉身碎骨;稍有退缩,也立刻头晕目眩,不能自持。
想必,当初设计弥勒大阁或东大殿的人,也是有这样的考量吧。
3.风水
东大殿坐东向西,雄踞于东方高台之上而朝着西天佛国。从殿外望去,两侧山峦如明式圈椅的扶手,周围树木郁郁葱葱;视野顺着前方的坡下去,是田野,然后又是山峦。佛光寺,不仅是建筑珍贵,也体现充分体现中国古建筑营造,其“择地”之智慧。
更难得的是千余年来,佛光寺外的风景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从东大殿外远眺,我们所看到远处的山峦,不仅和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发现时相似,而且推测大概和1000年前重修时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吧。
4.到此一游
平时出门旅行,极少为自己拍到此一游的照片,但这次来到佛光寺也不能免俗,在大殿的屋檐下留影一张。除了到此一游,还是把自己作为参照物,可以看出佛光寺的雄伟!
5.中国文物小丛书
离开佛光寺时看到这本小册子,略微翻看了下内容,就忍不住买下了。这本小册子刊印于1984年,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编撰,撰文者正是主持、参与南禅寺、永乐宫、崇福寺等修缮的柴泽俊老先生。
原价是¥0.45,而现在卖¥20,虽然涨价了44倍,但看过内容仍感超值!尤其是殿内我们无法拍摄的佛光寺另外3宝——唐塑、唐壁画、唐题字,都有较好的图片和介绍。
6.忧心忡忡
屹立了近1200年的东大殿,如今的状况令人感到忧心忡忡。大殿背面(东北角)转角已经需要用铁架支撑,而仰望殿内西南边的平闇,也已经有下凹迹象,像是要塌陷的感觉。
2017年,有网友报道五台县大雨,让佛光寺屋顶漏水影响到殿内的雕塑。据说,佛光寺陷入如今的状态已经超过5年,只是因为这一国宝太过重要,迟迟不敢落架大修。
7.顺风车
在佛光寺优哉游哉的拍到6点半,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出到山门,买完佛光寺小册子,刚好有一辆送水果的车下山,大喜,遂问能否顺道载我们一程?车主思量几秒,答应了。
于是,我率先欣然上车,旁边的伙伴第一次坐顺风车就是这种,似乎有点诧异犹豫,见惯大场面的司机则淡定为我们拍照留念。
Hash:cefbe24b9cf41b01247d212ef2efa8450b819c6f
声明:此文由 木界wood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