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泉”: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向金祥 / 文
茶圣陆羽故里,今日湖北天门,竟陵官池之滨,一口千年古井,享有一个诗意无限的名字:文学泉。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这是一口外形奇特的三眼井。井面,八角形巨石盖突出地面;石上,三个圆孔排成“品”字形;石下,古井泉水清冽。
据清代《天门县志》记载,最早用这泉煮茶的是晋代一位高僧,距今已有1600多年了,相传也是陆羽少年时汲水煮茗的品茶之地。
官池碧荷田田,栈桥曲径九折,陆羽亭重脊叠檐,涵碧堂临水而立……
古往今来,引得各方文人学士慕名前来题咏奉和、论茶品泉。
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高级记者范春歌在《武汉城市圈纪行——天门篇》盛赞“文学泉”是“天下唯一”。
茶圣陆羽出天门,天门还是大唐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学的创始人钟惺和谭元春、清朝状元蒋立镛等璀璨文星的故里。范春歌感叹:“文学泉确应出在天门”。
步入文学泉的栈桥
1600多年前 高僧支遁在此煮茶“文学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落天外。
据天门《县志考》“癸酉岁重刻桑苎庐藏版”《陆子茶经》载:“文学泉,一名陆子井,县北门外西北隅官池内,口径七尺,深近百尺,中有断碑废柱,字刻‘支公’ 乃真陆井。”
早在2008年,著名茶学家童正祥先生就对文学泉的历史沿革和来龙去脉作过详细考证。
支公名遁,字道林(314—366),晋代高僧,曾驻塔寺(时名青云寺)。
《全唐诗》第129卷,裴迪《西塔寺陆羽茶泉》中有“不独支公住,曾经陆羽居。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句。
裴迪为五代人,后唐时官至太常卿,宋太祖即位任右仆射。
唐代诗僧齐己曾专程游竟陵。《全唐诗》第846卷,齐已《过陆鸿渐旧居》,诗题下自注“陆生自有传于井石”,诗曰:“楚客西来过旧居,读碑寻传见终初。……种竹岸香莲菡萏,煮茶泉影落蟾蜍……”。
《全宋诗》(1991年北京大学编)第二册王禹偁《陆羽茶泉》诗云:“甃石封苔百尺深,试茶尝味少知音。唯余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
《天门县志》载:“清乾隆三十三年夏,因天旱,居民掘荷池取水,得石盖,上有三个圆形眼如品字,盖下有泉,泉旁得断碑,隐存‘文学’二字,于是知县马士伟甃井构亭”。
1940年7月,日本学者诸冈存以《茶经故乡访问记》记叙眼中的文学泉:“又发现荒草中埋没石碑一块,正面是‘文学泉’三字,背面是‘品荼真迹’四字。……在此碑附近有用两块石板盖着的三眼井……”。此事已收录在诸冈存1943年出版的《茶经释评外篇》之中。
“1956年,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过问,由天门县人民委员会重建陆羽亭,整修文学泉。”(1988年版《天门县志》)
品茶真迹碑
唐代宗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陆羽在上饶居所惊悉恩师智积禅师圆寂竟陵,十分悲痛,因无法及时赶回见恩师最后一面,故作《六羨歌》以明志寄怀。
这是一首经典茶诗作品,大致意思是:不羨慕黄金做的酒器,不羨慕白玉做的酒杯,不羨慕入朝为官,不羨慕爱富贵名利,只羨慕故乡的西江水,流向竟陵城边。
史料记载,唐大历八年(773),时任浙江湖洲刺史的颜真卿,邀请陆羽等50多位文化名流编修《韵海镜源》。
在次年春天完工欢庆的南堂聚会上,陆羽曾有联句:“会异永和年,才同建安作。”南堂雅集与兰亭聚会的处时虽然不同,但文朋诗友的水平并不逊色于“建安七子”们。
因为陆羽著就《茶经》的贡献,也因为其文学成就,唐代宗曾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但陆羽写下“乞我百万金,封我异姓王,不如独悟时,大笑任轻狂”,婉辞圣命。
《中国茶文化大观》一书认为,陆羽“诏拜太子文学”不就,约为建中年间(780—783)事。
《通典》卷三十:“魏武置太子文学”。又:“魏武为丞相,以司马宣王(司马懿)为文学掾,甚为世子所亲信。”按操为魏王,子丕为世子,非太子,官名当为文学掾。
“太子文学”为后人习称。以太子文学为正式官名。唐以前惟有北周,员额十人,旋省。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又置太子文学四人,属桂坊,后属司经局(桂坊原名)。玄宗开元中改为三员,位正六品下,分知经籍,侍奉文章。后辽、元亦有此官。
千年古井——文学泉 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以文学名,非重其官也”竟陵文风昌盛,《茶经》举世闻名,“文学泉”享誉中外。
自唐末起,为纪念陆羽,人们将其儿时为寺院僧人煮茶汲水的“支公”泉井,称为“茶井”、“茶泉”、“陆子井”,有碑石井盖和诗文相传。
874年始称“陆子井”或“茶泉”。
四百多年前的1593年,李维祯把“陆子井”命名为“文学泉”。 李维祯(1547-1626)字本宁。京山人。明朝史学家。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李维祯《陆羽祠记》载:“故有覆釜洲,有陆子泉,又曰文学泉,皆品水烹茶处”。文中记载“泉久没湖中,隆庆间治湖得之”。
清代名人陈大文数次赴此凭吊陆羽遗迹。陆羽亭的文学泉、“品茶真迹”石碑,以及陆羽小像碑,由陈大文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捐石刻成。
陈大文撰《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文曰:“余于乾隆壬寅冬过天门县,雪中访文学泉古迹……,复于井后筑小轩三楹为品茶之所,作记以记其事。癸卯春,余勘堤再过其地……并汇诸作勒石,以垂不朽云。”
陈大文(1742年-1815年),字简亭,号研斋,河南杞县人,原籍浙江会稽。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进士,历任云南迤东道台、贵州按察使、安徽按察使、江宁布政使、广东布政使、广东巡抚、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工部尚书、两江总督、兵部尚书等职。
熊士鹏在《文学泉阁记》开篇写道:“泉以文学名,非重其官也,将以循名而实也。”
他是这样记述兴修文学泉过程的:“邵公治政之早暇,与予过西塔寺,见有桑苎庐曰:‘此为陆子发迹之所则可,……遂寻文学泉故址,泉水素清冽,而为瓦砾沟水所湮塞,故浊而不可食。命里人持畚挶掘碑碣,得陆子象焉,曰:‘此宜为陆子汤沐也’。尔地表薮泽,规原隰,甃井眉,树石槛,中建阁,而曰围绕以垣篱……。”
熊士鹏(1755—1848)曾任武昌府学教授、国子监博士。1826年后任天门书院主讲。1828年知县邵勷建文学泉阁后为之作记。
陆羽亭
“文学泉”的人文价值和佛文化价值当今,已有学者将晋代高僧支公道林称为“中国佛茶之祖” ,因在佛学理论上及传播上有重大贡献,其生平已列入《高僧传》。
陆羽故居亦“支公”故居,“陆子井”即“支公”井。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开拓性领袖,他在龙盖寺设坛布道,在西湖边井泉煮茶,开启佛茶一味之先河,也因此孕育了神童陆羽,让茶脉恒传久远。
支公井,从晋传到唐为历代僧人汲水煮茶之用,作为“茶禅一味”的历史物证,在佛学与茶学的关系史上具有它的历史价值。而今,支公当年驻锡方乐寺(西塔寺前身)牧马的遗址“走马岭”犹存,若重建寺内的“支公祠”,与文学泉井共同作为研究支公的历史遗存和纪念地,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据著名茶学家童正祥先生考证,“文学泉”的“三眼”井盖,至少在清乾隆年之前就有了。三眼构成“品”字形,井盖眼的寓意明眼人一览无余,极具鲜明的个性。而古井盖残石的浮出水面,证明其传承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隆庆年间。原创者的构思和寓意除了突出一个“品”字,是否还有更深的文化内涵,尚待深入研究。
涵碧堂
涵碧堂题联“不着一‘茶’字,却尽得茶意”文学泉边的“涵碧” 堂,有陈大文的题联:
“香浮碧乳留真味,
影动清流愜素心”。
题联用功很蹊跷,没有“茶”,也没有“茗”。
陆羽是茶圣,纪念他的题联怎么能没有茶呢?
一般写楼台亭阁这种题署联,有三种方法:一是嵌字,二是释名,三是释义。
堂名“涵碧”,上联涵香,下联流翠。对联没有采用嵌名,而用了释名和释义相结合的手法。上下联所有的文字都围绕一个“茶”字,阐述了茶道的清淡雅致。名词的小类对仗,动词的分类对仗都很精致,不着一“茶”字,却尽得茶意。
Hash:ca53037056b908b127629c8b6854e8e8ee08e1a1
声明:此文由 文学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