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宝应清真寺∕梁鼎成、胡晓林

三访宝应清真寺

文/梁鼎成 胡晓林

应城南罗巷口中伊斯兰教清真寺给人的神秘感,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产生一探究竟的迫切之情。虽然已过去十多年,此间不但没有消减,而且与日俱增。所幸我俩都被聘为《安宜镇志》的责任编辑。因工作任务所系,今年终于得以前往走访,随之撩起那云遮雾罩般的面纱。

夏日一天早晨,我俩到达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面朝北的八字形高大门楼。那石阶鼓墩、重檐飞角,在多为平房的古巷中突兀而起,给人以鹤立鸡群之感。门额上镌刻着清末民国年间我县著名书画家陈务人先生的“清真寺”三个鎏金大字,更使古寺显得庄严肃穆,气度非凡。由于事先电话联系,阿訇李超先生早在东侧边门迎候我们。

入寺后跨进一座四方庭院,中间一口古井,与西边屋后的高大银杏树相映成趣,共同见证该寺阅尽风雨沧桑的历史。庭院两边是南北两道串廊。此串廊的壁上镶嵌着陈务人“清真寺”三字的白矾石鎏金横匾,南串廊里是自西向东的讲经堂和棺罩房。中间是三间七架,约50平方米的仿清建筑礼拜殿。殿门朝东,门前走廊上方的横匾书阿拉伯文“太司来”,大殿内正中上方高悬阿拉伯文“赞主赞圣”的匾额。大殿南侧是约14平方米的水房。全寺共200多平方米,规模并不算大,但殿宇整洁,环境幽雅,小巧玲珑,功能齐全。李超先生在引领我俩参观寺内设施和介绍情况的同时,还捧来许多关于伊斯兰教的书报杂志。说着说着,年逾七旬的杨奇珑老会长应约挥汗来到。他详细地介绍了200余年的宝应伊民史,以及清真寺建设情况的来龙去脉。

早在清乾隆后期,即有回族同胞从山东济南陆续来宝应聚居,清末民初,镇江扬州淮阴等地的回民相继迁入县境,但增长速度缓慢。改革开放后,西北等地前来的伊斯兰教徒逐渐增多,但定居者不多,总数仅200人左右。

宝应的第一座清真寺在县城东门内郭家巷(今隅元巷),建于清代,日久湮没。而后伊民几次合议重建,因资金短缺,无法实施,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甲午三杰”之一左宝贵的第一夫人陶氏应邀回淮安来到。她首先出资购买了汉民梁长庆的草住房,作为建寺的基址,后又购买了寺门对面,位于罗巷口之北的几间作为辅助房,本地教胞马金氏带头拿出多年积蓄,数人跟着慷慨解囊,其侄金步宽奉献全部砖瓦,终于民国三年(1914年)竣工。从此,宝应的回族同胞又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将世代铭记左将军陶氏夫人的恩德。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左宝贵奉命带领兵马,渡过鸭绿江驻守平壤玄武门,数次重创日寇,9日15日凌晨,他按照伊斯兰教规,先期沐浴,身着御赐黄马褂,亲自登城督战。他躬踞炮台,亲燃大炮,抵抗来犯之敌。不意右臂被日寇炮火击断。他强忍剧痛,裹伤再战,笑对麾下说:“这下我真的成为左宝贵了!”其意是右臂虽废,左臂尚可杀敌,岂不更加宝贵!身边将士见主帅如此豪壮,无不动容,越发奋勇争先。突然,一块弹片击中左宝贵的前胸,顿时血流如注,倒地不起,壮烈殉国。接着,更加猛烈的炮火频频袭来,硝烟弥漫,血肉横飞,将士们冒死觅得他的一领血衣和一只朝靴,从平壤护送回淮安,左夫人陶二姐遵奉朝廷旌表,按照回族葬礼,在淮安河下古镇西侧,为左宝贵设立了第一座衣冠冢,同时建筑了“左壮公祠”,表彰这位“丹心贯日”“气壮山河”的“钦赠太子少保”和“诰授建威将军”。

宝应清真寺的主要捐资人陶氏(1835—1916年)亦为回民,是河下镇湖嘴大街上梁家烧饼店的内侄女。自幼寄养梁家,人称陶二姐,成年后嫁给从山东平邑逃亡到河下的左宝贵为妻,成为其第一夫人。甲午战起之时,陶氏致书她身为总兵的丈夫“对敌以勇,但学前朝霍去病,事国以忠,莫忘乡贤忠节公(关天培谥号)”,表现出一个女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她情系伊斯兰,乐善好施,仗义疏财,被誉为“侠女”。曾捐资修建了南京大辉复巷清真女寺,南京汉西门清真寺,捐办淮阴清真寺穆英小学等设施。清宣统二年(1910年),宝应回民代表前往清江浦求助时,陶氏夫人慨然应允,专程来到安宜镇,先后出资买下今清真寺的基业,及对面的辅助用房,留下了千秋功德。

开斋节那天,我俩一早便来到。此日,清真寺正门大开,伊斯兰教和客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前县文化局长、政协秘书长王振海,前档案局负责人、党史办主任、二轮《宝应县志》主编张磊等文史专家来了,房殿宏、蔡凤宜、姜文亚、戴启荣、邱文荣、王学洪、何惧等安宜镇志编辑同仁们来了。天井里戴小白帽和扎纱巾的男男女女,其中还有开兰州拉面馆的回民和卖馕的新疆维吾尔小伙子。县民族宗教局副局长潘春跑里跑外,一会儿安置客人,一会儿引导宾客,忙得不亦乐乎。

来人中最吸引大家目光的,是坐于轮椅之上的铁桥社区104岁的王爱华老人。这位老太是汉族,无儿女,老伴去世后即被侄儿接到家中,照看的任务便搁在了身为回民的侄媳杨爱玲身上。几十年来,贤淑善良的她待王老视同生母,不嫌不弃,殷勤照料,被授予“扬州好人”的光荣称号。我们看到王老衣着整洁春风满面。杨爱玲紧挨着老人,好一副相亲相爱亲密无间的样子,让人怦然心动,不由得端起相机,摄下这体现人间真情的美好瞬间。诗曰:

开斋佳节到寺中,携手伊民若弟兄。

种族不同情共理,教义有别心相通。

古井无言证青史,银杏向天话繁荣。

古尔邦节献牲时,沐浴盛装喜重逢。

忽然,一股浓郁的香气在天井中弥散开来,深呼吸后味蕾活跃两腮生津。正在莫名其妙之时,我俩被招呼去接待室进餐。喝着鲜美的牛肉汤,吃着香脆的馕饼,痛快极了!舌头上的开斋节叫人难以忘怀。与伊民共度开斋之日的良辰美景,真是值得终生铭记的机缘哪!

伊斯兰教最重要的节日是古尔邦节。因为这一天要屠宰牛羊之类的牲畜,亦称为“宰牲节”。是日,不但伊民们要欢聚一堂,而且,前来祝贺和看热闹的人也特别多。上午8时,我们跨进寺门,即见到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兼民宗局长王健和安宜镇党委分管民族宗教工作的吴家珍等领导及有关负责人。老会长杨奇珑频频合掌行礼,恭迎各位光临。9时许,伊民们在资深老者引领下走进礼拜殿。接着阿訇李超用其清亮嗓音带着大家念“古兰经”的吟诵声响起。

能入内的我们虽然不懂阿拉伯文,但从其悠扬的乐音与和谐的韵致中能够听出他们的专注与虔诚。此时见到各色各样的鞋子有序地摆放在走廊上,宛若鲜花朵朵,五彩缤纷,也很吸人眼球。这难得一见的画面,也被我们收入镜头。

在这里,我俩有幸得到与荣登“中国好人榜”的亚森亲密交流的机会。2014年1月29日傍晚,一位汉族大妈失足落水,在近旁卖馕的亚森随即跃入冰冷刺骨的窑河中将人救起。他不畏严寒见义勇为的壮举,县、市、省和中央电视台与多家报刊及时作了报道,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他不但被共青团应县委授予“青年文明号”,还荣登“中国好人榜”。与“英雄”“好人”对面交谈,听得这位热血男儿激动的心跳和有力的呼吸,看到“血浓于水”的兄弟民族亲情,在这位来自万里之外青年人身上世代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知道,亚森在冰河救人之后又做了许多好事,他在以其特殊身份,不断续写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三访清真寺,使我俩对“清真”二字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深化。我俩相信,宝应的回族同胞和伊斯兰教民会像寺中的那株古松一样,郁郁苍苍,四季长青。

欢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Hash:22b0f126065cd50afb0090cabe5dcc9cd1060611

声明:此文由 宝应杂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