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不应该是“文化抗战第一镇”

■ 未 然

景区定位是旅游规划策划的关键,一旦走偏,将会造成投资损失,破坏旅游资源。最近我参加了李庄古镇策划思路汇报会,策划单位将李庄定位为“文化抗战第一古镇”。我认为,如此定位似有不妥,并且认为长期以来李庄古镇的“抗战文化”也不甚妥当。因此,基于一个旅游学人的责任,提出拙见,以求抛砖引玉。

概念不清晰

首先,“文化抗战”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清晰。什么是文化抗战?是文化人通过自己的文艺作品唤起广大民众的抗战?还是文化人拿着枪冲上前线的抗战?对于李庄而言两者都不是!将文化人在战时继续自己的研究,对中华民族文化延续的担当说成抗日,这让“文化抗战”这个概念的外延太过于无边无际。如此论成立,则当时梁思成、林徽因的巨著《中国建筑史》,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殷历谱》等皆可视为文化抗战成果。显然,太过于牵强。

资源不支撑

即便略过“文化抗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谈,就字面的理解,“文化抗战”的实质还是抗战文化。李庄有没有抗战文化?有。但是当时是烽烟神州,中华处处皆有抗战,非李庄为特别。客观言之,李庄的抗战文化就全国而言,没有任何优势,也没有资源支持李庄成为抗战文化的代表。因此,从专业的角度讲,李庄现在将主题定位为抗战文化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缺乏持续性

战争的本质是人类的冲突,战争当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并因而形成群体记忆,也因此,冲突地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点地域会在冲突结束后较长的时间成为热点。

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体有选择性遗忘的倾向,因此灾难地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从群体记忆中逐渐淡化。奥斯维辛集中营是黑色旅游的代表景区,曾经是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但是随着战争的逐渐久远,民族间的冲突逐渐演变成人类的惨痛的历史,这个地方也变成了仅仅是历史的印记。

我们固然不能忘记历史,但今夕何夕,在那场战争已经远离70多年后,将一段文化大师与李庄的历史际会与“抗战文化”勉强牵连起来,很显然不可持续。更何况,在当前贸易战持续进行之时,这个定位与当前的国家方略不相适应!

和目标冲突

“文化抗战”如果能做到极致,让到这里来的每一个游客都能通过景区展示唤起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产生沉重与压力,固然不失为策划之策。但沉重与压力的气氛则与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度假休闲目的地目标不一致,因为游客基于内心的伦理冲突,不可能在沉重与压力之下在这里欢乐的度假。

如果景区定位是“文化抗战”,但景区设计最后又不能做出“抗战”气氛,则是对抗战文化的轻慢与戏谑。轻慢与戏谑是这类主题的大忌,显然不可取。旅游的目的是追求愉悦,千年古镇传承和延续的不应是暴力和冲突,不应是自己民族的仇恨。这不是遗忘历史,而是走出民族历史的阴影,对美好的向往。

概言之,当时在李庄的,是一群文化大师,是夫子,不是战士。因此,“文化抗战”的定位错了。古镇,留给游客的应该是大师的风范、文人的风骨、古镇的风貌、长江的风情、美丽的风景

定位及表达的建议

李庄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其年代久远。在中国,类似李庄,及有着超过李庄历史的古镇很多。李庄之所以超越了一般古镇,是因为在抗战的背景下,在中华民族危亡,在中华民族文化危亡之时,李庄接纳了一批文化大师和学者,为他们在战乱之时,提供了一个依托之所,使他们不废研求。

这是李庄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李庄成了当时中华民族文化火种的庇护所,涵养了中华民族的文脉。李庄,因文脉而流芳!因此建议,李庄的形象定位是:山高水长 文脉李庄。或者,千年古镇,文脉李庄。

前者,“山高水长”为大师学者离开李庄时勒碑碑头 “山高水长”。同时,这个词也可指当时李庄的作为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其影响山高水长。而“千年古镇”,只是对古镇历史的表述,没有“山高水长”韵味深长,因此更倾向于前者。

Hash:9bf4b4bf3d886978ad642bb966523951e56bffa8

声明:此文由 新三江周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